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的對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對資產階級進行國際貿易的動因進行闡述,探索國際貿易深層次的原因。而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主要是以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中心來推動國際貿易發展,從而獲得更大利潤。本文主要通過對兩者的內容進行概述,對兩者的國際貿易理論部分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攫取出兩者有益的部分進行分析,從而可以更好地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做貢獻,豐富我國的國際貿易理論實踐。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國際分工;世界市場;中國市場經濟
一、引言
馬克思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是在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通過研究國際貿易、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三者的關系,對國際貿易現象的產生提出了深層次的原因,闡明了資本主義國際貿易的動力、利益的來源等。而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更好地為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服務,為了追尋超額利潤而推動國際貿易,為了更好地促進貿易發展而提供理論指導。兩者在研究方法上、側重點、內容和對象上各有不同。通過對兩者的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為我國參與國際貿易進程提供良好的借鑒,從而促進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二、政治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是在西方經濟學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之后提出來的,應該說,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是對西方經濟學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借鑒與批判。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較為籠統地圍繞著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這三者展開。在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來科學地揭示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規律。因此,馬克思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由國際分工理論、國際價值理論和世界市場理論組成,在國際貿易發展的背后,來統一地揭示這一現象的產生。可以說,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是源于它對資產階級國際貿易實踐的探究,不是簡簡單單地解釋表面現象。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得出一個總體的規律。馬克思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出現,是由于資產階級追求超額利潤而產生的。對馬克思國際貿易進行研究,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參與國際貿易的進程。國際貿易的發展主要圍繞著國際分工,通過國際分工,可以使參與國際貿易的各國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獲得利潤。這也是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中心思想。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國際分工的發展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馬克思認為,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各國的國際分工,再加上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這使得國際貿易迅速發展。要真正地了解國際貿易,就要更好地了解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的出現,促進了各國的生產效率,使得各國的勞動力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國際分工超越了社會分工的界限,如果沒有了國際分工,就不會有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出現。一直到今天,國際分工在國際貿易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過國際分工,使一種商品可以在各國利用各國的優勢,比如技術、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從而使成本較低,獲取更大的利益。雖然國際分工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有些落后的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是被迫的,資產階級為了取得利潤,通過戰爭等方式攫取落后國家的資源和勞動力,迫使落后國家參與國際分工。而這一現象,也是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這一點,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卻忽視了社會和歷史原因,只停留在經濟手段上。除了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發展還與國際價值與國內價值有關。國際價值與國內價值的差異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商品交換的依據,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原理,可以體現在國內市場,也可以體現在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交換的商品,其價值,就是要通過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體現。國際價值與國內價值的不同,使得資產階級國家通過開展國際貿易來獲得差額。資產階級通過國際分工產生的成本較小的商品,因為國際價值與國內價值的不同,將商品放在國際市場上售賣,所取得的利潤,要遠遠大于國內取得的利潤。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或者是由于商品的獨特性,使其擁有國獲得商品的壟斷權,競爭規律受到限制,壟斷價格取決于國際市場的需求量,這使得擁有國大大受益。因此,國際價值也是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之一。國際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巨大的舞臺。而這個舞臺,就是世界市場。
西方的資本主義,以殖民擴張的形式,將東西方國家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西方的經濟可以不僅在國內發展,還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大程度地獲益。因此,可以說,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和關鍵,世界市場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養分。只擴大市場,這對資本家的生產和銷售都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市場的聯結,可以將國內分工擴大到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商品的國際價值。而在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中,需要提到的理論家是盧森堡,她首創了世界體系論,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世界體系。她在世界體系方法論的指導下,提出了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這一理論拋棄了傳統的國際政治領域,而是把市場延伸到不同性質的經濟成分間的交換。資本主義間的交換,只屬于內部市場的交換。而資本主義和被其剝削的非資本主義經濟體之間的經濟交換,就屬于外部市場的交換,這屬于不同經濟成分之間的資本輸出,這對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作了更深入地展開和論證。因此,從盧森堡的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資本主義是不能獨自存在的經濟成分,資本主義如果沒有同非資本主義交換,就不能生存。也可以說,國際貿易,是資本主義得以發展的首要條件。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說,國際貿易在社會生產下的作用,既是有利的,也是有弊的。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通過國際貿易,可以實現各國的勞動力、資源、技術等要素的國際交換和合理配置,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促進了一國的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福利的擴大,促進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國際貿易的產生,并不是一個自愿和不流血的過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得超額利潤,擴大世界市場,必然要迫使落后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另一方面,如果生產的無限擴大和需求的有限減少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矛盾,這必然會產生經濟危機,這在歷史上也已經證明了。
