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經濟發展論文(共4篇)范文

經濟發展論文(共4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論文(共4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發展論文(共4篇)

第一篇:勞務經濟與農村經濟發展探討

一、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現狀

本文選擇勞務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及農村居民消費指標(LE、RE、PI和RCPI表示)考察勞務經濟發展對重慶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LE、RE、PI和RCPI分別用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農業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表示。數據資料顯示:1985年來重慶農村居民人均勞務收入、人均純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及農業產值均呈持續增長趨勢。1993年前重慶勞務經濟發展較緩慢、勞務收入及增速較低,1993年后迅速發展。2011年重慶人均勞務收入、人均純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和農業產值分別比1985年增長84.59、16.69、15.32和16.12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2.06%、11.96%、11.64%和12.03%。農村居民人均勞務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重由1985年9.23%增至2011年44.67%,勞務收入已成重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實證分析

為避免數據非平穩,先對LE、RE、PI和RCPI進行單位根檢驗;然后通過En-gle-Granger檢驗驗證變量協整性;通過Granger檢驗驗證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的因果關系;通過脈沖響應考察勞務經濟發展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業總產值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過程。

(一)單位根檢驗與Johansen協整檢驗

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LNLE、LNRE、LNPI、LNRCPI存在單位根,D(LNLE)、D(LNRE)、D(LNPI)是平穩序列,D(LNRCPI)在10%顯著水平下平穩。Jo-hansen檢驗結果顯示99%置信水平下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關系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99%置信水平下是平穩序列,表明變量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二)Granger因果檢驗

由于1993年為一個拐點,本文將分別對1985~1993年和1994~2011年階段進行檢驗,結果顯示1985~1993年重慶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業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不存在因果關系。這可能與1985~1993年以人均工資收入表示的勞務收入在居民人均純收入占比重較小,勞務收入尚未成為農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有關(1985年重慶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在人均純收入中占比為9.23%,1993年下降到8.08%)。1994~2011年,勞務經濟發展與這三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重慶勞務經濟發展對農業發展、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作用不大,農業發展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對農村勞務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農村居民勞務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占比上升,短期勞務收入對農民純收入增長發揮重要作用但長期勞務收入還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原因,說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民收入持久增長必須走出單純對勞務經濟的依賴。勞務經濟對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作用不顯著,可能一方面與勞動力外出務工主要為緩解家庭貧困,務工收入對農業投入較少及外出勞動力回流有限;另一方面與耕地普遍貧瘠,農業初級生產技術含量低,勞動生產率及單位產出較低有關。勞務經濟發展沒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增加,這可能是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仍較低,未明顯改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

(三)脈沖響應

本文用Sims(1980)脈沖響應分析法進一步考察重慶LE發展對RE、PI和RCPI影響,結果顯示,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有正效應,滯后3期達到正效應最大值后逐漸減小,表明勞務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在勞務經濟發展沖擊下,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滯后3期達到正效應最大值后逐漸減弱,6期后為零,勞務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但長期促進作用有限。另外第6期后勞務經濟發展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均有負效應,表明單依靠勞務經濟長期并不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在勞務經濟發展沖擊下,農業總產值滯后第3期達到正效應最大值,之后逐漸減弱并在第6期存在較低的負影響。原因是勞動力轉移前農業存在大量隱性失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率逐漸提高,但當轉移的勞力是農村經濟發展中所需必要勞動力時,勞動力轉移對勞動生產率提高作用逐漸減少,甚至可能因留守勞動力整體質量下降而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

三、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實證基本結論是: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村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存在長期均衡關系;1985~1993年勞務經濟發展與農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不存在因果關系,1994~2011年勞務經濟發展與這三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勞務經濟發展影響農村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對農業總產值影響最大;勞務經濟發展對這三者主要呈正影響效應但長期均存在一定負效應,表明發展農村經濟不能單依靠勞動力轉移。研究政策啟示:一是加大對農業生產支持力度,通過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降低長期勞力流動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二是強化農村勞力職業教育,在培養應用型勞動者基礎上培養技能、創造型勞動力,使勞動力從低端勞務市場進入高端市場。三是根據重慶勞動力資源與農業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勞務經濟與特色農業、畜牧業結合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發展特色資源經濟構建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機制,大力支持農民結合農業資源稟賦自主創業,解決農村可持續發展與農民收入持久增長問題。

