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學價值理論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馬克思的價值學說
(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指平均勞動時間,它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第二種含義是指社會總勞動分配上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它實現商品的價值量。對于價值構成,馬克思把商品價值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代表生產上消費掉的轉移到產品中去的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C);補償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V);剩余價值的部分(M)。商品的價值(W)=C+V+M。對于價值規律,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規律;既包括價值交換的關系,又包括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關系。總的說來,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馬克思價值轉形理論。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以現實價格波動為中心。在簡單商品生產情況下,價格是直接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價格不再直接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是直接圍繞轉形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轉形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價值由于產業資本的參與分配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不創造價值,但資本仍然參與價格的形成。所費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K),又由于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因此,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又轉化為平均利潤(P)。這樣,就轉化為生產價格=K+P。其次價值由于商業資本的參與轉化為完全的生產價格。商業資本是有一部分產業資本形成的。商業資本不具有生產剩余價值的職能,但具有實現剩余價值的職能。因而也屬于職能資本,從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潤。由于商業資本的介入,商品的價格就由產業部門的生產價格加商業利潤加純粹流通費用構成,這就完成形態的生產價格轉變。最后價值通過土地所有權的參與再轉化為壟斷價格。土地由于所有權的存在使它具有包括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三種形式的地租。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最終形成壟斷價格。
(1)邊際效用價值論。這種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于邊際效用,該理論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所以,又稱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有門格爾、龐巴維克、維塞爾等。以后以杰文斯和瓦爾拉為代表的數理經濟學派與以克拉克為代表的美國學派都從不同的角度發展了邊際效用價值理論,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大都是以邊際效用價值理論作為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礎。
(2)均衡價值論。均衡價值論又稱均衡價格論,它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于供給價格相交之點。供給價格受生產費用決定,需求價格受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決定。均衡價格論是當代西方價格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其中主要以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價格論為代表,一直到后來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的一般均衡價格論,還有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等提出的動態均衡價格。
(3)“創新”價值論。這種觀點通過引入新產品、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引用新的原材料、實現企業的新組合等。自動創造新的價值。因此,“創新”價值論又稱自動化價值論。這種理論是由美籍奧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來的。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1942年)等書中宣稱邊際效用價值論要優勝于勞動價值論,而他的“創新”價值論則最為科學。
三、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西方經濟學價值理論之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對價值問題都作了詳細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二者也具有共同之處,但從本質和總體上看,二者的區別是極為深刻的。
(1)關于價值的本質和決定。馬克思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決定商品交換價值的內在基礎的分析,抽象出價值并把價值和交換價值明確區分開來。馬克思通過對商品二因素的深入分析,發現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價值是體現生產者的一種神會關系。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則把交換價值、價值同價格融為一體。如作為當代西方經濟學基礎的均衡價格論,取消了價值作為商品本質特征的地位,把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歸納為價值決定,并采取價格決定價格循環論證的方法,把價值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歸結為市場買賣雙方之間的供求關系。另外西方經濟學家特別強調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知識可以提高勞動的復雜程度,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2)關于商品價格的形成。在價格形成上,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共同特點在于都是從個別商品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兩個方面分析其決定和變化的,二者都認為商品的供求關系會影響個別商品的價格,而紙幣發行過多則會導致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現通貨膨脹。但西方經濟學更進一步地對需求和供給對于價格變動的伸縮性(彈性)作了更為具體的量的分析,提出了計算彈性大小的公式,進而分析了決定一種商品彈性大小的因素。
區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決定商品價格的基礎上,馬克思堅持由社會必要勞動決定的商品價值是商品價格的基礎,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則把商品的邊際效用或商品的生產費用作為價格基礎,進而又以供求的均衡價格作為決定價格的基礎。(2)在對待供求均衡的經濟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供求均衡只具有分析方法上的理論意義,對于分析商品價值決定則毫無實際經濟意義,而且從長期的平均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當代西方經濟學把供求均衡作為決定商品價值(他們稱為均衡價格)的基本條件,供求不均衡則被視為價格偏離均衡價格。(3)在決定供求變化的因素上,馬克思特別強調了收入在不同階級之間的分配和商品的價值變化對于供求的調節作用;而當代西方經濟學是從供求的變化和生產費用的變化來說明商品本身價格的變化。
四、結論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盡管不排斥供求對價值、價格的作用,但是沒有過多的去研究供給和需求是如何參與價值、價格的決定;而西方經濟學著重研究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價格理論,研究供給、需求價格機制的作用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價格與供求關系,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