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經濟發展趨向與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和國家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為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和宏觀環境,2003年5月我國頒布實施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21世紀前十年的海洋經濟發展進行部署。200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海洋局和財政部聯合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對我國2006-2015年的海水利用進行了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要求:“保護和開發海洋資源”,“積極開發海洋能”,“開發海洋專項旅游”,“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等。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發展海洋產業”的戰略布署。2008年2月,國務院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其中規定海洋經濟發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轉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2008年9月,國家海洋局、科技部聯合了《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2015年)》,這是我國首個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規劃。2010年10月18日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的百字方針,對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產業發展作出了明確要求。2011年,國務院相繼批準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這無疑顯示著中國已經開始邁入海洋經濟大發展的時代。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愈加重視,世界主要沿海國家均加大了海洋經濟開發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取得了發展海洋經濟好的做法和經驗,了解世界海洋經濟的戰略發展狀況和總體發展趨勢,對我國海洋經濟國家戰略規劃的實施無疑會有十分有益的啟發和幫助。
一、海洋經濟戰略成為許多沿海國家的發展戰略
全世界共有2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40多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海洋邊線,各國各地區海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海洋經濟實力和發展速度差異甚大。下面主要介紹幾個不同類型發達國家的海洋經濟發展情況。美國是海洋大國,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最早、開發程度最高的國家。早在1920年,美國就開始對其沿海的油氣田進行商業性開采。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認識到海洋的新價值,對發展海洋產業非常重視,相繼開展了海上油氣、海底采礦、海水養殖、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財政問題,美國的海洋經濟曾一度出現遲滯,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海洋經濟崛起,美國為保持其世界的領先地位,加強了對海洋工作的組織與調整,加大了海洋投入,使海洋產業特別是新興海洋產業迅速發展。美國的海洋工程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海洋能發電技術等高新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美國約18%的石油和27%的天然氣是由外大陸架生產的;90%以上的國際貿易由海路運輸。此外,在美國每年約有1.8億人次到海濱旅游。海洋還向大多數美國人提供了謀生之道,11%的就業與海洋有關。2004年,美國海洋經濟全面生產的總GDP達到1380億美元以上。海洋經濟已成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興旺極為重要的鏈條。日本是一個島國,陸地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而海洋資源豐富,有3.5萬公里的海岸線。日本在發展海洋經濟時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海洋科技開發,同時推進海洋環境保護。日本政府從60年代開始,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重工業、化學工業逐步向發展海洋產業轉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現代海洋經濟結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確定了“海洋立國”的綜合戰略。國內官產學結合,乃至軍界共同參與。日本政府為實現此戰略目標,從2006年開始,就加緊籌備海洋立法工作。2007年4月,通過了《海洋基本法》,這為其強化海洋國家戰略,解決與周邊國家在領土主權、海域劃界和資源爭奪方面的爭端提供了法律依據。由于日本陸地狹小,因此日本很重視開發海洋空間資源,以海洋相關技術為先導,集中地方優勢,開展適合本地特點的海洋開發,并使海洋開發向縱深發展,形成近20種海洋產業,如沿海旅游業、港口及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土木工程、船舶修造業、海底通訊電纜制造與鋪設、海水淡化等,構筑起新型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英國是個古老的海洋國家,海洋運輸、造船和海洋漁業是其傳統產業。2008年,英國海洋產業年產值占其GDP的6.8%,海運、海洋油氣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等主要海洋產業創造100多萬個就業崗位;95%的國際貿易通過海洋運輸;漁業捕撈船7000多艘,總噸位居歐盟第二;海洋水產養殖業產值占歐盟海洋水產養殖產值的17%;海洋裝備制造業發達,60%以上產品出口海外。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是新興的海洋產業,在北海油田開發以前,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依靠進口,北海油田開發以后,使英國由石油進口國一下子變成石油輸出國。濱海旅游業是英國的第二大海洋產業,1994年英國居民用于旅游的費用為144.95億英鎊,其中45%為濱海旅游。英國政府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也十分注重對海洋資源的保護。為了保護海岸帶水域環境和生物資源以及海岸帶土地資源,英國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區劃管理政策。