作者:蒲艷萍楊帆單位: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第二篇:城市經濟發展困境與策略探討

一、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1.戶籍制度不合理,社保覆蓋面低。

戶籍制度不合理,社保覆蓋面低,是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戶籍制度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安排,指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在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中,戶籍制度可以起到限制人口流動的作用。從現有的戶籍制度上來看,農村居民到中小城市落戶的制度障礙仍然存在。與此同時,中小城市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還有待擴大,在資金來源和收繳率方面的管理還不夠規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必須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

2.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滯后。

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滯后,是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之處,加工工業與基礎產業的比例失調、中小城市間重復建設與產業結構趨同化、新興產業總理水平不高等,都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具體說來,加工工業布點多而亂,基礎設施和原材料工業供應緊張,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下盲目投資建設造成的資金和資源浪費,以及產品更新換代緩慢等,都不適應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中小城市第三產業和第一二產業相比的比重明顯偏低,如商業、餐飲、運輸等不能為工農業服務,也不同程度低制約著中小城市經濟的發展。

3.城市規劃不合理,公共設施落后。

城市規劃不合理,公共設施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面臨困境。在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欠賬多、公共設施落后,城市功能差等現象較為普遍。目前,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相對較小,有些中小城市在進行規劃的時候沒有從城市發展的全局考慮,城市面貌雷同、歷史風貌破壞、過度開墾的事情時有發生。還有些中小城市擅自設立開發區、招商城,破壞了整體布局和環境,致使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人們生活質量低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勢在必行。

二、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

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進程,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在了解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下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1.深化戶籍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戶籍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中小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深化戶籍改革,但我們也應意識到戶籍改革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市人口、農村人口的管理制度。對中小城市經濟發展而言,應放松中小城市對戶口遷入的限制,簡化戶口遷移流程,允許一定條件的農民進城成為城市居民,取消城市針對農民和外地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業政策,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力資源條件。不僅如此,規范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也應同步進行。中小城市應加快建立規范的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將外來打工者逐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保證資金來源,提高收繳率,通過社會化的科學管理體制保障中小城市經濟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是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面對中小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調整產業結構,以地方資源為基礎產業,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競爭力,創新中小城市發展方式,以獨特的區域文化合理定位城市發展目標,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有助于推動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具體說來,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中,要以社會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如中小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大城市提供服務配套產業,承接大城市向下游轉移的產業等,促進現代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根據中小城市不同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發展旅游業。

3.合理規劃城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規劃城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也至關重要。對中小城市而言,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應從大局著眼,注重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從整體上把握城市規劃方針,合理規劃城市,避免重復建設,減少環境污染,注重保護資源和環境,不因中小城市建設破壞生態資源,力求在壯大規模和夯實基礎上,用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建設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格局,構建適宜居住和生產的環境,進而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中小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和市場要素集中到中小城市,使各類資源配置得到最優化。基礎建設投融資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應多渠道進行,包括財政性資金、銀行信貸資金、企業資本和私人資本、國外資本等,鼓勵國內外企業、個人以多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發揮不同資本的不同作用,使基礎設施建設適應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要求。

三、結語

總之,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為促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應堅持科學發展觀,根據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現狀,深化戶籍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合理規劃城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面對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中問題的策略,選擇一條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優化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中小城市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郭學尚單位:山東省聊城市地方稅務局直屬征收局

第三篇: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研究

一、赫哲族生產投入的制約因素

(一)生產地點上的沖突

赫哲族常說這樣一句話“松嘎日瑪瑪尼傲”,即沿江居住的人。赫哲族祖祖輩輩生活在江邊,而江邊的土質和地勢并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在地點的選擇上,漁業和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赫哲族往往一年到頭就指望著能夠有效地抓住漁汛期,盡可能地在這個黃金期捕撈到最大數量的魚。因此赫哲族選住址的原則即盡可能地靠近江邊,正所謂“大馬哈魚不拆幫,赫哲人離不開江”,這就無法兼顧農業需求的平坦肥沃的選址。土地是農業的基礎,選擇良好的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前提。江畔之地由于經常發生水澇災害,致使農業發展成為“無根之花”。因此赫哲族主營傳統的漁獵業,居住在江畔,與農業生產用地產生沖突。

