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轉型實證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前言
非再生資源提供了城市經濟發展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為城市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伴隨著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以及資源型產品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資源型城市出現了主導資源瀕臨枯竭、經濟持續衰退、接續產業受限、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長期并存等一系列問題,其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1],為了解決資源型城市這些問題,其城市轉型迫在眉睫。資源型城市轉型最早源于英、法和德等工業化領跑國家,一般叫衰退地區經濟振興或結構性問題的地區經濟振興[2]。加拿大著名地理學家伊內斯(H.A.Innis)在1930年發表的《加拿大的毛皮貿易》中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理論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財政部等單位在2007年底完成的《我國資源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盤錦市已被列為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如何避免“礦竭人去,人去城衰”[3],在優化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構建良性城市系統的基礎上使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4],對盤錦市來說是一個挑戰。
1資源型城市概念及問題的提出
一般認為,資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且資源型產業在工業中占有較大份額的城市[5],其主要功能是為社會提供礦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的城市。油氣型資源型城市則可視為以石油資源作為建城的基礎或發展為依托,40%以上的勞動人口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從事石油資源的開發、生產和經營活動,50%以上的國民收入靠石油資源獲得的城市。
礦產資源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隨著礦產資源的逐漸枯竭,缺乏接續和替代產業推動的城市經濟將會發展緩慢甚至出現衰退。盤錦市作為我國的重要石油生產基地,其石油資源經過三十多年的開采逐步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的發展。為了減少盤錦市城市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盡快擺脫資源衰退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需要轉變現有的城市經濟發展的模式,改變現有的單一產業結構,選擇適合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接續和替代產業,實現資源型城市的順利轉型。
2資源型城市轉型理論及模式分析
一般來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都遵循開發建設→中興鼎盛→經濟衰退→產業調整→繁榮發展的過程[6]。非再生資源產業會經歷從勘探到開采、高產穩產、衰退至枯竭的過程(圖1)。伴隨著資源產業發展,以資源為依托的城市經濟也會呈現相似的發展軌跡,石油資源型城市也不會例外。
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理想時期是資源產業發展的穩產期。這個時期,資源產業發展平穩,經濟基礎扎實,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較少,轉型所需成本相對較小,同時發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也比較容易。這一時期,資源型企業應在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進行接續和替代產業探索與嘗試,通過平穩過渡,實現產業轉型成功,同時也保持城市經濟的穩定和繁榮。相反,當資源型產業進入資源枯竭期實施轉型,伴隨著資源稟賦優勢的逐步消失,轉型成本將迅速增加,轉型工作難以為繼,城市經濟發展可能會陷入困境。
2.1轉型理論分析
資源型城市及其產業經濟的發展呈現為一種倒置拋物線的趨勢,為了避免未來自然資源消耗對城市整體經濟的影響,城市轉型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方向。
2.1.1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國際宣言中第一次對“可持續發展”進行定義,為“滿足現代人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7]。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放眼于對城市經濟系統功能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重組和優化,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資源效益、社會效益為中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協調性和綜合性的統一,力求做到經濟、社會、人口和資源環境的全面發展,確保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滿足當代人發展和后代人發展的需要。
2.1.2產業結構優化理論
