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達區域工業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該類地區的鄉鎮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可歸結如下。
1.資金缺乏。如1991年上海縣全縣鄉鎮企業壓庫產品約9000多萬元,從1992年上半年的情況看比上一年只升不降,1991年全縣鄉鎮企業無法收回的應收銷貨款達5億元之多,造成流動資金大量滯積,制約了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基金也嚴重不足。上海縣的鄉(鎮)、村兩級企業共1375個,1991年凈利總計17841萬元,需上交鄉約1億元,占凈利總額的56.5%,剩余部分平無每企業只有5.7萬元,即使企業全部用作發展基金,也是不夠的。
2.企業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首先,政府的價格調整造成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上職工報酬和其它開支的增加,造成生產成本明顯上升,企業實際經濟效益下降。其次,一些鄉(鎮)、村主要干部和企業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鋪攤子、搞投入、上項目上,對現有企業的再生產重視不夠,對如何提高企業管理質量下的功夫不深。‘再次,企業領導者和其他管理干部大都原來是農民,實踐的煉使他們增長了才干,但總的來說文化知識和專業素質都不大高,在企業管理上屬“經驗管理型”,管理效益難以進一步提高。最后,上級主管部門對鄉鎮企業的考核也有不足之處。如有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在年終或任期終結對企業廠長的考核,盡管目標項目確定較多.,但實際上只重視產值和利潤,忽視對其它目標項目的考核,并且,在考核指標體系中缺乏諸如資金贏利率、產值贏利率、工資賺利率之類衡量企業效益的指標。這些,在客觀上也助長了企業忽視管理質量的傾向。
3.鄉鎮企業經營機制不完善。在用工機制上,決定權不在企業而在縣或鄉(鎮)的行政部門;企業裁減人員困難,工會、勞動部門、政府主管部門的干預,往往使企業無法正常地選擇工人,以至一些企業中出現了人員相對過剩;還有不少企業的職工名為合同工,但并沒有與企業簽訂合同,因而企業也就無法正常地選擇他們;少數鄉鎮企業中還出現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現象。另外,還有一些鄉鎮企業照套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機構設置,不適當地追求“大而全”,造成機構臃腫,影響了企業經營的靈活性。
4.有些地區的鄉鎮企業技術和骨干人員流失情況較為嚴重。企業一方面在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卻在不斷流出,或是流向“三資”企業,因那里的工資較高,或是流向國營大中型企業,因有“大鍋飯”可吃,生老病死有保障。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的流失,使鄉鎮企業中原來就稀缺的技術人員更加廈乏,職工隊伍的總體素質下降。企業領導者也曾采取過一些措施,如“流出”者需交納技術培訓費,不能享受鄉(村)的合作醫療等,仍木能遏制人員流出的勢頭。近期也有“流出”者又重“流”回來的,但總的看是“流出”大于“流入”。
5.國營大中型企業不景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鎮企業的發展。以上海縣為例,全縣鄉鎮企業的95%是為上海市區的國營企業加工配套產品的,有295家鄉鎮企業與國營企業聯營。一姆說來,上海縣鄉鎮企業生產蹭長速度與上海市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之比為l‘1.3。在這樣的比例下,國營大中型企業經營不景氣,對鄉鎮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必須指出,上述間題和困難同鄉鎮企業所取得的成績相比,是次要的,是支流,成績是主要的.是主流。但我們對問題和困難不可掉以輕心。可以說,對其作出深刻認識并切實加以解決,是推動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前提.鄉鎮企業發生問題的原因何在?概括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同志和一些理論工作的看法,主要有三種。一種認為是由于鄉鎮企業過于年輕,自身經營機制不完善和管理工作不健全所致;第二種是認為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對鄉鎮企業的管理方式還未實現“轉型”所致;第三種認為主要由于周圍的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如三角債的困擾仍在繼續、國營大中型企業不景氣等。我認為,這些看法確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存在表面和片面之嫌。如果我們并不滿足于對表現現象的歸納,而是聯系正在發生劇烈變革的整個社會大環境,深入到更探層次去探尋,就會發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由傳統的產品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全面轉變這一宏觀動態環境,以及長期處于傳統體制之下所形成的固有觀念,是鄉鎮企業存在上述問題和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所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經濟實踐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已經模式化,傳統的“思維定勢”仍然在二些政府和企業管理者的頭腦中不同程度地發生著作用,這不僅影響著國有工業企業,也同樣地影響到鄉鎮企業。.再從宏觀的角度看,改革是由局部到整體地逐步進行和深入的,經濟體制各個部分的變革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當某些局部已經作出根本性變革時,另一些局部還基本未變,各個局部本身的變革也是逐步推進而并非一步到位,這使得改革過程中既伴隨著新舊體制相互摩擦和碰撞而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也存在著新體制發育未完成而產生的艱難和痛苦。這些因素,既作為宏觀經濟環境因幸從外部有力地制約著鄉鎮企業,同時也作為鄉鎮企業內部的制約因素影響著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從而構成發生上述問題和困難的深層次原因。
由于鄉鎮企業在經營管理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帶有結構性和體樹性,是經濟體祝“轉型”過程中矛盾和沖突在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反映和表現,因而,上述問題的根本消除僅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難以做到的,它需要以整個宏觀經擠和社會條件的全面轉變為前提.但這并不等于說,在完成全面“轉型”之前企業就無能為力了,地方政府和企業可以在改造小環境和企業內部的改革上作出努力。