(二)生產時間上的沖突

早年的赫哲族是以漁獵為生,且偏重于漁業。漁業生產時間持續很長,甚至有經驗的赫哲族漁手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捕魚作業。由于漁業生產對象為各種魚類,因此要針對魚類的生長周期、活動特點、洄游路線、周邊環境等因素來確定捕撈的最佳時間。勤勞的赫哲族根據多年豐富的捕魚經驗,總結出大規模地捕魚期是一年中的春、秋、冬季。首先是春季的漁汛期。此時是捕魚的大好時節,在浮冰下有大量的魚群順流而游。“冰排一淌,春魚滿艙”,赫哲族漁民掌握了這個習性,當春寒料峭之際,就開始拿著漁網,駕著樺皮船,在浮冰之間隙中緊張地穿梭作業,但是此時也是農忙的時間,春季是農業生產的開端,其中要求備種、耕地、播種等生產環節,這一系列生產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保證。春季漁汛期使赫哲族繁忙在江面上,一網下來,收獲頗豐,勞動成果立即顯現,因此誰也不愿意去堅守農業種植,誰也無法保證辛苦勞作后漫長等待的成果是否值得投入。夏季是捕魚的淡季,一是因為炎熱的天氣對于漁具不利,漁網沾水草極易腐爛,二是這時候往往也是大多數魚類的產卵甩籽期,為了保護魚類資源,赫哲族停止大范圍捕魚。但在此休漁期,赫哲族不是用來做農業生產,而是趁著天氣晴朗抓緊曬晾、修補漁具或者去山林里打點野味。而此時的農業生產需要田間管理,水利灌溉,鋤草除蟲,肥料的追加,這一系列田間事務都需要精心勞作。秋季是農戶最為繁忙的季節,同時也是赫哲族最為繁忙的季節。被稱為秋季漁汛期是從白露開始近兩個月的時間,捕魚對象主要是大型魚,如大馬哈魚、鰉魚、鱘魚等。冬季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是雖不是很繁忙,但是也要求為來年的農作早早地做準備,如需要積肥、選種、交流農業生產經驗;而對于赫哲族來說,這一時期也是捕魚狩獵的好季節。秋冬季節不但江里的魚兒漸肥,山林里的野獸也漸壯,正是打獵捕貂的大好季節。因此赫哲族一年到頭沒有空余的時間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無輕松閑暇之時,更別說用其來進行農業生產知識的普及。農業種植從耕種、灌溉、施肥、收獲等一系列生產程序需要耗費幾乎一年時光,這需要忍受幾乎三個季節無顆粒可食的饑餓,需要足夠的耐心和體力來等待種植物的成熟和收獲,這種農作物自然生長的規律所造成的時間成本是必需要面臨的。因此基于漁獵業和農業生產時間上的沖突,赫哲族無法兼顧,無法分身。

(三)生產力上的沖突

赫哲族社會生產力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主要生產力和非主要生產力。正如其他民族一樣,主要勞動力多由成年男子來構成。而這些成年男子從小耳聞目睹,對漁獵生產了如指掌,個個都是捕魚和狩獵的高手,祖祖輩輩漁獵業都是他們的主業,也是他們的生存之本。漁獵業背負著全家老小一年的衣食住行問題,因此赫哲族主要勞動力幾乎都集中在漁獵業上。對于非主要勞動力,包括年邁體弱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及喪失部分勞動力的人,有的具備從事小規模農業種植業的條件,但赫哲族非主要勞動力主營生產則是采集業。采集業能夠穩定地保證食物的來源,是漁獵生產有效而必要的補充。在業余時間赫哲族的家庭婦女則忙碌于制作魚皮加工業。魚皮加工過程非常繁瑣,僅魚皮的熟制這一程序就相當耗時。由此可見,赫哲族主要勞動力投入到漁獵生產之中,非主要勞動力幾乎全部都投入到采集業和魚皮加工業之中,純粹的農用勞動力在早年的赫哲族社會幾乎不存在,生產力上的沖突使赫哲族農業發展更顯滯后。

