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消費需求經濟增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放緩勢頭,一些國家甚至出現經濟衰退的跡象。我國經濟也出現了出口萎縮、經濟增速放緩、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失業人口增加等現象。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政府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搭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且在宏觀調控中應堅持繼續擴大內需的方針,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當前形勢下擴大消費需求的必要性
(一)出口需求難以長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外需持續擴大帶來的出口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已達37.5%。由于對外依存度較高,使得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全球貿易環境。目前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已經使美歐經濟放緩,甚至出現衰退跡象,直接影響我國的出口需求下滑,所以不管現在還是將來,外部需求是難以長期為我國提供可觀的經濟增長動力的,所以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解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靠擴大內需,內需永遠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
(二)資源約束和環境的承受力對投資需求的制約
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以低水平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因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始終居高不下,而且大部分投資的技術含量不高,所以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主要應改善投資結構。而我國出口的產品也基本上都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和污染較重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從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當前我國經濟增長GDP雖然高,但增長效率比較低,能源、資源消耗都比較大。同時隨著國內市場化改革措施的推進,我國經濟受國際能源價格影響將會越來越突出,所以不論是為了防范國際能源價格風險,還是從資源約束和環境的承載壓力上來說,投資需求大幅度提高都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三)消費需求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長期以來,由于政府工作的重心在投資上,我國經濟增長主要的推動力來自投資,消費增長和投資增長不協調,消費增長在兩大內需增長中長期處于明顯滯后狀態。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而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全球平均最后消費率約為77%,中國明顯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最終消費率低,說明在GDP的分配和使用中,消費的擴張力低,尤其是居民消費的擴張力低。我國經過幾年來的調整,雖然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的協調性有所增強,但是和世界平均最終消費率相比,說明我國消費需求未來的增長空間還很大。
二、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也有較大幅度地增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收入分配領域也存在著諸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一些行業收入水平過高,分配秩序比較混亂等問題。而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已經明顯地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著力解決當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
我國針對地區間和部分社會群體間收入差距過大而明確提出“提低,擴中,調高”的改革思路,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最終使得我國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內部差距全面縮小。可行的具體措施包括:一是穩定和加強各項支農政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二是鼓勵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職工收入;依法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嚴格控制壟斷行業及企業職工收入的過快增長。三是改革和完善公務員工資分配制度,適當提高公務員工資水平;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相應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離退休人員的收入水平;完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切實保障城鎮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增加對低收入戶特別是困難戶的救濟、補貼;通過減稅、支持創業等手段增加各類困難戶的收入,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公共投資對社會消費的帶動作用
由于多年來我國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環境、公共安全、社會保障、減災防災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從而造成社會急需的這些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從而抑制了消費需求的增長。所以只有通過擴大公共投資、降低公共產品價格,才能建立起啟動城鄉消費的長效機制。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政府要增加對健康、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等公共產品的支出,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城鄉消費條件,改善消費環境,降低儲蓄意愿而帶動消費的增長。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從而使農民收入增加,最終實現啟動農村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這樣才能有效擴大消費內需。
(三)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者預期
消費與儲蓄是此漲彼消的關系。目前我國國內居民人民幣儲蓄超過15萬億元,所以,提高消費的根本之策在于降低儲蓄率。為降低國內儲蓄,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除了農民沒有進入國家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以外,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很不健全的,城鎮居民中也只有公務員和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勞動者才得到養老、醫療、失業等項保險;集體和其它所有制單位的員工只在某些方面享受到社會保險,且其待遇明顯低于國有企業單位的職工。正因為這個有缺陷的社會保障制度,致使居民有錢不敢花而使消費無法啟動。所以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減少人們對未來的恐懼和擔心,才能提高購買和消費意愿。在現階段,我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從薄弱環節入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面,建立合理的、可持續的養老基金補充機制,減輕居民教育、醫療負擔,從而增加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支出預期,有效地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隨著我國擴大內需的各項措施的實施,消費需求的擴大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