三、西方經濟學中國際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從重商主義開始,經過各個時代經濟學家的補充,直到現在,已經大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可以提及的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和新國際貿易理論。西方經濟學在國際貿易中,雖然提及的是自由貿易,但是在這些理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都是由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聯結在一起的。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和新國際貿易理論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主義,但主要著重的是自由貿易。而比較著重保護主義的有漢密爾頓的保護關稅論、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和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等等。西方經濟學從早期的重商主義開始,這是資本主義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呈現出國際貿易理論的萌芽,但不可避免地在實踐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接著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和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對此進行完善,要素稟賦理論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完成的,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開端。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越來越無法滿足新的國際貿易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新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有規模報酬遞增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這些理論可以解釋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產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但相對的每個理論都有其弊病,而需要應對新問題,需要多者統一起來討論。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國的距離已經無法阻擋國際貿易的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漸漸地融入國際貿易的潮流,而面對這一情況,西方經濟學也相對應地提出了保護貿易理論,如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從而更好地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西方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從重商主義開始,都是圍繞著資產階級的利益這一中心來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在國際貿易這一浪潮中獲取更大的利潤,通過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來更方便地為資產階級提高效率,這是西方經濟學永恒不變的主題。從早期的重商主義貿易學說開始,其主張認為一國積攢財富的手段,就是要增加貴金屬貨幣財富,而為了獲取貨幣,需要發展對外貿易,促進本國商品輸出,實現本國貿易順差。早期的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已經有了貿易順差的意識,擴大一國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國的財富,這為以后的國際貿易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早期的重商主義存在著較大的局限,資本主義只是把眼光局限于貨幣上,而沒有注意到國際分工和貿易的發展可以帶來多大的財富。基于這一思想,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就把國際貿易注重在國際分工上,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可以通過各自的優勢,而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實現雙贏。之后,相互需求論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貿易分析模式,它提出了國際貿易是建立在兩國的需求強度上,需求強度如果發生變化,則貿易條件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綜合以上的理論,在20世紀30年代,瑞典科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不同國家商品的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這一理論,也為日后的新貿易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戰之后,新形勢下,國際貿易出現了新的特點,如何來解釋這些變化,新國際貿易理論試圖用多方面多理論來研究,比如規模報酬遞增理論,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成本的遞減而取得成本優勢,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貿易分工可以使一國擴大產業規模而獲利,從而更好地參與國際貿易。與規模遞增從而成本遞減不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擴散,來解釋新形勢下的國際貿易。新技術的創新,可以使一國在參與國際貿易中率先獲利,但是隨著模仿時滯的克服,新技術傳播到各國,一些落后國家也擁有了該項技術。這一理論也符合當代國際貿易的新形勢。這些理論都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但是都具有片面性,無法解釋全部的新特點。因此,新國際貿易理論只能解釋表面現象,卻不能挖掘國際貿易新形勢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進程中,總有率先崛起的大國,也有落后的國家。
如何讓這些稍顯落后的國家,如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德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利潤,西方國際貿易理論還相對應地提出了保護貿易理論,其主要的論點有漢密爾頓的保護關稅論,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凱恩斯的對外乘數理論,這些貿易理論為一個稍顯落后的國家如何在國際貿易中獲利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是各個主張仍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幼稚工業保護論中,在具體操作上對保護對象的選擇并沒有做深層次的分析。如果保護手段選錯,也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進程,中心-外圍論提供了新的方向,發展中國家應該擺脫發達國家控制的體系,但其發展并不理想,中心-外圍論拋棄了市場機制,想要爭取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但是對于現在的經濟狀況來說,是很難做到的。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雖然組成的理論龐大,但是各個理論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各有其側重點,不能一概而論。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對國際貿易理論的主體和分工上進行綜合的研究,新國際貿易理論又是在新的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和新特點的不同解釋,每一個理論雖然不同,但都有相關的關系。一個現象,可能是由多個理論來解釋的。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并沒有對背后的經濟現象作深層次的研究,只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如何通過國際貿易取得利潤,這與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重點不同。但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深思,它為各國參與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指導,每個國家的國際貿易實踐或多或少都借鑒了西方經濟學,它對我們的影響重大。
四、比較與評價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是在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之后誕生的。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在深刻地研究了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其國際貿易理論。兩者的相通之處都看到了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國際分工發展較快時,國際貿易發展也較快,國際分工還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利益分配,在傳統的國際分工中,資本主義國家和落后的國家的分工是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國家剝削落后的國家。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并沒有把社會差異和歷史范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而只是假設于參與國之間貿易位置的平等,通過這一方面來推導理論公式??梢哉f,在國際分工上,兩者都注意到了,可是側重點卻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國際價值上,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是由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可以獲得的利潤更大,因此商品就更青睞于放到國際市場上去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這一思想,又與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稟賦理論類似。要素稟賦理論的一般均衡框架為不同國家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兩者互相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馬克思揭示的是國際貿易商品交易的一般規律,是為了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要素稟賦則是通過了解各國商品相對差異,來更好地為國際貿易服務,出口該國相對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商品??梢赃@么來說,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和西方國際貿易理論都有其可以借鑒的地方。兩者相互關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提出為西方的國際貿易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并且在時代的進步中不斷完善,而馬克思通過研究這些西方的具體實踐和相對應的技術,更概括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參與國際貿易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規律。
參考文獻:
[1]蔣雅文,耿作石,張世晴.西方經濟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張彤玉,張桂文.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陳其人.盧森堡資本積累理論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6]何萍.羅莎盧森堡思想及其當代意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燕安;葉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