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不確定管理學的思維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胡文慧單位:知識產權出版社專利信息部助理翻譯北京
如施瓦茨所言“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說以前的不確定性程度比較低的話,那也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世界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以后也會這樣。”從人的本性而言,人們雖然懼怕不確定性的生活狀態,但又不得不接受這種無可奈何的不確定性浩劫。雖然不確定性之旅也給個體和組織的生活帶來新的機遇,從而煥發他們新的生機,但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不確定性使得個體或組織都處于一種緊張而恐懼的狀態之中。所以,對不確定性進行管理,以適合人類發展的需要,更適合人性的需要,是不確定性管理的主要目的,也是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本體視域中管理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確定性的缺失。不確定性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但是其發端卻可追溯至人類誕生之日。萬物的衍生發展即為不確定性的調和之物。在西方,生成演化的思想可上溯至古希臘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懷特海德曾說過:“新的開端在不斷地發生,在此地,在當下———萬物并生!”在懷特海德看來,沒有一個單一的時間上的肇始,“始”是從“未始”的潛能中爆發出來的,它也包含著導致未來的各種“新的開端”的潛能。法國后結構主義哲學只接受相對的始,就是新的生成和歷史過程的始。這種始的概念拒斥任何單一的超越詞語主宰的線性時間的敘事,德里達在闡釋“空間時間化”和“時間空間化”中所采用的“延異”一詞正是對此最好的注腳。中國古代先賢了解萬事萬物的存在,不是從靜態的既存之物著眼,而是從動態的生成過程入手。莊子也認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在此,莊子用生成化解不變的本質,將存有論的觀點和它的對立面,即和它自身的“無”去對峙,以構成同中之異,而不是將其與絕對的虛無主義去對峙,圣賢的這些生成論思想早已解構了線性時間和實體存有論。事實上,不確定性是系統在整體性、動態性、復雜性、非線性、自組織等多種特性綜合作用下,表現在生存和演化中的不可預測的可能性。不確定性管理是對組織中不確定性因素的管理,通過識別組織中哪些要素是有確定性的,而哪些要素是有不確定性的,以此來把握不確定性的發展規律,從而實現有效的管理。相對于管理的確定性,即管理的穩定性、有序性而言,管理的不確定性是指管理主體的不確定性、管理客體的不確定性以及管理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管理主體的不確定性具體說就是管理主體認識的不確定性,不同的管理主體由于其理性的有限性,使得對于同一事物的認識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管理客體的不確定性就是管理客體自身所含有的不確定性,在其發展中往往表現為難以預測性,難以隨著人的意志轉移。管理主客體間作用的不確定性,是指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發生關系時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這既包含管理主體對管理客體的主觀能動的改造,也包含管理客體對管理主體的反作用。
二、不確定性管理的演進理路
傳統的管理學理論肇始于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其哲學世界觀認為組織及其管理就像一架運行良好的機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系是簡單的、明晰的、線性的,從而為規則化的、可預測的組織及其管理活動提供了前提。加之法約爾、韋伯的闡釋,古典管理學理論更加強調穩定、有序、均勻和平衡,過程具有可逆性。此時,組織及其管理像一臺機器,一切都在“自然法則”指定的、可確定的軌道上運轉。對此,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皮埃爾-西蒙•德•拉普拉斯生動地描述為:“相同的分析表達式去理解宇宙系統的過去狀態和未來狀態。把同一方法應用于某些其他的認識對象,它已能將觀察到的現象歸結為一般規律,并且預見到在給定條件下應當產生的結果。”
在管理學誕生之前,人們對不確定性的管理主要依靠個體的經驗。僅憑個體經驗獲取成功的不確定性管理在組織結構和權力配置上得到了體現,但是這種經驗由于帶有個體性,而對于不確定性管理是遠遠不夠的。但是隨著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分維論、超循環論、混沌論和模糊論等的問世,非線性世界觀下開展的復雜性研究,日益成為管理學研究的顯學。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金斯爵士說:“今天,已經有了這樣一種廣泛的共識,即知識之溪正向著非機械論的現實接近;宇宙開始看起來更像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而不是一架龐大的機器。”
當然,管理學從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也是綜合因素的產物:第一,組織及其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系統,包含了許多的變量和參數,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幅非線性的圖像。第二,組織及其管理系統有很多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其自身的結構、功能和利益,層次之間的利益協調亦是組織及其管理系統復雜性本質的根源之一。第三,知識經濟時代,突破了傳統管理學那種按照勞動分工原理建立起來的科層制組織,組織內外的分工鏈條越來越長,職能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知識越來越分化。“科學進步現在到了轉折點。物理學的穩固基礎已經分崩離析……舊的科學基礎正日漸晦澀難懂。時間、空間、物質、本質、以太、電、機械論……所有這些都需要重新解釋。假如你在談起機械學時連自己都不知其為何物的話,那么談論對宇宙的機械論解釋又有何意義?”