(四)生產資金上的缺乏

農用工具的創造和改進是農業生產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外界社會的農業已經發展到使用畜力輔助生產階段之際,赫哲族的農業卻還處于使用原始的復合工具階段,即雙手簡單加工木骨結合或木石結合階段。鐵器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鐵鏵、鐵鋤、鐵犁大大提高了田間生產效率,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但是在赫哲族社會里鐵器的發展十分緩慢。早年流入赫哲族市場的鐵鍋價值金貴到數量上裝滿一口鐵鍋的上等貂皮才能換回該鐵鍋。而辛苦一年到頭的赫哲族獵取的貂皮往往由于三姓收官的種種責難,即使貂皮數量足夠、成色上乘也依然始終換不回鐵鍋,因此赫哲族常年對“鍋”興嘆,更何況鐵質的農具。由于赫哲族社會的木制品加工業沒有形成專門的制造業,而對原料和技術要求更高的制鐵業更是沒有形成,在赫哲族社會始終沒有形成專門的鐵器加工業。因此,赫哲族平時使用的鐵器范圍十分有限,主要用于生產用具的尖頭部分,如制作魚叉的叉子尖頭、狩獵激達的槍頭,這充分利用了鐵制品硬質不易腐爛的特性,但是卻沒有應用于農具生產上。“農業與畜牧的結合,才有了使用蓄力從事農耕的習俗。牛、馬、驢、騾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便成為農業用動力,從人力轉入蓄力是農業發展的巨大改革。”赫哲族無錢購買牲畜用作蓄力輔助勞作,也無錢購買鐵犁等鐵農具,工具的自制技術處于較原始狀態。農業上肥料的追加是確保其豐收的一個重要因素,赫哲族由于無資金去購買,也無人知曉用糞肥,以至于良田幾年后就變為貧瘠地。早年的赫哲族社會資金相當短缺,社會成員幾乎都為貧苦的漁獵民。他們辛苦勞作奔波就是為了積累口糧,填飽全家老小的肚子。當赫哲族偶爾手里有閑錢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購買新的漁具和射殺力強的獵槍,而不是用來購買種籽、農具等。農業資本的短缺勢必造成歉收,歉收勢必造成生活上的更加貧困,也更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新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這樣的惡性循環也就造成其農業生產無法持續下去。由此可見,生產所必需的籽種和耒耜、鐵鋤、犁牛等生產資本,在赫哲族社會里既不自產自制也幾乎無力購買,這自然成為橫在赫哲族和農業生產之間一個沉重的門檻。

(五)生產技術上的短缺

赫哲族所在的黑龍江地區種植技術向來是東北三省最為落后的。這里絕大多數未開墾的荒地始終處于無人踏足之地,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一些所謂“已開墾”的荒地,實際上是屬于“稍做整頓”的土地,收獲自然欠豐,究其原因:一是擇種上。收獲豐歉,籽種是關鍵。而赫哲族不知道優選良種,僅知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對農業第一步選擇的籽種階段就只能依靠外界的幫助。當赫哲族好容易攢夠了錢購買籽種時,有些奸商出于某種利益利用赫哲族對良種選取的無知,經常發生賣給稀里糊涂的赫哲族劣種或者根本不是其所需求的籽種,有的奸商甚至黑心到賣給赫哲族炒熟過的籽種,使赫哲族產生動搖開墾、收獲無望,以及自動放棄農業的念頭,轉而繼續從事漁獵、為其提供暴利的貂皮以及魚產品。二是在水利灌溉上。赫哲族無人掌握挖溝洫、設堤壩的技術,對于水旱豐歉,一切聽從天命。在挑選種植的地點上,隨意性很強,僅憑“經驗感覺”,往往看該地區雜草的豐茂來選定種植地,不知避開不宜開墾的諸多條件限制。三是粗放的農業經營所致。赫哲族早年所謂的農業,就是把籽種撒播到隨意選定的土地上,不知曉耕耘與農間的精耕細作。另外“天時”是農業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生態條件,是農業生產時間節律的根據。農業生產技術要求根據相應具體的時令來安排生產環節的進程;而對于早年無文字、以草繩記事、不知年令,僅憑吃幾次大馬哈魚來確定年歷的赫哲族來說是枉談的。在“天———地———人”三維結構的農業生產中,“天時”與“地利”是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而人的努力和對農作物的照顧是決定性因素。其中“人”肯定了其在自然萬物中的主體地位,包括“人知”和“人力”。“人知”從認識方面肯定了人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人力”從實踐方面肯定了人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但是,人的實踐和認識也是統一的,因此必須將“力”和“知”統一起來,以“知”逾“力”,以“力”濟“知”,這樣才能真正確定人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在早年的赫哲族社會“人知”與“人力”沒有統一起來,主體作用的發揮自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赫哲族缺少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一)十分豐厚的自然資源

