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設計類學生就業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相對滯后的課程設置
普通高校中,由于該專業起步相對較晚,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上也只能經驗地借鑒其他的學科(工科、理科、文科等)或者是參照其他美術院校的辦學模式,依葫蘆畫瓢,總是跟在別人后面,所得到的方法模式及辦學思想適應不了行業需求。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很難適應社會需求,面對競爭強烈的就業市場,缺乏就業自信心,缺少競爭。
1通過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確保就業質量
首先,在課程的設置上要緊貼市場需求,在開好相關專業基礎課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校學得真實,出校干得踏實。其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要充分考慮到設計專業的“設計—產品—商品”的特點,形成有專業學術帶頭人、專業教師、設計公司或與專業相關的企業負責人及設計師等互為補充的師資結構。如時下有的高校推行的“工作室制”、“項目制”等,讓學生以助手的身份跟進設計項目,直接參與到項目設計中,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無縫對接,廣受歡迎。
2通過以人為本的“本土化”設計鎖定就業市場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已從過去的實用性向美觀、個性方向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審美因素更為突出。而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看,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與當地的文化傳承、消費習慣等密不可分。因此,設計“產品”應突出“本土化”特征,遵循當地的民風習俗。例如:曾經有位來自深圳的某知名設計公司老總在給學生講案例時,就提到他們單位有個設計師在南方設計的產品很受歡迎,北方一企業聞訊趕緊請他來做設計,可結果卻差強人意,原因就是這位南方設計師沒有考慮到北方氣候干燥,有些材料不適合使用等本土特點。
3通過開展“四年不斷線”的社會實踐提升就業能力
設計藝術類專業具有天然的實踐性,學生能力實用性的訓練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真正實現課堂實踐化,實踐課堂化。一年級進行認知性社會實踐,認知自己、認知社會;二年級進行體驗性社會實踐,體驗專業、體驗行情;三年級進行專業性社會實踐,要求所有學生必須進行“對口”專業實習,將“學生”產品提前投放市場,盡快實現與用人單位的相互了解,實現從“準就業”到“正式就業”的順利過渡;四年級進行“真題真做”的畢業設計,讓學生直接參與設計,進行實彈演習,實現從“準設計師”到“設計師”的完美蛻變。
4通過開設個性化的職業規劃保持就業激情
設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自由寫生”生活,決定了這類學生思想更“自由”,更“隨性”。如何保持其“異想天開”的創意個性和規范的大學生活及社會認同之間的平衡,“職業發展教育課”的開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培養學生認清自我、厘清目標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向新媒體學習,關注相關論壇;向“大師”學習,研究適合自己喜好和潛力的設計風格;向市場學習,多走多看多思,不能關著門搞設計。
真抓區域協同發展機遇
服務社會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高校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四十條中明確指出,推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京津冀”“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原經濟區”等),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勢不可擋。首先,高校就業服務機構要加強與周邊區域企業的交流,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信息與指導,擴大擇業范圍。其次,高校應因勢而為通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為學生打造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目標,把個人追求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建設的實際行動,努力成為帶頭兵和先行者最終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作者:晏玉珍單位: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