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制度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信貸市場允許當期的中間投入成本由下一期的收入來償還,各國信貸優勢的差別會影響該國的比較優勢,決定該國出口中間品或最終品。信貸優勢差別可能表現在該國可獲得的資金成本的差異上,或者表現在該國可獲得的資金數量上。聲譽是有成本的,如果國際信貸市場存在國家貸款風險的話,那么聲譽較差的國家將會面臨更高貸款成本。那么聲譽較好的國家就能使用更廉價的資金,專業化生產復雜的、需要較多流動資金和貿易信貸的制造品,從而在生產最終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聲譽較差的國家借款成本比較高,則專門生產資金需求較少中間產品。均衡時,信貸市場處于劣勢的國家將出口中間品,進口最終產品。此后,又有很多的學者對制度差異如何產生比較優勢的問題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
第一個建立了金融市場是比較優勢來源的模型,證明了金融市場更發達的國家能更好地分散專業生產風險商品的風險。將一個包含著制度差異的不完全合同分析框架融入國際貿易模型之中,并將其中的制度性差異視為比較優勢的來源。繼而用美國的產業及國家進口分類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很好地證明了制度較完善的國家在美國市場上的制度依賴型產品進口中占有較大的份額。
二、融資方式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貸款融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大約一半的世界貿易是通過進出口信貸進行的,供應商通過交易雙方的商業銀行給外國買家貿易融資貸款。對于一個產業來說,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影響的傳遞率與產業的外部融資依賴程度和貿易貸款使用正相關。此外他使用美國商業銀行和七國集團債券的貿易融資貸款的數據,發現貿易融資貸款的數量與總進口額、進口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銀行債權額正相關,在系統性銀行危機期間,融資成本和國貿模式的關系也依賴于貸款安排(比如貸款期限)、商業銀行規模(是否是貨幣中心,是大還是小)以及債權人的種類(是商業銀行還是官方銀行)。
2.債務融資對貿易的影響。在主權債務的主流模型中,債權人通過把債務和貿易限制聯系起來以威懾一些國家拖欠償還本金和利息的行為。用國內外產品的可替代性來衡量貿易的獨立性,而貿易的獨立性決定債務支付。國內外產品的可替代性越低,貿易獨立性越高,則這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弱,可能的資源輸出就越多,從而該國面臨的風險就越小,更容易借款。即貿易依賴度較高的產業,其外部融資的保障性越高。有大量研究債務融資與貿易關系的文獻。債務政策最終目標應該是擴大貿易和提高投資效率,而不是最大化資本流。為了解決國際債務問題,除了債權國與債務國之間討價還價能力之外,金融政策還要與貿易政策相結合,各國不僅融資成本和債務狀況不同,經濟中不同部門貿易和金融的聯系也不同。
三、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具有負的影響。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對八個歐洲經濟體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不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實際匯率波動的增加對于樣本國家的出口需求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不論這些國家是否是ERM成員國。運用ARCH模型分析印度、韓國和馬來西亞的數據表明,匯率的不確定性對貿易量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
2.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明顯。用隨機系數模型預測了實際匯率變動,并且用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鋼鐵行業的月度數據檢驗了實際匯率對雙邊貿易的影響。認為匯率變動對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相對來說是很小的,匯率的持續變動、經濟增長以及貿易產品的價格對貿易水平的影響都要大于匯率變化的影響。模型同時表明隨著匯率變動越來越顯著,投資者可以通過組合多樣化在發展良好的美國-加拿大貨幣市場獲利,這導致了匯率變動與貿易之間的正向相關。
3.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具有正的影響。對現存的出口對匯率波動不敏感這一現象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當貨幣升值時,已有的出口商在國外市場上失去競爭優勢,被迫減少出口額。然而,國內潛在的出口商持有的外幣標價的國內資產價值上升,從而面臨的流動性限制減少了。這樣,一些公司開始出口,部分抵消貨幣升值帶來的負效應。有些情況下,這一效應很強,以至于導致總出口增加。
四、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其他關系
1.固定成本融資對貿易的影響。進入出口市場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很久以來就被國際貿易的文獻所認可。由于沉沒成本的存在,市場參與者會受到之前出口經驗的影響。他們用哥倫比亞制造業企業數據證明沉沒成本是很顯著的,并且發現出口經驗能夠提高出口的概率達到60%。同時也認為一旦企業退出了外國市場,則出口經驗就沒有價值了。
2.流動性限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除了生產力問題,流動性資金的限制也可能影響公司的進入決定。公司通過向不完全受經濟周期影響的市場出口產品來獲得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入,這使得出口企業具有更多的優勢相對于只在國內市場經營的企業。通過一個具有流動性限制的壟斷競爭模型認為因果關系與之相反:他認為如果公司必須要支付一定的進入成本來進入外國市場,并且這些公司面臨著流動性限制,則只有有足夠流動性的公司才能夠出口。即使進入出口市場有利可圖,一些公司由于流動性的限制仍然不能夠進入。流動性的可獲得性越難,在公司之間的分配越不公平,則總出口量越低。
3.國際貿易對金融發展的影響。金融壓抑事實上是一種隱性稅,發展中國家通過金融壓抑作為對儲蓄的征稅方式。這是因為金融壓抑會導致對資本的爭奪,而政府對這種爭奪行為投入的監管和執行成本越多,對資本流動的控制將會越有效。這反過來說明了金融自由化一定程度上是貿易自由化的副產品。產出的變化會影響到金融發展,由于國際貿易會影響產出的變化,因此國際貿易也會影響金融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在國際貿易和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個互動的關系。
五、結語
國內外學者從制度、融資方式、匯率等方面對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作了研究,但是迄今為止的研究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從制度這一角度看,金融發展通過影響一國的資金供給規模和成本,對一國的比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貿易。但是,現實中規模經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制造業行業,模型卻沒有考慮到金融發展對規模經濟的影響。
第二,自由貿易會給經濟中的每個人帶來一些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可能會使得人們反對自由貿易,金融市場分散風險的功能是不是能夠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目前鮮有這方面的文獻。
第三,金融發展程度的指標沒有統一界定,不同學者采用不同的指標來代表金融發展水平,這就導致了采用不同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缺乏穩定性。這不利于對金融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前沿的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還比較少且不系統。
雖然學者從國家、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上對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都做了研究,但這還只能說是從理論上具有說服力,實踐上還很難說到底二者誰影響了誰。這個領域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