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貿易條件波動情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中國與韓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的經貿關系發展迅速。1992年,雙邊的貿易額只有50.3億美元,在2005年,雙邊的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119.3億美元的新高,2007年雙邊的貿易額達到1599.0億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多,15年年均增長26%,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額的7.4%,同時韓國也成為中國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是韓國第一大出口對象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那么,貿易利益在中國與韓國之間究竟如何分配?也就是說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究竟如何?這應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貿易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其長期趨勢的變化情況;二是其波動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對不同類型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還發現,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條件的波動相對其長期趨勢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更重要,也更值得關注。然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中國貿易條件的關注也主要集中在其長期變化趨勢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趙玉敏、郭培興和王婷、林麗和張素芳、黃滿盈等。最近,關于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黃滿盈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從進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和國別角度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進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不論是關于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還是波動情況,國內學者都還尚未涉足。一方面由于韓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由于韓國是中國的重要近鄰,因此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和波動情況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在聯合國統計司Comtrade數據庫的基礎上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和波動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
二、數據說明
由于中國與韓國的經貿關系自1992年以來才開始迅速發展,因此本文也重點分析自1992年以來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本文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第2版4分位數的基礎上,根據Lall對進出口商品的分類,共選擇初級產品145種、資源型制成品196種、低技術產品161種、中技術產品200種、高技術產品66種。為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數據(1992年~2006年)都來自聯合國統計司Comtrade數據庫(/Depts/unsd/index.html)。另外,為了反映觀測期內進出口數量變動在價格指數構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計算進出口價格指數時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formula)。
三、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變化情況的經驗分析
1.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1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出現了小幅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2.6%。從1992年~1994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大幅上升,并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這很大程度上與當年的外匯體制改革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貶值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商品特別是制成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同時有效遏制了進口的增長,從而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但匯率調整的影響是有限的,也是暫時的,在1995年,隨著進口價格的大幅反彈,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快速回落。在1996年,由于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大幅改善,帶動了整體貿易條件的大幅反彈。1997年由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大幅下降。此后,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基本上呈振蕩走低的趨勢,并在2004年達到歷史的最低點。不過,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連續兩年出現了反彈。
資料來源:本文計算整理
2.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2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8.9%。在1992年~2006年間,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在大多年份都小于100,也就是說,在大多年份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都比基期(2000年)要差。在1996年,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達到歷史的最高值,這主要是由于當年初級產品出口價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在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只是略微大于90。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自2004年以來,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連續下降,并在2006年下降到歷史的最低點,這主要是由于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大幅上升所造成的。
資料來源:本文計算整理
3.中國同韓國的制成品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3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出現了小幅的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1.9%,其中低技術制成品與中技術產品的貿易條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資源型制成品與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1992年~1994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不斷上升,并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此后基本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并在2004年達到一個相對的低點,在2005年和2006年雖然出現了一定的反彈,但幅度非常小。中國同韓國的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在1992年~1994年間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都大于175,并且不斷上升,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此后呈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在2006年由于高技術制成品進口價格的大幅上升,導致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大幅下降,并達到歷史的最低點。中國同韓國的中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在1998年以前呈波動上升的趨勢,并在1998年達到一個相對的高點,此后出現了一定的下降,但自2003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在2006年,由于中技術制成品進口價格的大幅下降,從而使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大幅上升,2006年與2005年相比上升了50%,達到歷史的最高點。在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國同韓國的資源型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6年以來、低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4年以來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特別自2003年以來,下降幅度非常明顯。
四、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情況的經驗分析
1.理論模型:貿易條件的分解
關于貿易條件的波動,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一方面,不同類別的進出口商品(比如初級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由于其產品特征和國際市場結構的不同,其貿易條件的波動將會不一樣,我們把由不同類別進出口商品貿易條件波動引起的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稱為“分類商品價格”效應;另一方面,不同類別商品相對出口價格或相對進口價格的波動(比如初級產品相對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也會對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產生影響,我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相對商品價格”效應。下面,我們將根據這一思想來對貿易條件進行分解。
用px表示整體出口價格指數的對數,那么,
(1)
其中,pix表示i類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對數,pp、rb、lt、mt及ht分別表示初級商品、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αix表示i類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當中所占的份額,并且。
同樣,用pm表示整體進口價格指數的對數,那么,
(2)
其中,pim表示i類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對數。αim表示i類進口商品在全部進口當中所占的份額,并且。
