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防洪規劃經濟效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井岡山市新城區防洪治澇工程的建設,對于保障城市居住人口和設施的防洪安全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規劃工程實施后,井岡山新區將形成完整的防洪保護圈,防洪能力由現狀約5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項目的國民經濟效益較好,經濟上合理。
【關鍵詞】
防洪;規劃;經濟效益
1概況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位于江西省西部邊陲,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東連江西省泰和、遂川兩縣,西靠湖南省茶陵縣,南鄰湖南省炎陵縣,北接江西省永新縣。地跨東經113°50′~114°21′,北緯26°22′~26°49′,國土面積1297.5km2,是江西省西南部的門戶。井岡山市新城區位于井岡山市中部偏北,地處拿山鄉、廈坪鎮之間的長義嶺地區,距吉安市府駐地吉州區101km,距江西省會南昌市323km,距湖南省會長沙市394km。自2002年起,井岡山集全市之力,全速推進新城建設,經過近十年的建設,新城區已頗具規模,城市構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至2010年,新城區建成區用地面積約為5.75km2,人口3.2萬人。規劃至2020年,井岡山新城區面積9.50km2,人口8.0萬人[1]。井岡山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降雨較為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較宜人。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mm,年內分配不均勻,3~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年際分布也很不均勻,且降水受海拔高程的影響十分明顯,如茨坪海拔高程800m以上,降水量比海拔高程200m左右的拿山、廈坪多400~500mm。井岡山市新城區水系主要為拿山河及其支流。拿山河又稱“六八河”,系牛吼江上游主流水系(井岡山境內稱拿山河),屬贛江二級支流,禾水一級支流。拿山河上游建有羅浮水庫和石市口水庫。
2防洪治澇現狀
井岡山市新城區位于拿山河兩岸,主要受拿山河洪水威脅。拿山河屬典型的山區性河流,河道坡降較陡,洪水發生時間與暴雨發生時間相應,洪水匯流迅疾,洪峰大且洪水位高,但洪水消退也快,災害影響時間短[2]。拿山河流經新城區河道長7.62km,集雨面積224km2。目前,新城區沿拿山河兩岸均建有防洪擋墻,全長13.32km(其中左岸6.49km,右岸6.83km),大多為20世紀70、80年代所建簡易護堤,墻高2.0~2.5m,墻厚0.2~1.2m(大多為0.4~0.5m),結構斷面單薄。2011年,對拿山河新城區局部河段進行整治,新建1.7km衡重式混凝土擋墻,分別分布于水泥廠橋以上河段左岸(長1.1km),高速公路橋下游兩岸(左、右岸各0.3km)。在治澇方面,井岡山新城區澇水主要經中心排水渠、城南排水渠自排入拿山河。井岡山市新城區內現狀已建防洪工程設施大多為20世紀70、80年代所建,原保護對象為農田、鄉村和鄉鎮,防洪治澇能力低;新城區僅局部河段可防御拿山河30a一遇洪水,且未形成封閉、獨立、完整的防護圈,現狀總體防洪抗災能力較低,河道行洪能力和城區排澇能力不足,存在防洪薄弱環節,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3防洪治澇規劃方案
3.1規劃范圍、標準和水平年規劃范圍:根據井岡山市新城區規劃范圍以及河流水系、自然地理條件等情況,規劃范圍總體與城市規劃范圍相同,為使新城區形成獨立封閉的防洪保護圈,規劃擬將拿山河以南城區東部面積約3.42km2區域(泰井高速井岡山互通至東部山體緩坡地區域范圍)納入本次規劃范圍。防洪標準:防洪標準為防御20a一遇洪水標準。治澇標準:10a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高程。規劃水平年:現狀基準年為2010年,規劃水平年為2020年。
3.2防洪規劃方案根據井岡山市新城區城市建設現狀及其發展規劃,城區地形條件、河流水系、現狀防洪工程設施等情況,規劃擬采取堤防建設、河道疏浚清障等主要工程措施[3],建立2個獨立封閉的防洪圈進行防護,分別為中心城區防洪保護圈和城南防洪保護圈。1)中心城區防洪保護圈中心城區防洪保護圈范圍為拿山河以北城區范圍,具體為:東至屋邊村,西至廈坪鎮集鎮,南至拿山河,北至山體緩坡地。區內有黨政各單位辦公樓、多個住宅小區、市政廣場、中心公園、商貿市場、醫院、學校、長途汽車站、新城工業園等多項市政公用設施。區內現狀建有防洪擋墻6.49km,始于樓下,沿拿山河向下游經馬遜塘、青坑、勝利村委會至圳頭。現有防洪擋墻中,除水泥廠橋以上1.1km和高速公路橋下游0.3km為混凝土擋墻外,其余為混合料(漿砌石、混凝土空心磚等)修筑而成的簡易護堤,防洪標準低,且結構斷面單薄、倒塌嚴重。此外,溧江、溝邊水下游河口處現狀無防洪設施防護,該片尚未形成完整、獨立、封閉的防洪保護圈。根據城區河流水系、地形特點、防洪治澇現狀以及城市發展需求等,為形成完整、獨立、封閉的防洪保護圈[4],規劃擬新建中心城區堤進行防護。中心城區堤始于廈坪鎮西邊高地,沿溧江向下游至溧江入拿山河河口處后,沿拿山河向下游接現有堤防,經馬遜塘、青坑、勝利村委會、圳頭后沿溝邊水向上游接319國道,全長8.86km。2)城南區防洪保護圈新城區拿山河以南城區范圍為:西至上皇田村,北至拿山河,東南至山體緩坡地。區內有井岡山火車站、泰井高速公路等重要設施。現有防洪擋墻6.83km,除高速公路橋下游0.3km為混凝土擋墻外,其余為混合料(漿砌石、混凝土空心磚)修筑而成的簡易護堤,防洪標準低,且結構斷面單薄、倒塌嚴重[5]。為形成完整、獨立、封閉的防洪保護圈,規劃新建城南堤以防御拿山河洪水。城南堤基本維持現有防洪擋墻堤線走向,始于上皇田村西山體緩坡地,沿拿山河向下游接現有堤防,經樊家洲、瑤背上、江邊、洲上、沙田后接山體高地,全長6.89km。