赫哲族世居地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不需要向土地刨食。正所謂“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傳統的漁獵業生產經濟模式,足以向赫哲族提供低消費水平的獨立生存條件,在他們眼里魚獸肉就是漢族眼里的“糧食”。赫哲族經過祖祖輩輩的探索開發,對魚的加工飲食已經趨于成熟,可以代替五谷的食用。因此,對于五谷雜糧,赫哲族很晚才認識,據史料記載直到清朝赫哲族社會才出現糧食且流傳范圍很窄,每戶擁有的米糧少得可憐。直到解放前,即使是相對富裕的赫哲族家庭,“一戶六七口人,一年內僅能賣小米約200公斤,平均每人不到30公斤,貧困人家買米更少,每年一戶僅買米約15余公斤”。雖然缺少米糧,但傳統的漁獵業生產經濟模式,足以向赫哲族提供低消費水平的獨立生存條件。赫哲族從事漁獵業,魚肉和獸肉能夠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而從事采集野生植物的莖葉根塊和果實,能夠補充淀粉和維生素的短缺。因此,赫哲族依賴傳統的漁獵經濟,能夠使該民族在很少與外界發生經濟聯系的情況下獨立生存,因而形成了封閉式的、內向的自然經濟。在早年缺乏與外界發生廣泛經濟聯系的內在動力的情況下,“赫哲族主要靠自然界的恩賜而活著,基本上沒有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相反,在資源貧瘠,環境惡劣的地區,人類社會要想生存發展,要么民族遷徙,要么就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艱辛的勞作,去著手改造自然界,向土地尋求溫飽。

(二)民族傳統心理

從民族心理來說,赫哲族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和堅強的生命力。在歷史上赫哲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由于所處祖國的東北邊疆,社會生產力落后,連年戰爭、自然災害和外來侵略者紛擾,即使在偽滿洲國時期赫哲族也是遭受到日偽滅絕性的殖民統治;但是這個民族依然挺過來了,在歷史的舞臺上從未缺席。綜合原因,其中就是該民族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民族意識,能夠忍受饑餓和寒冷,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尋找符合自己民族特點的方式來頑強生存著。在赫哲族外部社會,農業生產已經十分普及,糧食在普通東北人家飯桌上并不稀罕。尤其是“滿洲移民”過來的朝鮮開拓民把水稻生產技術帶到東北三江地區,他們不斷改良生產,最終使得本地區水稻產量和口感漸佳。谷米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東北普通農戶飯桌上,而赫哲族的日常飲食中,卻未能把米飯大放異彩。實際上赫哲族也同樣喜歡吃米飯,但是由于該民族農業生產發展的滯后,因此糧食并不普遍。在這種情況下,赫哲族在逆境中自強獨立的民族心理開始起作用,他們能夠利用自己所長克服生活上的一切困難。既然缺糧,那么就少食米,就像缺布,那么就少穿布衣一樣,赫哲族用唾手可得的魚皮制作魚皮衣來穿;糧食缺少,則用別的食材來代替,這對于以魚為生的赫哲族來說,首選的依然是魚。聰明的赫哲族婦女,把米一般用做稀粥。一戶赫哲族5、6口人,一鍋水,加上少許米粒,即可做成米粥來喝,解米粒之短缺。另外,可以在米粥里加上一些魚松、獸肉干,調制成美味的肉粥,十分可口。當然這米粒放多放少,要看是否年節和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為在赫哲族社會里,米粒遠比魚、獸肉金貴,只有在逢年過節,如傳統的鹿神節和請薩滿來跳神之際才能吃上比較濃稠的米粥。民族心理學告訴我們,越是弱小民族其民族傳統心理越是強大,對于赫哲族來說,盡管與其他民族交往日益加深,受其影響也不能說小,但是赫哲族盡可能地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特性。對于他們來說,漁獵生產就是該民族的傳統文化,丟掉漁獵生產就等于喪失了該民族的“根本”。強烈的民族意識造成他們對農業生產的普遍輕視,甚至是“鄙夷”。赫哲族婚俗選擇夫婿方面,從未出現以哪個青年種植莊稼收成好的為標準,而總是以哪個青年是捕魚能手為榜樣。早年在赫哲族眼里,從事農業生產是“不務正業”,只有拿起漁具和獵槍才是老祖宗留給自己本民族的傳統事業。正因為赫哲族社會農業沒有普及,糧食無產量,因此糧食在赫哲族社會是非常珍稀的。正因為米糧如此稀罕,因此在漢族社會十分普遍的糧食,卻被用作祭祀之貢品或者答謝之佳品。而赫哲族民族心理上樸實無華,與世無爭,偏重于無欲無求,因此坦然接受糧食作為珍貴物品的事實,寧愿不合理地(在他們眼里卻是合理的)去交換,也不愿意去種植去收獲,缺少農業生產的主觀能動性,其社會本身無種植糧食的動力,因此這就大大限制了赫哲族農業的發展。對于從事農業生產來說,從籽種的精挑細選到農業節氣的明確標注這一系列過程,需要相當多的農業基本知識來普及,這就要求赫哲族從漢人、滿人那里虛心請教,多學習多交流,這對于生性靦腆,操著以漁獵生產為中心內容的民族語言的赫哲族來說,主動接近漢人或滿人并討教生產技術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這自然加大了赫哲族社會交往的心理成本。由此可見,赫哲族農業種植尚無主觀能動性,民族心理成為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

