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收入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我國農民收入的歷史進程和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總體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階段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呈現階段性遞減趨勢。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達到10.4%,而1992~2002年僅為4.6%。特別是1997~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連續四年下降,增長率從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面對問題,黨和政府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回升,農民收入持續下降局面基本扭轉。
1.1農業收入保持穩定,對支持農民純收入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收入一直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世紀80年代農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高達70%,90年代這一比重快速下降,目前占50%左右。1998~2000年農業收入連續三年絕對下降,直接導致了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下降。2001年以后農業收入恢復性增長,使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反彈回升。因此,農業收入保持穩定或增長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條件。
1.2以農民務工收入為主體的非農收入繼續大幅度增加,支撐了農民收入增長
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和在本地務工收入增長所致。打工收入增長主要得益于農民外出打工人數及時間繼續大幅度增加。據統計,在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中,其中75%外出勞動力在外打工或從業時間在6個月以上。
農民從本地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也在增加,主要是因為各地鄉鎮企業的發展有起色。有兩個原因支撐鄉鎮企業形勢好轉:一是各地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鄉鎮企業在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比較重視培育和發展本地龍頭企業,以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二是部分鄉鎮企業經過深化改革和改制后重新煥發出活力。
家庭經營
二、三產業收入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交通、運輸和社會服務業收入增長較快,這與宏觀經濟發展有關。家庭經營
二、三產業非常適應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隨著結構調整深化和市場經濟發展,會長期看好。
盡管農民的增收形勢有所好轉,然而并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仍然很多。例如:由于農業基礎依然脆弱,農民從農業上增收仍然受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剛剛起步,新的收入增長點還沒有形成;由于城市就業問題依然突出,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環境也并不寬松等。因此,農民收入增幅回升,也將帶有很強的恢復性質,上升幅度不會過大。
2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減慢的原因
2.1結構性農產品供給相對過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告別了短缺經濟的時代。農產品供應豐富,為市場穩定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對于農民收入的增長帶來了不利影響。農產品數量充足,但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主要農產品供給相對過剩,國內市場需求相對飽和,內需相對不足,農產品銷售困難。農民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增加農產品供給中獲得更多的利益。農村經濟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不適應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優化農村經濟結構,通過優化結構提高農民增收能力。
2.2農業的非產業化經營,使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比較利益低下
我國農業的非產業化經營主要表現在:經營規模狹小,以分散經營為主,缺乏大企業,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收購和被收購的關系,主要利益一般在工、商環節,農民不是平均利潤的分享者,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市場風險基本上由農民承受;農產品進入市場以原產品居多,初加工產品多,附加值低,農業產業鏈短,比較利益很低;農產品市場的開發滯后于農產品生產的發展,并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農業生產手段落后,以手工勞動為主,產品技術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