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比較優勢;中國經濟;發展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靈活運用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章在分析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脈絡的同時,針對中國的經濟現狀,提出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比較優勢的議題,指出應同時發揮我國經濟的后發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更進一步地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經濟的比較優勢,正確地利用好這個優勢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發達國家與中國相比具有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較優勢,如大批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地域等發展我國的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遷,這種比較優勢又在發生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同時發展這種比較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是中國經濟今后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關注和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學派所提出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一定是非贏即輸的理論之后,提出可能實現雙贏,即絕對優勢理論,也就是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針對李嘉圖沒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的產品時的比較成本的差別問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進行了回答。這個理論首先假定不同國家的生產同種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那么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國或區域的生產要素的相對稟賦不同,不同商品的生產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
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從各國的分配領域、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圖的理論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
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比較優勢的認識與運用的發展。
中國對于比較優勢的運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即從起初的不認識,到后來的自發運用,再到自覺運用的過程。
改革開放前,中國推行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戰略,認為產業結構和技術差異是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之間的差別。將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當作發展經濟和趕超發達國家的同義語。為了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不得不動員中國成立之初極端有限的資源去扶植和發展極少數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通過早期的建設我們認識到,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早期發展階段,要素稟賦的特征是資本的嚴重缺乏,那么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沒有資本的支持,必將處于落后的位置;同時我們所扶植的產業也處于國家扭曲的價格機制下,再加上國家的層層保護措施,這樣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是很難有競爭力的,這樣就使得我們的整個經濟缺乏競爭力,綜合國力得不到提高。我們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實際遵行了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比較好地發揮了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們的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稀缺,就以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后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逐漸積累,人均資本擁有量提高,要素稟賦結構得以提升,才逐漸把產業結構提升到資本、技術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產業。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我們的長項,我們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里,我們要實行怎樣的發展戰略。在客觀分析中國的經濟現狀之后,我們認識到,大量存在的廉價勞動力、廣闊的地域和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在借鑒上述國家經驗的同時,力圖將這些經驗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市場經濟,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入。加強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然就總體而言,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其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但除此之外成體系的制造業基礎和潛在的巨大市場規模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中國的比較劣勢則主要是一些重要技術開發能力弱、某些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貿易當中要繼續發揮優勢,并揚長避短。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一)發揮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
眾所周知,中國利用傳統的比較優勢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從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比較優勢不易過早放棄。目前中國農村有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中國的資金、技術相對稀缺,成本較高,勞動力相對充裕,成本較低,而一國經濟競爭力與它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成本高低緊密相關,過早地放棄傳統的比較優勢,只會欲速則不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將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得到保持。我們應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為此,要破除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后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能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舊觀念。
(二)發揮中國經濟的后發優勢
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世界上存在眾多發達國家條件下,較落后的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或軌跡中)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或教訓),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做出更明智的發展戰略選擇,從而避免走“先發”國家已走過的“彎路”,以更短的“捷徑”、更快的速度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水平上的距離。首先,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其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的調整為中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再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內部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化,我們必須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更好地發揮中國的經濟原有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國經濟后發優勢的發揮。發揮后發優勢的途徑有以下方面:
第一,進一步開拓國內的區域經濟。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很大,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表明,在世界經濟形勢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自主發展的效果明顯,中國發揮沿海開放地區作為對外貿易的前沿,優先發展東部地區,而后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同時著力于中部的發展,這樣就展現了中國在未來經濟實現內部良性循環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來說,這種格局并未完全形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擴大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去30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并逐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過去22年里擴大了約22倍,從1993年以來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東道國,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吸收外國投資與擴大國際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增強了綜合國力。中國之所以在經濟全球化中贏得主動,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從本國的比較優勢出發,制定了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并加以了實施。
第三,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中國傳統產業具有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盡管目前這種優勢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
(三)打造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的積累相對充足時,就可以在發揮中國經濟傳統經濟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開發中國經濟競爭優勢。開發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中國的經濟結構轉換。這一點可以通過積累人力資本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更有利的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來實現制度的創新,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實現。這一點中國目前正在努力實現。
參考文獻:
1、劉碧云.經濟學[M].東南出版社,2002.
2、陳秀山,王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內企業的本土優勢[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4).
3、于宏源.國際經濟學最新理論概述[J].中國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