(三)“替代”和“交換”沖擊著“生產”需求

早年赫哲族的采集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農作物的需求。對于不事農業的赫哲族來說,采集業更是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由于漁獵業的生產特性,往往在一定時期出現漁獵業的“小年”,即魚或獸類資源的歉收。在這種情況下,采集業就顯得十分重要,成為養家糊口的生存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赫哲族生存憂患意識也逐漸增強,赫哲族婦女兒童不但在春、夏、秋季采集新鮮的野生植物的莖葉根塊,而且為了預防冬季食物的短缺,把采集來一時吃不完的勞動成果裝入壇子放入陰涼處貯存起來,以備冬季打不到獵物無法充饑時可以用此來果腹。被赫哲族稱為“額恩比”的柳蒿芽就是在赫哲族缺糧少飯的時候作為主食的一種植物,同時“額恩比”也可以作為燉魚、燉肉的佐料,因此“額恩比”在赫哲族社會廣泛采集并大量食用。在早年赫哲族社會,即使在魚、獸肉短缺的情況下,農業種植也未得到青睞而傾向于采集業,這種古老的攫取型生產方式適合于赫哲族周邊豐厚的物質資源和低等的生產力,“據資料統計,赫哲族能夠采集的植物有五大類幾十種”。以魚獸肉為主食的赫哲族缺少蔬菜所蘊含的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在這種情況下,赫哲族把采集業發展得十分充分,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代替農業蔬菜的種植。另外,赫哲族充分發揮狩獵業上的產品交換,是一種有效獲得糧食的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赫哲族從事農業種植的能動性。赫哲族的狩獵是其同外界交往的渠道,獲得的獵獲物是赫哲族與其他民族相互交換的重要商品。在寧古塔、三姓等地區,赫哲族把是自己辛苦狩獵所得的皮張換回糧食、布匹、鐵器、針線等生活必需品。因此狩獵業在赫哲族社會經濟產業中是除了漁業經濟外的最重要的經濟部門,甚至在歷史上曾經一度超過漁業經濟而成為首要經濟部門。因此早年的赫哲族社會,用采集來的山野菜來代替農作物的價值需求,用狩獵成果來交換農作物的實體。他們充分發揮“替代”和“交換”農作物的獲得渠道,減少主體“生產”農作物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種植農作物的主觀積極性。

三、赫哲族地理氣候的制約因素

赫哲族所世居地,“土性寒漿,春晚霜早,不產五谷,春夏取河魚為食,秋冬捕野獸為食。魚干鹿肉,家家堆積為糧焉。”東北土質雖然肥沃,但黑土并不適宜種植所有的南方農作物品種。赫哲族所在的三江地區,大部分處于亞寒帶,歷史上所處地區更為偏北。冬季嚴寒而漫長,收成僅為一年一季。一年一季不但加重時間成本,且不利于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另外長期的冰雪覆蓋,造成土地地質偏寒,這對農業種植生產都是不利的。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山區小塊的平地、肥沃的坡地,具備充沛的雨水,足夠的陽光,溫暖的氣候,為當地人群提供了從事農業的理想天地。在南方農業進入犁耕階段以后,牲畜則成為了山區農業必不可少的動力和肥源,這大大增強了南方農業生產的效率,而與之大約同一時期的東北最為富饒的寧古塔農業的耕作方式仍然使用的是較為原始的“火田法”。