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產業結構優化是指對影響產業結構各種要素的優化,主要包括現行產業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和技術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將各產業比例調整為平衡狀態,具體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并逐漸占主導地位;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下降,資金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上升并逐漸占主要地位;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比重下降,制造中間和最終產品的產業比重上升逐漸占主導地位[8]。
2.2轉型模式分析
不同發展階段的資源型城市,其發展現狀、經濟結構、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等存在著較大差別,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也需要采取相應模式。
2.2.1產業延伸模式
即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發展中下游加工業,提高資源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加快研發資源衍生品,建立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產業群。隨著產業鏈的延伸,下游企業和配套服務企業的數量不斷增長,大量生產經營相關聯的企業在一定空間內的聚集所帶來的專業化生產,低運輸成本,低交易費用,便捷的溝通和配套服務將產生聚集經濟[9]。通過產業延伸的方式,提升城市原有產業的產業鏈,尋找到城市發展的接續產業。
2.2.2產業更新模式
產業更新模式是利用初級資源開采積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或借助于外部力量,建立起脫離原有資源的,相對獨立的,全新的產業群。產業更新模式無疑是最徹底的產業轉型模式,它擺脫了對原有資源的依賴,但如何在以采掘業為主導的產業基礎上,發展有競爭力的替代產業群是該模式面臨的最大挑戰[10]。產業更新模式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轉型難度是比較大的,建立起脫離原有資源且相對獨立的產業群,需要城市能夠具有比較競爭優勢,只要這樣才能夠進行城市產業的轉型。
2.2.3復合模式
有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兩種或多種模式的復合。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初期通常表現為產業延伸模式,主導產業逐步由采掘業向加工業再向深加工業轉變,隨著加工業的發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興產業不斷發展,最終演化為綜合性城市。
3盤錦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盤錦建市起步階段,石油開采興起,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石油天然氣資源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城市發展的問題在當時并不突出,但發展到中興鼎盛之后,特別是在石油產量開始遞減時出現了較多的問題。
3.1資源產量遞減,經濟結構單一
盤錦市的經濟結構具有非常典型的二元特征,即:油氣及相關產業經濟較為發達,非油氣相關產業經濟落后。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城市產業結構中表現為重型化的特征:“大二產,小三產;大重工,小輕工;大國有,小民營”,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非常突出(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盤錦市第二產業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處于60%以上,最高達到了76.83%,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
盤錦市是依托石油天然氣資源而興起的城市,以石油和天然氣開發作為其上游產業規模化發展,本身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弱,加之其地方工業支持服務油氣開采的能力較弱,油氣工業產品的加工深度較低,使得油氣的下游產業鏈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比較有限。產業結構單一對資源依賴性過強,其發展必然受到資源的牽制。遼河原油年產量自1995年創造最高的1552萬t后,連續14年呈現遞減趨勢,到2009年原油年產量僅有1000萬t,比峰值產量下降高達35.56%。同時,遼河油田天然氣年產量在1995年達到頂峰17.5億m3后,在接下來的14年中持續下降,在2009年僅有8.1億m3的年產水平,比峰值下降了53.71%。
3.2城市布局分散,城市功能落后
盤錦市區是依托遼河油田開發而形成的城市,城鄉分布較為混亂,城市空間布局較為分散。僅遼河油田在盤錦市行政區劃內就有8個獨立礦區,鄰區興建了規模大小不一的小城鎮和街道;城市內部布局也較為分散,城區3個組團間距離相差較遠,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差較大。
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盤錦市政府與遼河油田在功能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混淆,空間上形成了企業和城市政府各管一片、雙方共治的格局。不僅公檢法、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部門存在兩套系統,具有規模效益和自然壟斷特點的基礎設施的公交、電信、水電暖等也是兩套系統并存,與地方之間有著明顯的“邊界”。企業承擔了大量社會職能,而形成游離于地方行政和公共服務體系之外的“獨立系統”,使城市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被人為分割,集聚人口和經濟活動基礎上形成的區域中心功能被顯著弱化。
3.3生態環境惡化,污染嚴重
