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貿易理論應用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比較優勢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比較優勢實質上是靜態的競爭力,是一國絕對競爭力的基礎。但要看到,擁有比較優勢并不等于擁有現實的競爭力,而擁有競爭優勢才稱得上真正擁有現實的競爭力。因此,應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提高其技術密集度,使其由簡單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智力勞動密集型,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中國在初級生產要素上優勢明顯,其中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來說,最大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優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短期內這種優勢仍將持續。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低工資”的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處于較低位置,僅高于印度。
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處于很高的水平,并且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是低廉的。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在迅速縮小,“民工荒”和民工勞動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國內的勞動力價格面臨重估。因此,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
綜上所述,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比較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需要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提高其技術密集度,使其由簡單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智力勞動密集型,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長期來看,還是要大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二、產品生命周期論與中國對外貿易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論,一個新產品的技術發展大致經過新產品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上述三個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生產和出口該產品的比較優勢會隨著生產要素密集性的變動而在國家間轉移。在開放條件下,一國通過對外貿易,尤其是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獲得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在開放條件下,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引進———吸收———輻射,發展主導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制訂恰當的產業政策,選擇在產業生命周期中處于幼稚或發展初期階段的主導產業,制訂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政策。
從我國來看,要以產品生命周期論指導產業升級和貿易結構的優化。
一是增加產品差異化。在當前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產品差異為發展中國家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使是處于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標準化階段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新設計,開發新品種,增加差異性,并通過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二是通過創新,實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在技術引進上,應重點引進世界領先技術、設備和工藝,發展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第二階段產品的生產。長遠看,中國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爭取產品生命周期第一階段的生產。
三是“走出去”,延伸產品生命周期。實施“走出去”戰略,符合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大趨勢,是以投資促貿易、實現市場多元化、由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外貿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市場的過度集中必然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因素。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會導致企業和產品的過度競爭,并引起進口國的報復。因此,對東歐、中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海外投資將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此可以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一些已進入標準化生產階段的產品,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不再具有明顯優勢,可以將投資轉向非洲等目標市場,當地生產,當地銷售,降低勞動力和運輸成本,提高競爭力。而中亞、東歐等國家工業基礎較好,但市場化程度低,競爭力相對較弱,一些在中國已經產能過剩但在這些地區仍具有適用技術優勢和特色技術優勢的產品,在這些地區仍具有發展前景,可以將部分制造與加工工業轉移到這些國家,這就延長了產品生命周期,并且有助于減少與這些國家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
三、產業內貿易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
二戰后,國際貿易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變化,這其中最大變化就是發達國家之間大量增加的產業內貿易。而傳統貿易理論難以對這種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于是,產業內貿易理論孕育而生。產業內貿易理論主要包括產品差異論、規模經濟論和需求偏好相似(或重疊)論。產業內貿易理論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主要有兩方面的啟示:
一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形成這一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提高產業內貿易指數。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競爭已表現為高科技水平的競爭,由此帶來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其表現就是各國出口商品結構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化。因此,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就是高科技產業。依據產業內貿易理論,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能促進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同種類差異產品之間的貿易,這是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國要提高出口競爭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是重點。
二要發展高層次的產業內貿易,提高外貿競爭力。隨著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還能促進一國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一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的貿易格局基本上還建立在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而產業內貿易不很發達,這種貿易格局阻礙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影響了我國的貿易競爭力。因此,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同水平差異產品之間的貿易,是形成外貿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四、國家競爭優勢論與中國對外貿易
波特將企業競爭的思想引入到國際貿易中,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建立了“鉆石模型”。指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和行業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繁榮不是固有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一國競爭力高低取決于其產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高低。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而取得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國家是否有合適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國家競爭優勢論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主要有兩個啟示:
一是政府要為企業、產業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競爭環境。政府應擔當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職責,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競爭和不斷創新,建立和完善企業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政策環境,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出口促進服務體系。切實加強政府在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技推廣,提高勞動力素質,提供市場行情和動態,指導企業生產和出口,作好對外貿易規劃。同時,政府應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把本國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強化企業的競爭意識,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上錘煉企業的競爭力。
二是依據國際競爭優勢理論,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擴大出口。如此,才能使一個追趕型的中國盡快成為貿易強國。
五、戰略性貿易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
戰略性貿易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并建立的,其基本結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干預政策改變本國廠商與外國廠商之間的博弈關系,使博弈的結果有利于本國廠商,進而提高國民福利。這便為政府的貿易干預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引起了政界、學界的極大關注。
根據戰略性貿易理論,政府對于高科技產業在關稅及其他方面給予適度保護和扶持,將有利于頂住外國進口產品的強大沖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培育產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還能促使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并帶來外部經濟。
我國可以借鑒日本、印度等國家的經驗,加強對戰略性產業的積極引導。還可以通過對一些外部效應較大的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活動直接提供補貼,或者政府與企業共同實現科技攻關,從而提高我國產業結構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