四、赫哲族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影響

(一)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

清政府一方面為了拉攏赫哲族民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統治赫哲族,曾向赫哲族發放土地,發放種籽和犁牛等生產物資,鼓勵赫哲族從事農業種植,使其固定在土地上,便于統治和管理,結束其逐水草而生的歷史。這一勸農措施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開啟了赫哲族農業發展的步伐。但是在這些制約因素的作用下,發展最終是大多數的赫哲族仍然還是拋棄農業生產,繼續投入傳統的漁獵業;即使部分從事農業的赫哲族,其農業經濟發展也很不平衡。居住在地理位置較好、離統治中心較近的赫哲族農業起步早,發展相對較順利一些。如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約在光緒初年就開始農業種植的歷史,生活在廣大的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卻在清朝末期之際才開始農業生產;而生活在地理位置更為遙遠,社會生產力更為落后的烏蘇里江沿岸地區的赫哲族則更晚知曉農事,農業經濟的發展相對也更落后一些。另外,在較為先進的赫哲族地區已經實行大田作物生產的時候,大多數處于落后地區的赫哲族所謂的農業種植,則主要是在其自己宅子前后種植一些蔬菜來度日,即小規模的家庭園藝生產更為普遍,早年赫哲族社會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十分顯現。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

由于早年赫哲族社會存在著諸多對農業生產發展受限的因素,因此赫哲族農業從一開始生產就不斷地出現不穩定性。偶爾遇到風調雨順,收成則自然要好些,赫哲族投入到農業的注意力就相應地多一些,但是如果遭到不良的氣候條件或疏于農田管理,歉收自然也擺在赫哲族面前,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赫哲族失去繼續從事農業的信心,則轉產于漁獵。因此農業發展制約作用因素的存在,造成赫哲族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較大,豐年很少,這就進一步動搖了赫哲族繼續從事農業的信心。大多數赫哲族只把農業經濟作為漁獵生產的一個補充,以漁獵為主,以農為輔。

五、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地理位置、人力資源、生產時間、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生產工具及技能,民族心理等因素與赫哲族傳統漁獵業生產和生活都有一定程度上沖突;同時農業生產本身具有的特點以及氣候、土質等客觀條件也在限制著該民族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以致早年的赫哲族農業在內、外制約因素的作用下仍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

作者:楊光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商業經濟研究院

第四篇:財務監控經濟發展動因分析

1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障礙分析

1.1中小企業缺乏循環經濟發展意識

長久以來,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廉價交易自然資源和無償使用環境資源,大大削減了本應由企業負擔的大量成本,這種注重短期效益,注重當前經濟增長多于企業長遠發展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直接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的惡化造成的自然災害,也同樣影響到各中小企業的發展,究其根本就是我國大多中小企業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意義沒有根本理解,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強。

1.2中小企業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循環經濟發展需求

循環經濟的綠色發展模式要求企業在運營生產過程中擁有一套健全的技術支撐體系,以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改善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但就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基礎來看,大多數企業存在研發能力有限,研發人才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企業的生態技術能力無法達到循環經濟的發展需求,我國企業科研機制的缺失,薄弱的自主研發能力嚴重阻礙了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施行,這樣一方面導致我們的產品價格虛高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生產成本加大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轉導致社會經濟的惡性循環。

1.3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缺乏規模優勢,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由于循環經濟發展節能環保資源再利用的特點,要求企業必須具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支撐體系,而先進的技術支持是建立在龐大的資金供給基礎上才能完成的,所以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成為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重要外援支持保障,作為中小企業重要融資來源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銀行目前仍多以“短期逐利”為經營目標,不愿融資給經濟實力弱的中小企業,而循環經濟發展項目周期相對較長“,商業銀行無法短期內得到利潤回報并難以測控項目資金風險,導致在循環經濟領域內的項目發展,銀行投資難、中小企業融資開發難的局面,同時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循環經濟發展銀行,也沒有與發展循環經濟相適應的多樣化的創新金融產品,導致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不足,渠道不暢”。