二、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總體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把海洋開發作為國家戰略加以實施,形成了許多新的海洋觀,如海洋經濟觀、海洋政治觀、海洋科技觀等。開發方式正由傳統的單項開發向現代的綜合開發轉變。總結海外各國的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海洋經濟開發不斷依托科技向高精深層次拓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法等傳統海洋經濟強國以及亞太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優先發展海洋高科技的戰略決策。韓國在《OK(OceanKorea)21》展望中提出,要通過“藍色革命”加強韓國的海權,通過發展以科技知識為基礎的海洋產業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澳大利亞擬訂了《澳大利亞海洋科學技術發展計劃》,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政策,旨在激勵和引導科學技術發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海洋競爭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海洋科技的發展使得海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而海洋研究領域的拓展又導致海洋開發深度逐漸加深。尤其是深海勘測和開發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科學考察船、載人潛水器、遙控潛水器、深海拖拽系統、衛星等先進設備的使用,人們對海洋的開發開始從近海轉向深海,開發內容也由簡單的資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領域拓展。
2、人口經濟向沿海地區聚集,口岸島嶼成為海洋經濟開發熱點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人口、經濟、產業不斷向沿海地區聚集,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預計到2025年將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區。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群(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城市群)面積約1318萬平方千米,面積雖不到美國國土面積的11.5%,卻集中了約4500萬人口,占美國人口總數的15%左右,制造業產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和世界經濟的重要樞紐。日本東海道城市群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占日本總面積的20%,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業企業和就業人數的2/3、工業產值的3/4和國民收入的2/3,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樞。目前,地處江海接合部的河口海岸和河口島嶼,其通江達海的獨特區位條件使其擁有外通大洋、內連深廣經濟腹地的突出優勢,已成為世界頂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祥之地,成為各國海洋經濟開發的熱點和重點。
3、海洋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成為各國海洋開發的理想模式2006年3月,在聯合國秘書長所作的2005年度海洋和海洋法的年度報告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開發方式,并呼吁各國盡快創造條件實施基于生態循環經濟系統的海洋開發模式。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循環經濟是未來的發展大趨勢,是海洋開發的理想模式,現在已有部分國家在海洋政策中明確提出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原則。美國是最早開展海洋循環經濟相關理論和方法研究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年8月美國通過了《2000年海洋法》,在該法律的第九部分中,闡述了強有力的經費保障是實施新的國家海洋政策的關鍵,而財政撥款是海洋經濟和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經費來源。日本政府對用于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撥款主要用于兩個用途:一方面,加大撥款來大力推進那些與物質形態變化、化石燃料枯竭、信息共享化等相適應的海洋空間利用,并開發只有在深水和有冰海域才存在的石油和天然氣,推進風力發電等無污染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廢棄物能源的回收和利用等。另一方面,利用財政撥款充實、強化和完善海洋監測系統,以便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循環經濟的發展。
4、追求海洋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自覺行動人類對海洋的觀念從過去的一味的開采索取轉變為生存與發展而協調行動,以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維護海洋健康”將成為21世紀保護人類自己的超級保護活動。澳大利亞政府在積極推進海洋開發利用的同時,為了保護大堡礁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的多樣性,1975年頒發了《大堡礁海洋公園法》,1991年制定了《2000年海洋營救計劃》,提出了保護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美國國家海洋政策的指導原則——可持續性原則,提出“海洋政策的制定應確保海洋的可持續利用,確保未來子孫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加拿大政府制定的21世紀海洋戰略確定的四個緊急目標中的第三目標是“保護好海洋的環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經濟的潛能,確保海洋的可持續開發”。日本在實施海洋政策中提到“海洋環境保護及修復的綜合措施”。總之,注重海洋資源的保護,確保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各沿海國家追求海洋可持續發展的自覺行動。
5、建立海洋綜合管理制度已成為沿海國家努力實現的發展目標
21世紀海洋管理的范圍由近海擴展到大洋,由一國管理擴展到全球合作;管理內容由各種開發利用活動擴展到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方式在強調利用法律手段的同時,更多地使用培訓和宣傳教育手段。美國20世紀50年代后,成立了“海洋資源部門委員會”、“美國海洋資源和工程發展委員會”、“國家海洋大氣局”,負責管理全國的海洋資源、環境、科研、服務等工作。1992年成立了由30多個海洋機構參加的“海洋聯盟”,為建立聯邦政府與民間企業、海洋科技機構與企業間的伙伴關系提供了組織保證。2004年,日本了第一部海洋白皮書,提出對海洋實施全面管理。韓國于1996年將水產廳、海運港灣廳、海洋警察廳以及科技、環境、建設、交通等10個政府部門中涉及海洋工作的廳局合并,成立了海洋水產部,對海洋實行了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英國等國近期也都在開展海洋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很多國家在其海洋政策或戰略中明確了“實施綜合管理”的原則和目標。據2006年“海洋、海岸與島嶼全球會議”統計,全世界約有100個沿海國制定了海洋綜合管理計劃并實施了海洋綜合管理。目前,建立綜合管理制度已成為大多數沿海國家海洋管理努力實現的發展目標。
三、國外海洋發展戰略對我國海洋經濟開發的幾點啟示