3.3治澇規劃方案根據城區地形與水系條件,結合防洪保護圈設置情況,本次規劃共設置2個治澇片,分別為中心城區治澇片和城南區治澇片。各治澇片范圍與相應防洪保護圈相同。1)中心城區治澇片規劃根據地形條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原則,擬新建2段導托渠連接現有河道(洲上排水支渠、溝邊水)組成拿山導托渠,可等高截留部分來水經溝邊水直接外排入拿山河。區內其余澇水經中心排水渠排入拿山河。2)城南區治澇片該治澇片地勢總體西、南高,東、北低,區內澇水現狀主要經城南排水渠排除。防洪保護圈形成后,規劃擬于沙田村東新建城南閘和城南排澇站,區內澇水經城南排水渠后由沙田排澇閘站自排或抽排入拿山河。
4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分析通常按有、無項目對比可獲得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計算。工程的防洪治澇效益是以減免水災損失值表示,主要表現為工程建成后,減免水災帶來的企業停工停產,商業停業,交通中斷,房屋、設施及居民家庭其它財產損壞等損失。此外,防洪治澇效益還包括工程完成后,由于防洪治澇標準的提高,防汛搶險、歲修、救災等費用的減少等[6]。井岡山市新城區城市防洪規劃投資估算為13655.75萬元。其中建筑工程6382.75萬元,機電設備及安裝工程270.40萬元,金屬結構設備安裝工程28.08萬元,臨時工程451.32萬元,獨立費用1283.86萬元,基本預備費1514.95萬元,工程占地與拆遷補償投資3482.93萬元,水土保持費用137.98萬元,環境保護費用103.48萬元。規劃依據《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94)及《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的規定和要求,結合工程的具體特點,進行經濟評價。經分析計算,工程的年運行費為409.67萬元,多年平均防洪治澇效益為1500萬元;項目的經濟內部收益率為9.25%,經濟凈現值為2208.93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1.14。項目的國民經濟效益較好,在經濟上是合理的。
防洪治澇工程的效益主要體現在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經濟效益指工程有效地防御洪澇災害可減免的損失所帶來的效益,包括減免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減少防汛費用以及災后恢復費等帶來的間接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工程對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繁榮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洪澇災害引起的人員傷亡、疾病流行、提高人體素質、避免環境污染等方面。由于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復雜而難以全面地定量分析,僅對工程的經濟效益進行定量估算。此外,工程的水景觀水環境的效益較大,工程實施后將大大改善城區水環境,提高城區環境品質,提升土地價值等,本階段不對該部分效益進行估算。洪災損失的大小主要與洪水淹沒水深、歷時、財產性質等因素有關。根據我省洪澇災害損失調查資料分析,保護縣城為目標的單位綜合損失指標一般在6000元/人左右。井岡山新區現狀(2010年)總人口為3.2萬人,規劃至2020年城區人口為8.0萬人。規劃工程實施后,井岡山新區將形成完整的防洪保護圈,防洪能力由現狀約5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經估算,工程實施后其多年平均防洪治澇效益為1500萬元。
5結語
井岡山市新城區防洪治澇工程的建設,對于保障城市居住人口和設施的防洪安全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規劃防洪治澇工程設施主要包括堤防工程2座(堤線總長15.75km),新建排澇站1座(裝機520kW),新建水閘1座,疏浚整治河道6.50km,導托渠建設長度4.21km(其中新建長度0.87km),排水渠整治長度14.99km,工程總投資13655.75萬元。根據井岡山市新城區防洪治澇工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考慮資金籌措能力等因素,擬采用分期、分批、有計劃的實施步驟。宜優先安排實施較為緊迫的工程,如中心城區堤、城南堤與河道疏浚工程等。工程實施后,可建立區域安全、完整、獨立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完善區域城市功能,提高區域綜合防洪治澇能力,使區域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大的改善[7]。工程實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井岡山市新城區城市防洪規劃[R].南昌: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2012.
【2】張李蓀.基于WEBGIS的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系統的設計[J].人民長江,2009(17):84-85
【3】張李蓀,徐俊.峽江水庫移民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J].人民長江,2010(21):92-95.
【4】張李蓀,丁維馨,陳靜.基于WEBGIS的廖坊灌區信息管理系統設計[J].人民長江,2008(12):90-93.
【5】張李蓀.工程圖紙掃描輸入及矢量化在水利工程設計中的應用[J].江西水利科技,1997(3):155-157.
【6】張李蓀.水東防護區庫岸失穩分析與防護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2001(s2):49-51.
【7】張李蓀,周放平,陶伯強.萬安水電站庫區贛州市舊城區防護工程設計[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12):110-111.
作者:劉春秀 單位: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