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制造業發展困難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貝恩指數及市場進入壁壘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對我國制造業中的19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制造業存在低進入壁壘現狀。過低的進入壁壘使得企業過度進入,產業集中度偏低,導致我國制造業整體經濟績效惡化。針對這種現狀,本文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及對策,對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經濟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進入壁壘;度量;經濟績效;制造業
1進入壁壘內涵及機理
進入壁壘是指新企業進入特定產業所必須負擔的生產成本以及所面臨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礙。
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因此作為市場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進入壁壘在決定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2制造業進入壁壘指數度量實證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數為基礎,判斷市場壟斷或進入壁壘的強度與企業超額利潤成正比,而新廠商的進入會消除長期超額利潤,與進入壁壘成反比。此種方法不需要對大樣本進行復雜統計回歸分析,可以直接得出進入壁壘值。參照徐國興[2]對指標函數變量的確定,進入壁壘高度指數計算公式為:
當b≈1,市場可以看作是完全競爭的,只要市場有利潤空間就會有廠商進入,直至利潤為0。當0≤b≤1時,說明廠商進入速度超過產業發展速度和利潤增長速度,產業壁壘過低而進入過度進入的狀態。
2.2實證結果本文指標所涉及的制造產業成本利潤率、工業銷售收入和企業數量變化等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樣本以五年為考察期,時間序列從2002年到2006年。通過較長的時期對制造業進行考察,更有可能獲得穩定、客觀的數據分析結果。
本文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選取了制造業所覆蓋的30個行業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個行業進實證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存在制度性進入壁壘和巨額資金投入及沉淀費用壁壘,長期以來大量的民營資本想進入卻無法進入該行業,但卻在實證結果中顯示此類產業存在相對較高的進入狀況。究其原因,一方面:該行業屬于國有比重較高的行業(78%),由于公共品行業體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補貼)導致行業流動性不足,再加上行業資產專用性很強,企業退出沉淀成本過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態;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產業成本利潤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1%與-2.09%,進入驅動力較低。這也反映貝恩指數的缺陷,其認為超額利潤與壟斷程度成正比的結論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學派的異議。而低利潤或零利潤也并不意味著市場自身結構下進入壁壘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廠商進入阻撓策略行為的后果。
由于行業本身特有經濟地位,國有經濟占主導的所有制結構對我國企業的進入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國有比重是阻礙我國企業進入的政策性壁壘宏觀經濟學。隨著企業主體的多元化,以行政手段支撐的國有壟斷或有限寡頭的產業結構被打破。制造業大量吸收勞動力的特質促使政府甚至與地方企業進行合謀突破政策性管制,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允許進入原有管制較嚴的產業。
長期以來,我國的稟賦特征決定許多制造行業是以產業轉移的形式發展起來的,合資形式使國內企業獲得技術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場結構的分散化。由于制造業相對于其他產業,是開放程度最大、優惠政策最多的產業,國外投資者無法進入管制很嚴的產業,只好選擇進入管制較小的制造業,進一步惡化了價格競爭。可以說在我國,制度性壁壘的弱化是制造業過度進入最主要因素。
3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的相關對策
一般而言,低進入壁壘并不意味著產業低效率和社會福利的下降。但是從中國制造業反映情況來看,過低的進入壁壘使得產業集中度偏低,難以達到規模效應并實現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在我國,政府主導的資金、土地和財政稅收扭曲了要素價格和偏離了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制造業“低進高出”的現象,使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競爭環境日趨惡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幾點對策:新晨
(1)提高絕對成本優勢絕對成本優勢壁壘是指在位企業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能以比新進入企業低的單位成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產業市場領導者在價格變化、新產品引用、銷售渠道對其他市場追隨者起到領導作用,有效防止產業內過度競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是原有企業獲得絕對成本優勢的一個前提條件,因為國內企業普遍的技術創新能力比較低,對長期的技術研發投入較少,新進入企業很容易達到原有企業的技術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業進入壁壘,在位企業應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提高自身技術能力,迅速占領新的市場。
(2)提高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的一種狀態,規模經濟導致的進入壁壘能夠使在位企業享受大批量規模生產的效益。由于制造業在位企業的經濟規模較小,新進入者很容易達到生產最小規模(MES)。根據最新的工業企業規模標準,大型企業占工業企業比重僅為0.9%,對上游資源和市場份額控制力不足,難以形成縱向一體化。即使一些制造行業中的大型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由于要素市場的扭曲和行業過度進入,投資過熱帶動邊際成本急劇上升,相關產品供過于求,反而出現規模不經濟的情況。因此,要提高我國制造業的規模經濟不僅僅要整合同行業,更要整合上下有產業,以此形成產業鏈,以形成產品與原料定價權,提高行業利潤避免過度競爭。
(3)提高產品差異化產品差別是指同質產品由于可持續發展規格、款式、顏色、商標、廣告、服務等不同而造成的用戶心理差異。在產業組織理論中,廠商策略、信息不對稱、生產技術等因素都可以構成產品差異。因此,提高產品差異化壁壘,需進一步完善制造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提升品牌效應與技術支撐,減少利用勞動力稟賦優勢,降低各地區的產業同質化現象,阻止新進入者對市場的瓜分。
參考文獻
[1]J.S.Bain.Barrierstonew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6,123.
[2]徐國興.市場進入壁壘理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58-260.
[3]陳志廣.是壟斷還是效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