第一,以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經濟發展深意。中國制定海洋國家的戰略,在于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有利于破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限制,緩解土地的壓力,緩解中國的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提高交通運輸能力,解決水荒問題并且能夠提供生活空間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國內方面看,中國海洋戰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識,貫徹科學發展觀,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使海洋事業的發展服務于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服務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從國際方面看,中國海洋戰略有利于捍衛和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維護和捍衛中國海洋權益,創造服務于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全面參與國際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設。
第二,調整海洋產業結構,扶植新興海洋產業。在海洋經濟體系中,海洋產業結構層次的高低和合理與否決定著海洋經濟整體素質、實力的強弱和能否實現穩定而快速的增長。一些發達國家的海洋油氣、海洋運輸、礦采、海洋旅游等新興海洋產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我國的現狀是海洋漁業即第一產業在海洋產業的發展中地位優勢明顯,海洋產業中的二、三產業比重小,這也是當前我國海洋經濟比較薄弱的主要結構原因。今后要重點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和海洋船舶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依托豐富的科技資源,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互動,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船舶制造產業集群;在政策、稅收、資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氣、海洋藥物技術、海洋工程、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運用海洋高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
第三,加快沿海港口海陸聯動,提升服務中西部經濟發展功能。海域經濟系統與陸域經濟系統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以海促陸、以陸帶海是實現陸海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海陸產業互動。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裝備制造、濱海旅游、灘涂養殖等臨海產業的發展,把海上生產同陸上加工、經營、貿易、服務相結合,同時通過產業關聯將人才、技術和資金等擴散到海洋產業中去,形成海陸產業互動的產業發展新局面。二是海陸綜合管理。建立海岸帶綜合管理機構,重點協調海陸管理部門之間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加強對陸上污染源以及沿岸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監督和管理,海陸互動,共同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三是發揮沿海港口優勢,建設海陸集疏運系統。加快內河航道整治,集中建設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和集裝箱、大宗散貨、化工品、汽車滾裝碼頭,全面提升與沿海深水港相貫通的內河航道層次,擴大內河運輸能力;鼓勵、扶持和引導集裝箱海鐵聯運的發展,建立海鐵聯運協調機制,促進海鐵聯運各參與方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優化,提高沿海港服務中西部地區經濟建設的功能。
第四,發展海洋經濟必須走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之路。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沿海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這種經濟形態將長期保持并不斷深化。過去5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2159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8439億元,海洋經濟總量基本實現翻一番。但縱觀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歷程,我國海洋經濟增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這種經濟增長不僅有沉重的治理代價,終會造成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災害頻頻發生、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因此,發展海洋經濟,應該采取怎樣的發展方式以改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對于我國來說尤為必要和緊迫。循環經濟不僅從微觀上解決了社會的基本單位——企業的發展困境,而且從宏觀社會層面上構筑出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的海陸大循環系統,因此發展海洋循環經濟非常切合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環境、保持海洋永續利用,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加強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提升人才隊伍。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的繁榮,除了政策的引導以及雄厚的資金支持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新技術的不斷開發與創新,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研究人員都要求趨向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研究手段也日益立體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我國應該取長補短,借鑒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積極參與國際重大海洋科學研究計劃,及時制定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規劃和決策。國外海洋技術研究開發的成功方式表明,綜合性以及專業性人才的有機結合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現有的海洋性多學科綜合性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為培養海洋開發優秀人才提供了載體,應根據未來發展戰略有針對性的調整現有專業的設置,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創新水平的提高,為國家的海洋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第六,成立綜合管理機構,加強部門間的協作發展機制。海洋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與許多國家一樣,涉海部門眾多,但存在著管理分散、資源浪費、協調配合差等問題,應成立統一的、權威性的海洋部或海洋委員會,作為全國的海洋管理機構。管理機構應根據法律授權,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對各項海洋事務進行有效協調和管理,對各種海洋管理資源進行統一調配使用,提高綜合協調能力和管理效率。地方上各級沿海政府也應相應地建立海洋管理委員會,整合各涉海部門的力量,形成相對集中管理和聯合執法的機制,把海洋行政管理、海洋行政執法、海洋科技、海洋服務等各項工作組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統籌兼顧陸地與海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