長期掠奪式、粗放型的開采,導致地下資源銳減和地質條件受損,造成地面塌陷、水資源流失、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11]。隨著油田的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和當地工業的發展,盤錦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主要環境污染是工業“三廢”和濕地內油田的勘探開發。重、化工業的長期發展,使遼中南工業城市群成為污染源集中、“三廢”排放量大的地區。按每平方千米排放污染量計算,遼中南地區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9倍[12]。給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4盤錦市經濟轉型的對策思考
盤錦市經濟轉型應以油氣資源為先導,以石油化工為持續,以非油產業為替代的發展模式。通過延長產業鏈、發展多元化產業,實現盤錦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1采用高新技術,提高原油采收
按照“深化盆地、開放海洋、突破外圍、準備新區”的總體方針,繼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通過采用先進技術,降低開采成本,增加探明可采儲量,提高采收率。深化老區精細油藏描述,增加經濟可采儲量,加強綜合治理,不斷提高老區開發水平。遼河油田目前在老的采油區塊實施“二次開發”戰略,既強化未動用儲量評價和研究工作,擇優采用試油、試采和井位部署方案,以SAGD、蒸汽驅、水平井技術為核心,通過二次開發使未動用儲量得到有效利用,實現油田二次騰躍。
4.2發展接續產業,培育替代產業
盤錦市要大力發展接續產業,通過進行油氣、乙烯等石油化工的原料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使生產原料轉化為最終產品。同時,依據盤錦市原有資源與工業優勢,把盤錦市技術先進成為樹脂生產基地、塑料產品加工基地以及瀝青生產基地。從2005~2007年輕、重工業總產值的凈增量來看,重工業總產值的增幅開始呈現下降,輕工業總產值較以往有所提高(圖4),正在扭轉以往重工業生產效益始終高于輕工業生產效益的局勢,盤錦市低層次的產業結構開始調整,克服由于資源供給制約和油氣產業鏈較短引發的城市經濟衰退,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供需結構的合理調整。
在大力發展接續產業的基礎上,也要重點培育盤錦市替代產業。盤錦市有極好的發展民用船舶制造業區位優勢,特別是遼寧省“五點一線”發展戰略的大環境下,應重點發重點發展海上鉆井平臺、成品油輪化學品運輸船等5萬噸以下中小型船舶、游艇、快艇及配套產業等船舶制造業集群。強力推進各類開放型經濟區發展,形成對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北移的強大吸引,引進重大項目,形成產業群,使開發區迅速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增長點。同時,盤錦市要創建石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要大力扶持石油裝備制造、技術服務、精細化工特色產業群體,帶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得當地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經濟進一步多元化。
4.3依據區位優勢,提升城市功能
盤錦地處沿海經濟帶的軸心,環渤海圈的新節點,遼河三角洲的核心區,東北、東北亞的近海口,應發揮區位、地緣等優勢,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合作,采取優勢互補、規劃互助、發展互動、政策互通、利益共享、取消戶籍限制等措施發展區域經濟,打造“遼三角”經濟圈這一新的經濟增長極,應是盤錦市產業轉型努力目標。
解決盤錦市內部布局分散,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重點要在城市內部進行產業聯動,使盤錦市政府與遼河油田為城市發展的轉型進行互動,對于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要避免人為的分割與獨立,在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中政企要積極配合,推進油地公用設施、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通信、交通、等社會資源的共享和互通,形成統一的社會服務體系,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社會一體化服務層次和水平,提升整個城市功能能級。
4.4創造良好環境,發展生態旅游
盤錦市要通過各種措施,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和在盤錦市濕地內的油氣開采,從根本上解決油氣開采導致的環境問題。同時,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對于已破壞的生態進行治理,特別是地面塌陷和水資源污染。由于盤錦市擁有亞洲最大的天然濕地,蘊藏著寶貴的地熱資源,還有著名的紅海灘,境內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以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療養等生態旅游經濟,使之成為盤錦經濟轉型的又一重要突破點,使盤錦市的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的地位顯著提升。
5結語
由于受到資源供給量的牽制,資源型城市會進入發展瓶頸期。盤錦市經濟轉型實例證明,立足于高新技術的投入以提高油氣采收率,通過著力研發油氣資源衍生物和副產品,延長油氣產業鏈,發展具有更高效益源和含金量的接續產業,為替代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提供先決條件;依托區位優勢發展船舶制造業和石油裝備制造業,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新興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提升城市功能能級,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實現盤錦市自然資源、社會、科技和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整個城市的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