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經濟增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由于我國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同,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同,使得地區間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從而導致地區經濟差異。本文通過分析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探討了我國地區經濟增長和經濟差異的關系并提出了發展地區經濟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經濟差異關系
目前,我國已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了不同的發展戰略,即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以期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由于我國發展起點的差異和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不同,地區發展的絕對差距仍呈現擴大的趨勢。本文將我國31個省份分為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進行分析比較。根據有關數據和資料,各個地區的GDP每年都在增長,但東部和中部、西部地區的差距仍然相當大,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GDP是中部地區的2.57倍,是西部地區的2.77倍。
為什么經濟在增長,但地區間經濟差距仍在不斷的擴大呢?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地區經濟的增長,從而影響地區經濟差距呢?各因素是怎樣影響地區經濟增長?本文將對各影響因素進行考察,數據主要參考2002-2006年的統計年鑒,對地區經濟增長和經濟差異的變化進行較完整的論述,并就如何縮小地區差異得出結論。
各因素對地區經濟的影響
(一)從固定資產投資分析
2005年,投資總體運行狀況良好,GDP增長也快,但是,GDP高增長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粗放型經濟的格局。根據表1,我們可以知道,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是不斷提高,且投資效果系數下降。
(二)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析
2005年,全國各地合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58.7億元,同比增長24.81%,各地區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比較高。通過和2004年的有關數據對比,我們可以得到各地區的增幅差距(如表2)。
(三)從財政收支分析
2005年,中國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全國的財政收入增幅呈增長趨勢,且占GDP的比重繼續提高。從表3可以知道,2004年全國財政赤字合計為8899.4億元,2005年底全國財政赤字根據統計合計為10270.1億元,增長了1370.7億元,低于年初預算的3000億元的規模,赤字率繼續下降。從各個區域看,僅有西部地區的2005年財政赤字的絕對數低于2004年的數字,其它地區均高于2004年的財政赤字數字,可以看到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從對外貿易分析
2005年,我國出現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美元,同時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加了23.19%,但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從表4中的數據看(商品進出口目的地/貨源地),東、中、西部出口增幅均比較高,其中東北地區增幅最高,達到了31.73%,出口占比僅有中部地區下降(0.5個百分點)。從進口格局看,東中部均出現上升(分別是0.4和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基本保持不變,而東北地區略有下降(0.4個百分點)。
結論和建議
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區經濟間的差異,對于這些差異不能回避,應該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逐步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異。
(一)結論
1.地區經濟增長和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地區經濟能否協調發展,關鍵看市場的力量,政府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只能盡量去縮短這個過程。
2.地區經濟增幅差距有所縮小。由于國家提出的發展戰略、產業格局有所轉變,加上宏觀調控的影響,估計這些地區的經濟增幅回落幅度要略小于東部地區,這樣,各區域經濟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
3.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且并沒改變粗放型增長格局。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且投資效果系數下降。
4.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增幅高于財政支出增幅,財政赤字沒有突破年初預算。
5.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差距進一步縮小,居民消費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城市消費呈現多元化,農村消費增速翻番。
6.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實現經濟增長,東部地區外資拉動所占比重仍然較大。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投資金額相比于2004年略有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投資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壓力。
7.2005年來,我國外貿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而貿易進口速度減緩,貿易順差屢創新高,到年底,貿易順差近1020億美元。
(二)建議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整個投資工作,把提高投資效率和質量作為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格局,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方針落到投資的一切領域和環節,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產的產業發展。
2.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保持經濟增長、促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方面的獨特功能。繼續加大對社會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基礎教育、人員培訓、文化、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縮小地區差距等方面的投入。
3.把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差距的重要指標,政府要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各個地區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制定產業發展方向和規劃,進行產業布局。要避免產業同構的現象出現。同時,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注重區域經濟合作。
4.改革科研體制,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區域間的人力資本存量方面存在差異,但更大的差距是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場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人力資本的生產率。因此,改革科研體制,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對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生產率和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具有重要的意義。
5.給予落后地區更多的資金扶持和優惠政策。東部地區長期以來享受來自各方面的優惠政策,是導致經濟差異的一個原因?,F在我們要讓落后的地方經濟趕上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地區間的經濟合作。
6.完善區域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開放公平的國內市場,加強區際橫向聯合,加大和改善財政轉移支付。
參考文獻:
1.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
2.陳秀山,孫久文.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