用(1)式減去(2)式便得到貿易條件的對數,
(3)
根據前面對“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和“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的定義,通過對(3)式進行代數變換,我們可以把貿易條件表示成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惟一。這是為什么?我們可以這樣考慮,為了把這些“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加總到整體貿易條件當中,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權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額作為權重也可以采用進口份額作為權重。所以,對(3)式可以有兩類分解方法,一類采用出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權重,另一類采用進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權重。另外,對每一類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惟一。這是因為對“相對商品價格”成分,我們需要選擇一種商品作為基準商品,這有五種選擇,所以對每一類分解方法,就有五種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出每一類分解方法的一種表示形式。
(4)
(4)式右邊的前5項表示的是“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分別表示的是不同類別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后面的4項表示的是“相對商品價格”成分,分別表示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及高技術產品相對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
(5)
(5)式右邊的前5項表示的仍是“分類商品價格”成分,不同(4)式的是用進口份額做了權重;后面的4項表示的仍是“相對商品價格”成分,與(4)式不同的是,這4項分別表示的是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及高技術產品相對初級產品的出口價格,而不是相對進口價格。
2.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性
在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同韓國整體貿易條件及分類商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在計算各種貿易條件的波動性時,均采用它們年度增長率的標準差來計算,這一方面是因為貿易條件的短期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其長期趨勢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單位根的出現。實際當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對貿易條件波動性的測算也都是這樣處理的。具體的計算結果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樣本數據本文計算
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0.6%,其中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大于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年均波動13.0%;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小于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年均波動9.9%。所有分類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都大于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其中資源型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稍大,年均波動分別為19.2%和20.0%;低技術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稍小,年均波動分別為16.0%和17.0%。
如果以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為分界,把整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在兩個不同的階段,中國同韓國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制成品內部,除了中技術制成品,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總的來說,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在前后兩個階段是有顯著差異的,即加入WTO之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大于加入WTO之后貿易條件的波動。
3.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們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來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前面的分析,對貿易條件的分解共有兩類分解方法10種表示形式,而選擇哪一類分解方法哪一種表示形式并無優劣之分。在此,本文選擇(4)式和(5)式對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進行分解。分解時,式子的右邊共有9個方差項和36個協方差項,這些協方差項對整體貿易條件方差的影響很小,忽略它們并不影響文章的主要結論,實際當中,Baxter和Kouparitsas對貿易條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對真實匯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這樣處理的。具體的分解結果見表2。
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根據(4)式和(5)式分解的結果一致,即“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波動在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當中起主導作用。根據(4)式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pmtx-pmtm)和αhtx(phtx-pht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這二者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35%,結合表1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方面是由于αmtx和αhtx比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大引起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αmtm)(pmtm-ppp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14%,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較大引起的。根據(5)式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m(pmtx-pmtm)和αhtm(phtx-pht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這二者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59%,這一方面是由于αmtm和αhtm比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大引起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αmtm)(pmtx-pppx)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10%,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較大引起的。
資料來源:根據樣本數據本文計算
總之,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中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在中國同韓國進出口貿易當中所占的份額較大、中國同韓國中技術制成品貿易的不平衡(出口遠小于進口),以及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較大波動。
五、減小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對策建議
在影響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因素當中,中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在中國同韓國進出口貿易當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正是中國同韓國貿易結構升級的一個表現。中國同韓國中技術制成品貿易的逆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比較大,這與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大量的中技術制成品需要進口,從韓國進口量比較大的如化學產品、鋼材、交通運輸設備、機械制造設備等。不過,一個可喜的現象是,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從韓國進口的中技術產品不斷減少,出口到韓國的中技術產品不斷增加,同韓國的中技術產品貿易逆差也不斷減小。
因此,減小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關鍵在于減小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這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首先,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減小對國外高技術產品的依賴。200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額為6952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32%,但其中的90%以上是通過加工貿易完成的。高新技術產品大量加工貿易的存在,一方面增大了對國外進口原料的依賴;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處于高新技術產品產業鏈的末端,附加值不高,因而大量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又會壓低世界出口價格。另外,由于大量的高技術產品貿易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而跨國公司的轉移定價也會惡化中國高技術產品的貿易條件。其次,政府應切實采取有效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最后,采取市場多元化戰略,防止高技術產品貿易對某個或某幾個國家的過分依賴。2007年1月~9月,中國對韓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5億美元,占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5%,是中國的第六大出口市場;從韓國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75億美元,占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13.2%,是中國的第四大進口來源地。我們應加強同印度、墨西哥、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高技術產品貿易,減小對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等傳統市場的過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