外在的不確定性對組織的影響越來越大,于是外在的不確定性管理越來越受重視,并被提到了戰略的層面。在許多戰略研究中外在的不確定性就成為了重中之重,比如彈性戰略、適應性戰略、情景規劃等等。環境戰略學派將環境的不確定性作為制定戰略的基礎,強調戰略制定中的非理性、無規則、有機性和漸進性,以期突破傳統的戰略制定邏輯。環境適應學派則試圖以適應進化論和自然選擇論來制定戰略,著名代表人物有奎因、明茨伯格、西蒙等人。在環境適應學派看來,“環境的變化是不確定的,因此企業要不斷調整其戰略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調整包括兩個方面:戰略方向和戰略能力”。情景規劃理論則更是將不確定性看作制定戰略的核心,通過分析制約組織未來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將組織的未來編織成幾種不同的情景,進一步分析左右這幾種情景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來判斷戰略的抉擇。情景規劃在現代管理學中之所以為人所追捧,是因為這種戰略制定的目的并不在于規劃未來,而是在于學習未來、認識未來,尤其是認識影響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提高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一個組織如果只保持今天的眼光,今天的優點和成就,必將喪失對未來的適應力。因為一切事情都在變化,維持現狀,就不能在變化了的明天中生存。”情景規劃的代表人物有保羅•舒梅科、休•考尼特等人,情景規劃的目的是通過確定的情景規劃來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
三、不確定性管理的實踐范式
由于不確定性與人類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因此對其加以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于是不確定性管理就應運而生。對于不確定性,組織或者個體持有兩種不同的認識,所以不確定性管理也就朝著兩個方面發展,并時時地交織在一起。拒絕承認不確定性存在的個體或組織,會運用確定性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不確定性,運用確定性的管理方式來降低不確定性。持這種觀點的人會將不確定性看作是偶然的,是由于人的認識能力不夠或者科學技術不發達所造成的,隨著這些制約因素的解除,不確定性因素就會消除。所以這些人就會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或是發展科學技術,試圖消除不確定性。然而,這些事物之所以具有不確定性,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如果純粹脫離了具體的人而抽象地談論不確定性,就不會有任何的實際意義。且不論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的發展規律,就人對不確定性的認識而言,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主體的不確定性。就如同人的認識中含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樣,主體對不確定性的認識也是含有確定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的。主體對不確定性的認識,是主體對客觀事物發生作用所產生關系的建構。“不同的人對觀測結果判斷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對于其他的觀測結果也會存在不同的看法,這將導致決策的差異,不同的決策實施之后就將有不同的結果。”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不確定性的管理除了考慮客觀事物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的發展規律之外,還要分析不確定性的主體因素,即主觀的不確定性。
不承認確定性存在的人或者組織,將一切事物及其發展都看作是具有不確定性的,認為確定性是偶然的,而不確定性才是必然的。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將不確定性視為世界的本質,而確定性則是相似的不確定性而已。所謂事物的發展規律,也僅僅是這些近似的不確定性。持這種觀點的人或者組織并沒有否認不確定性管理的必要性,只不過在他們看來,所謂不確定性管理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相似性,并以此作為不確定性管理的依據。同拒絕不確定性存在的人一樣,否認確定性存在也是走上了不確定性認識的極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兩者都會存在,不同之處在于兩者誰占主導地位罷了。拒絕確定性存在的不確定性管理雖然會給組織或者個人帶來新的風險或者機遇,促進個體的新生或者組織的創新,但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生活狀態或者組織經營終究會給追求穩定的個體和組織形成一種巨大的壓力,從而造成個體精神狀態的癲狂或者組織經營的混亂。
四、不確定性管理研究的“得”與“失”