二、我認為,當前應當從更新觀念、完善企業經營機例、提高企業管理質量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以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為動力,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破除舊觀念,確立新觀念。
十余年來,我國鄉鎮企業的不斷成長壯大,從一個角度來說,乃是不斷突破傳統觀念的結果。然而,當前經濟發達地區鄉鎮工業發生的上述困難表明了仍然存在著若干不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陳舊觀念,其一,在鄉鎮企業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存在著“求全觀”,在一段時間里,鄉鎮企業的興起一直遭到一些人的非議,被斥之為“次等工業”、“不正規”。現今,盡管黨中央肯定了發展鄉鎮工業的重大意義,但是,求“正規”,向城市大工業“靠攏”的思想仍然存在于一些鄉鎮企業管理者的頭腦中,由此而產生了片面地照套國有企業縱橫交錯、科室齊全的管理系統的做法,造成機構臃腫,影響了自身的靈活性。其二,在內含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關系上缺乏正確態度,輕前者而重后者,存在一種片面的數量上求多的觀念。我國傳統體制的一個弊端是再生產的粗放性,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于投入的增加,而缺乏通過內含的提高來實現。由此而形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觀念對現今鄉鎮企業的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生產的擴大主要是采取追求更多的項目和新建更多的企業,而不是同樣地重視現有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質量的提高,產值的增長主要是產生于投入的增加而不是同等重視企業內在效益的增進。我認為,當前鄉鎮企業的發展確實需要以外延擴大為主的方式來實現,但即使于此,對于現有企業也絕不能忽視通過內含的提高來增強其實力和后勁。其三,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對鄉鎮企業的管理上,存在著與對國有企業進行傳統“隸屬”管理的類似情形。我認為,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初期,由于企業內部各方面職能的不健全和缺乏經驗等,地方行政部門對企業實施保護、扶持是必要的,但在企業逐步走向成熟后,主管部門應當落重企業應有的自主權,必要時可通過調控手段去規范企業行為,而不能直接代替企業行使用工等權力。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企業的工作出于“不放心”、“害怕出亂子”而對鄉鎮企業應有的權力抓住不放的“求穩”觀念,實質上是視企業為“附屬物”這一陳舊觀念在鄉鎮工業管理中的反映。
那么,在鄉鎮工業的發展中應確立什么樣的新觀念以迎接新的挑戰?根本的一條,是深刻領會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精神,徹底擺脫凡事以生產關系作為度量標準,即先考察一下姓“社”還是姓“資”,這一陳舊觀念的做法,堅持以生產力作為度量標準,即一是說,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目標,凡是有利于為鄉鎮企業解“禁”松“綁”,增強其活力和促進其參與市場競爭的做法,都是在解放企業的生產力。
(二)以劃政和企業之間關系為中心,改革企業用工制度和發展機制為突破口,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
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雖然都需要改革,但二者改革的含義有所不同。國有企業現存的經營機制是以原先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為基礎而形成并與其相適應的,從整體上說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需要整個地予以轉移‘而鄉鎮企業本身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自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享受不到傳統體制的種種保護和優惠,只能在市場竟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鄉鎮企業的經營機制從整體上說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基本適應的,只需對其局部作出改革就可,這顯然是屬于完善,而不需要整個經營機制的轉型。當前鄉鎮企業的經營機制不完善,其原因固然有企業自身的因素,如勞動合同制度不落實,在機構設置上貪大求全,以及企業領導者的某些認識上可能存在偏差等等,但我認為,原因的根本方面還是在于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在我們調查的該類農村經濟地區中,一般的情祝是,鄉(或村》一級的黨委(或支部)成員,大都既是行政鄉(或村)的負責人,同時也是鄉鎮企業的主要領導人,即具有黨、政、企“三合一”的特點。十余年的實踐說明,這種“三合一”的企業領導結構由于能夠群策群力,能有效地依靠黨政系統的力量,因而在鄉鎮企業發展中確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這一企業領導結構在當前已表現出來的一些消極作用,更要估計到該結構對鄉鎮企業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利影響。“三合一”結構本身已經表明鄉鎮企業中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的痕跡。地方各級黨政部門的意向、政策和措施會很自然地直接影響、制約乃至支配企業,企業領導者在考慮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時也往往需要兼顧到黨政方面的利益和要求。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企業的經濟行為服從于黨政部門的行政行為,也容易造成企業“機關化”,影響其活力和效率。我認為飛上述的企業缺乏用工和選擇職工的正常權力,上交鄉的利潤偏多,以及企業管理機構趨向臃腫等問題,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未能正確劃政企之間的關系。
