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轉型與新興產業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傳統驅動力受到制約。在我國逐漸失去勞動力優勢以及資源優勢的大背景下,將經濟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已得到國內諸多學者一致認可。本文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通過省際數據對我國各要素進行核算并得出,新常態下應增加R&D投資以促進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此外,還從供給側改革入手給出建議,認為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應依托于傳統產業發展實現兩種產業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
新常態;新興產業;生產率
1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轉型分析
1.1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分析后危機時代,建設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方式成為新的發展主題。對于經濟發展而言,在生產函數中除去了對于勞動的投入和資源的投入,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拉動經濟發展。對于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分析發現,現有研究的普遍結論將其歸結于資本,勞動和全要素生產率(TFP)3個維度。這些研究結果均在一點達成一致,資本投入對于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貢獻占比最大,而技術進步的貢獻很小。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投資驅動收到越來越嚴重的制約,內生的經濟增長動力逐漸減退,這就要求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關于投資驅動經濟發展的研究已比較系統全面。在創新驅動經濟的研究中,通常引用科學研究與試驗性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這一概念進行描述。
1.2我國R&D投資的一些事實與比較由圖1看出,我國關于R&D投入不論是總量還是占GDP的比重上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并在2000年以后顯著提升,從1998年的551.1億元到2014年13015.1億元,比例從1998年的0.6%上升到2014年的2%,增幅顯著。其中,企業在R&D的投入上增幅最大,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高校研究機構。省際的數據則表明了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以及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上海、江蘇、廣東)在R&d投入上始終高于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貴州)。從數據來看,2008年后,私營企業活動密集的地域(江蘇、上海、廣東)在R&D上的投入顯著超過北京以及西南地區。而在西南地區來看,處于經濟輻射中心的四川在R&D投入上也顯著超過了云南和貴州?;谖覈趪覍用嫔系臄祿跁r間跨度上相對較短,本文對于數據選取采用省級數據進行分析,選取的時間跨度為1998-2014年。所有數據根據歷年《中國科技年鑒》的數據梳理得到,其余各變量數據均從中國統計局網站獲得。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觀察到R&D資本的投入明顯促進了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數據表明R&D投入和人均GDP之間存在明顯正向關系,R&D投入規模越大人均的GDP越高。其中可以明顯看出,東部發達地區和西南地區存在明顯的差距。不難看出,我國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遠遠低于研究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對比經濟發達地區與西南地區,可以得出經濟發達地區在研究投入上遠高于西南地區,從而使經濟發達地區的物質資本和研究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均高于西南地區。
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構建完善的體制制度。體制改革是其他改革開展的基礎,因此,有必要通過科研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調動眾多科研參與者的積極性,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支持。新常態下,為促進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尤其創新產業,加快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供給的核心在于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創新驅動力要在經濟增長的比重加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應致力于促進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通過新興產業的介入與技術革新的方式實現傳統產能過剩的行業轉型發展,提升產能的整體質量。其中,尤其要通過新興產業發展來促進農業、交通教育等戰略重點的發展。讓新興產業為傳統產業服務,這一方面是改造與發展傳統產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興產業自身完善發展的需要。新興產業的發展一般都是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了一定的傳統產業基礎,新興產業才能較為順利地發展,使經濟結構更加適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環境。
3結語
不論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應重視新興產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但仍需注意在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中所欠缺的地方。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知識、在于創新。而新興產業的主要參與者多為私人企業,健全的政策設計也是保證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
作者:王湛晨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財政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