不確定性管理雖然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就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而言,令人擔憂。就國外學者而言,對不確定性管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仍然將不確定性管理看作決策領域的事情,都試圖通過研究決策時對不確定性的認知、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分析,來進行不確定性的管理。雖然,決策是不確定性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這并不是全部,因為不確定性管理還包括組織的生成、演變,價值觀的生成、演變等眾多領域。其次,雖然國外對不確定性管理研究的論著很多,而且將不確定性放置到戰略的高度,但是不確定性管理的研究依然繼承著不確定性決策的那一套,只不過研究成果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而已。再次,雖然許多專家學者承認了不確定性是管理的核心,但是在具體的不確定性管理中,卻依然遵循著確定性的管理模式。國內學者對不確定性管理研究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首先,只是機械地將自然科學領域關于不確定性的認識引入到經濟學或者管理學中,脫離了具體的管理實踐而空談不確定性管理。
其實,科學領域的不確定性自有其特點,正如管理領域不確定性的自有其特點一樣,不能將科學領域不確定性的認識機械地強加到管理領域中來。其次,片面地看待不確定性管理,認為不確定性管理就是風險管理,而忽視了不確定性管理的另一方面。持這種看法的人,在不確定性管理中力圖通過精準的數理統計或理論建模,將不確定性完全消除或規避,將不確定性的因素確定化。事實上,風險和不確定性之間是有區別的,正如奈特所言:“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個范疇的實際區別在于:前一情形中對一組可能的狀態的收入分布是已知的(或通過先驗的計算,或者根據以前的經驗的統計),而對不確定性的情形,則并非如此。”
再次,國內對于不確定性的研究依然集中在經濟領域,很少關注管理領域,即使有所關注,也是對國外不確定性管理的簡單引入、介紹或者翻版,少有創新。
如何才能突破不確定性管理的局限性,更有效地促進不確定性管理在實踐中的應用?理論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時代性的課題。而要解答這個課題,無疑要對不確定性管理做一番更深層次的探析。首先,要認識到不確定性是組織和個體生存的常態,不確定性管理是組織和個體的核心。要突破以往將不確定性看作是偶然性的、風險性的因素的做法,組織和個體要適應在不確定性中生存和發展。其次,要辯證地看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之間的關系。不確定性不僅僅是風險的代名詞,而且還意味著機遇和創新。沒有不確定性,組織的管理就沒有必要,組織的發展也就缺乏動力。然后,不確定性管理要以不確定性的視角進行管理,而不是以確定性的視角進行管理。以往人們雖然認識到不確定性對組織和個體發展的重要性,也曾試圖對其管理,但是不確定性管理的方式依然遵循以確定性的模式對待不確定性的傳統套路。再次,不確定性管理本身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因為隨著組織和個體的發展,不確定性的因素出現的形式也在改變,所以對不確定性的管理要結合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針對具體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特點,提出具體的不確定性管理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產生實際的管理作用。
要正確認識不確定性管理還需要厘清以下幾個基本問題:首先,不確定性管理中既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素,也存在確定性的因素。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是辯證發展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事物的一體兩面。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進行不確定性管理就要將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當中尋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發現確定性中的不確定性。其次,要在不確定性管理中識別已知的因素和未知的因素,即要在認識上突破傳統的關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看法。因為,已知可能在新的情況下變為未知,而未知可能在特殊情境下變為已知,已知和未知在不同的層次中也會相互轉變。如果能夠認識到已知和未知的這種辯證關系,則有利于我們轉變既有的對不確定性的成見,更好地實現不確定性管理。再次,要認識到不確定性管理是一種將可能轉變為現實的過程。要進行不確定性管理就要對不確定性構成的世界有所認識,能夠識別可能性所組成的空間,能夠把握推進不確定性管理的過程,以及創造實現不確定性管理所需的條件。最后,要認識到不確定性管理涉及自由與規范的問題。不確定性意味著極大的自由,但也意味著規范。因為在不確定性下所進行的選擇并不是毫無風險和代價的,而這種風險和代價就意味著規范。不確定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促進組織和個體更好地發展,所以在選擇上也需要進行規范。如果能夠認識到不確定性管理的以上幾個方面,就會更有利于不確定性管理的實現。
綜上所述,不確定性管理并不是現代才提出的新名詞,或是一種新的管理理論、管理思潮,而是伴隨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管理方式或者管理理念。不確定性管理雖然成為了近代以來各個領域所關注的焦點,但是對其認識和應用卻相對滯后,甚至出現了偏差。所以,本文力圖從哲學本體論、過程論、方法論的角度去闡釋不確定性管理,以期矯正對不確定性管理的認識,指導不確定性管理在具體社會實踐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