2解決中小企業循環經濟發展障礙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經濟發展障礙,本文將從企業財務管理流程的財務管理目標、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利潤分配管理四大模塊具體研究分析解決中小企業循環經濟發展障礙的對策建議,旨在通過調整企業自身管理控制流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改善企業內部經營環境,促進企業生產的節能環保和資源優化。

2.1財務管理目標制定流程: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植入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當中

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環保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作為市場主題之一的消費者也對產品品質提出環保要求,我國目前大部分企業也慢慢開始轉變原有的經濟生產模式,以適應市場和社會變化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會對企業提出更高的環保要求,尤其是國際市場要求的標準更高,企業要想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從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做起,企業在制定發展方向、財務預算、投資規模及方式選擇、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將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作為企業運營的重要原則。

2.2財務管理籌資流程:循環經濟發展多元化籌資渠道分析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但循環經濟的規模發展需要較高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資金投入力度,所以企業的籌資渠道與方式成為了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前提和基礎,而企業的籌資渠道主要依靠的是更為健全的金融體系的構建,完善的金融支撐體系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保障和堅實基礎。而完善的金融支撐體系的第一步就要從改革商業銀行的現有運行體系對發展循環經濟相關企業的支持入手,在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和項目測評的前提下,鼓勵并降低環保項目、高新節能減排項目或資源回收利用項目的貸款門檻,給予利率優惠,延長還款期限或增加貸款額度等措施,支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尤其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中小企業更應降低貸款標準,簡化放款程序,增加放款的資金規模,給予積極地信貸支持及多元化的貸款政策措施。

2.3財務管理投資流程:調整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投資重點

在企業對內投資上,企業應著力解決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問題,加大企業生產過程中節能、環保、可替代能源科技研發技術的投入力度。企業要發展循環經濟必定具有相當的技術水平才能保證清潔生產,廢物回收利用和排污治理,因此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投資分析時,要遵循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需要,增加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研發成本的投資,增加相應固定成本的投入,企業研發能力越強,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模式產生的生產成本就越小,因此在企業對內投資上,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必定調整其投資的重點和方向,需要在滿足原有財務目標的前提下制定并添加新的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將企業對內投資的重點放在企業自身生態化的技術創新和清潔化生產以及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上,更新改造機器設備和場地設施,加大對企業資源消耗、產品的利用率、生產廢料和污染源的治理等企業生產循環領域的技術研發領域的投資和重視。在企業對外投資上,針對相關產業鏈投資項目評估要進行應用性分析,評估項目造成環境污染的可能性及破壞程度,并給被投資方樹立正確的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概念,把此項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和合作參考因素。“在進行投資可行性分析和風險評估時,必須研究以下環境相關因素:此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狀況,有無與國家環境立法相違背的風險;項目能不能因進行了綠色投資而得到國家貸款利率、稅收等方面優惠而節約成本;項目幾年后結束出現環境影響的或有成本等。在研究項目投資風險、確定投資貼現率時要考慮與環境相關的因素,在此基礎上確定投資的可行性”。

2.4企業財務管理利潤分配流程:鼓勵綠色公積金的提取和綠色股利分配

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安排利潤分配的流程和環節,根據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規模需求量,在企業支付股利前,先提取出用于企業清潔化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研發的公益金,根據不同企業實際操作狀況制定提取比例,提取的公益金規定使用用途,專款專用。“綠色股利的支付流程和一般股基本一致。不同之處是:若企業沒有盈利并且用盈余公積金彌補虧損后,所余盈余公積金不足以用來支付股利,同時,綠色公益金的余額由一定的數量,可利用綠色公益金支付一定數量的綠色股股利,但不能用作支付普通股股利,用來維護企業在資源環境方面的形象”。

作者:李寧史秀云邵明暉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不卡 | 欧美金妇欧美乱妇xxxx | 伊人五月天综合 |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 热久久网站 | 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 | 欧美日韩免费看 | 一级免费电影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 亚洲第一大网站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www.99com |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 日韩欧美网站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 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草逼com |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欧美精品自拍 | 亚洲免费视 |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丁香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综合在线视频 | 伊人青青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永久免费在线 | www.激情.com | 欧美日韩不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最近中文版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男人天堂亚洲 | 国产99热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 国内自拍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