鄉鎮企業帶有“三合一”特征的領導結構,是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的。需要逐步實行黨企分離、政企分離,使企業領導者只代表企業,而不能同時也代表其它。因而,對于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的工作,應當以姍政與企業的關,系為中心,以改革企業用工制度和健全發展機制為突破口。黨的十四大作出了堅持轉變政府機構的職能和精簡機構的決定,并把它規定為今后數年內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這為該類農村地區中實施政企分離和完善企業經營機制提供了前提和外在壓力。各地應當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逐步加以實施。在具體的實施辦法上,各地可根據情況而定,但我認為,起碼有這兩件事是普遍應當做的。首先應當改變地方政府對鄉鎮企業直接管理的方式,把權力還給企業,同時幫助企業管理者提高政策水平,健全企業各項制度。其次,需要改變鄉鎮企業隸屬于鄉(鎮)行政性公司的組織結構方式,可以使公司向實體轉變,鄉鎮企業也可向企業集團方向發展。如果這樣做了,地方政府部門就可以從具體事務中擺脫出來,更好地指導和幫助鄉鎮企業,協調好企業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當然,對子企業的一些不規范行為,政府也可以通過各種調控手段給予規范、引導。最后,作為完善經營機制的一個方面工作,鄉鎮企業也可以有步驟地搞一些股份制試點。股份制形式可以多樣化少如企業內部職工購股的形式、企業之間相互參股的形式、與外資合作的形式等。這樣做,既有利于緩解企業資金的短缺,也有利于增強企業內部職工的主人翁感勺使之更加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三)從基礎工作入手,強化企業管理。
該類地區的鄉鎮企業,有相當一些為大中型企業,機器設備較為先進,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數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努力下,企業管理水平有明顯的提高.但距現代管理要求仍存在相當的差距。從前面所述的企業存在的問題中,也明顯地纂露出企業管理工作中釣種種缺陷。由此,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鄉鎮企業從基礎工作入手來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首先,應當堅持舍棄“求大”、“求全”等觀念,根據效率、精簡的原則,按照企業的規模和生產經營的需要,優化企業管理機構的設置。必須采取措施消除管理機構臃腫現象,精簡二、三線人員,增中一線生產人員.同時,努力提高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礎一支精愛本職管理業務的企業管理隊伍,以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
其次,克服經驗主義,實行科學管理。實踐說明,經驗管理難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從目前鄉鎮企業的實際出發·,實行科學管理必須作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嚴格制度管理。進一步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把企業的所有環節用制度規范起來,還要教育廣大干部職工嚴格照章辦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制度管理的關鍵在于企業領導,廠長必須敢抓敢管,有章必循,違章必究,獎罰分明,并堅持常抓不懈.第二,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是鄉鎮企業管理的重點。91年上海縣全縣鄉鎮企業壓庫產品達九千多萬元,我認為,除了產品種類不符合市場需求結構外,產品質量缺乏競爭力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因此,從企業領導到一般職工,需要進一步強質量意識,牢固豎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的巍念。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強化工序質量控制來嚴格工藝管理,并伴以質量監督和質量檢查制度,把產品質量及工作質量與職工的物質利益掛起鉤來。第三一,加強以成本核算為‘重點的財務管理。必須堅決制止少數企業中財務管理的混亂狀況,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同時,在原材料采購、儲備、使用等各個環節上建立起整套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特別是要嚴格考核生產過程中的單位產品實物消耗量,把生產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第四,健全考核各項管理的指標體系。特別是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考核,不僅要有衡量絕對量的指標如產值、銷售額、利潤等,還要有衡量相對量的指標如百元產值利潤率、工資利潤率。用指標體系來全面衡量企業管理的實績。
最后,加強鄉鎮企業職工隊伍建設,提高全體職工的素質。第一,提高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鄉史”、“村史”、“廠史”(即本鄉、本村、本企業創業史)的教育,教育職工繼續保持創業時期的艱苦奮斗作風和頑強拼搏精神,由此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并形成獨特的企業精神。觀察一些成功的鄉鎮企業,它們在艱苦創業過程中一般都形成了獨特的企業精神,廣大職工都具有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如上海縣的馬橋鄉旗忠村被譽為“華東第一村”,該村1978年的工業是零,八十年代經過銀苦創業,到1990年實現利稅2278.63萬元‘1”1年創產值3.7億元、l這一成績的取得,靠的就是“旗忠”精神。第二,提高企業職工隊伍的業務和技術素質。由于該類地區的鄉鎮企業大都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較先進的物質設備基礎,因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便成為企業躍上新臺階的關鍵。企業對于一些較高層次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需要,當前可以通過引進的方式。在企業人員隊伍中,領導者的管理素質、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般技術勞動者的素質是企業內在素質的基礎。對各層次人員的素質提高,可以采取迭出去進行脫產培訓的方式,也可采取不脫產就地培訓方式。從長遠看,無論哪一級哪一類人員,皆應通過培訓方能上崗。當然,提高職工業務和技術素質是一項具有戰略性和根本性的任務,地方政府和鄉鎮企業切不可因“目前還過得去”而棄之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