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官垌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官垌魚產業發展問題
官垌魚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較為突出,制約了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發展不平衡浦北縣具備山溪泉水養殖條件的鄉鎮,除了官垌鎮外,還有六硍鎮、平睦鎮、寨圩鎮、福旺鎮、小江鎮等多個鄉鎮。但一直以來,因水資源條件和各級重視程度存在差異,致使官垌魚產業的主產區和品牌效應仍局限于官垌鎮,其他鄉鎮一直處于規模小、不規范、產量低、外銷少的后發展狀態。如官垌鎮,官垌魚的平均產量5千克/米2,魚價28~36元/千克,常年供不應求,而其他鄉鎮,官垌魚的平均產量只有2千克/米2,魚價僅14~18元/千克,差價達14~18元/千克,養殖規模、養殖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差別,導致了官垌魚產業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2.發展資金短缺,養殖基礎設施落后,規模化程度不高由于當地財政部門對官垌魚產業發展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門也缺乏專門的信貸支持,致使當地農戶用于開展公共水利設施建設,建造、改造魚池,改良養殖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資金嚴重短缺,從而導致官垌魚的養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養殖點分布零散,缺乏大面積連片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基地。近幾年,除了當地漁業部門向上級爭取到的少量扶持資金外,大部分的發展資金基本靠養殖協會與養殖戶自籌。資金投入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養殖條件的高低,據調查,在官垌鎮建造一個標準化的魚池,每100米2造價1萬~3萬元,這對普通養殖戶而言成本過高,因此當地的大部分養殖戶仍然采用原始的養殖水窩,此類水窩不但面積小、水淺、分散,而且排灌系統不科學,串灌串排現象普遍,蓄水、排水、抗洪、防疫能力低,嚴重制約了官垌魚產業的進一步發展。3.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當地政府對官垌魚產業各個環節,如苗種、養殖、防病、流通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監管體系,主要體現在:一是未能協調好“官垌”魚商標及“官垌草魚”地理標志的持有者與養殖戶之間的聯結作用、導致商標及地理標志使用率極低,官垌魚的掛牌銷售量不達全縣官垌魚產量的10%;加之商標名稱“官垌”魚與地方產品官垌魚、地理標志名稱“官垌草魚”與地方產品官垌草魚互相混淆,致使消費者及商販們無法分辨官垌魚,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未能發揮商標及地理標志的商業價值;二是未能聯合多個官垌魚養殖協會的力量,發揮協會的龍頭作用,形成生產、管理、銷售、利益分享等聯結機制,打造“政府+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官垌魚產業的快速發展。
4.優質魚種數量少浦北縣的養殖戶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出了投放大規格草魚種(0.5千克/尾以上)開展官垌魚養殖的高效養殖模式。按該縣目前的流水養殖面積4415畝計,年需大規格草魚種400萬尾以上,但該縣目前大規格草魚種的供應點數量少、規模小,供應量不足需求量的20%,大部分養殖所需的大規格魚種只能從外地購進,存在運輸難、價格高、損傷大、質量不保證、攜帶病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官垌魚產業的健康發展。
5.產品銷售渠道少近幾年,官垌魚的養殖面積以平均300畝/年的速度在增加,產量也以平均0.8萬噸/年的速度在提高,但到目前為止,官垌魚的銷售仍然以鮮活產品為主,受到運輸距離、天氣、產品保活保鮮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了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展,制約了官垌魚產業的深度發展。
6.技術力量難支撐據統計,浦北縣從事官垌魚養殖工作的從業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1%,包括初級職稱人員在內,專業技術人員也僅占3%。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是該縣唯一的負責水產技術業務的機構,僅有6名水產專業技術人員;各鄉鎮雖均成立了水產畜牧獸醫站,但各站專職水產專業技術人員配備極少,全縣水產技術力量薄弱,官垌魚產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官垌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對策
1.加強機構管理,做好區域發展規劃,推動產業全面發展成立由當地政府牽頭,縣財政局、發改局、科技局、宣傳部、農業局、水產畜牧獸醫局、扶貧辦、水利局及各鄉鎮政府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官垌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政策,制定措施,分工負責,做好區域發展規劃,科學布局各鄉鎮的“官垌魚”養殖規模,改變“官垌魚”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推進“官垌魚”產業的發展壯大。
2.落實專項經費,統籌發展資金,實施扶持政策,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當地財政每年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給各鄉鎮漁業部門,并協助統籌發展資金,開展水利設施建設,修建蓄水坡壩,建設引水主渠道,建造、改造魚池,改良養殖環境等;各鄉鎮政府出臺優惠扶持政策,鼓勵群眾因地制宜,把山麓中有常流水但不宜種植的低洼田、低產田改造成魚池,大力發展流水養魚,促進“官垌魚”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3.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健全體制機制,推動產業化發展方向當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官垌魚”產業各個環節制定具體的監管措施,分工落實。具體內容為:一是制訂并統一推行規范的“官垌魚”生產規程以及流通規程,對“官垌魚”生產及銷售全過程實行規范化管理,確保“官垌魚”品質。二是由當地政府牽頭成立“官垌魚養殖協會”,各鄉鎮成立相應的分會,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發展,共享品牌的產業效應;同時管控現有的協會數量,規范協會建設,提升協會運作功能,以協會為龍頭聯結群眾,推進“政府+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構建協會與農戶的經濟聯合體,推動“官垌魚”的產業化發展。
4.滿足產業需求,推動產業健康發展聯合多方統籌落實土地、資金、人員,建立優質草魚苗種生產基地,同時推廣分級飼養、套養培育等技術,提高大規格魚種供應能力;指導農民合理利用荒坡山地冬閑田種植飼用青草,解決飼料來源問題;加強檢驗檢疫,保證魚種和成魚品質,確保官垌魚產業的健康發展。
5.開辟水產品加工及旅游開發項目,廣拓銷售形式在“官垌魚”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健康發展的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水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合作或直接進駐,打造系列“官垌魚”特色小吃;同時引入資金,開發旅游資源,帶動“官垌魚”產業的商業化發展,提升“官垌魚”的品牌價值,推動“官垌魚”產業的快速發展。
6.引進科技人才,加強科技培訓,提高養殖水平通過提升產業價值以及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引進多層次的科技人才,組建核心團隊,服務于各鄉鎮,增強“官垌魚”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力量。同時,通過組織技術人員及養殖戶開展現場觀摩交流,舉辦技術培訓講座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體系,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為“官垌魚”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葉香塵 李昌偉 張盛 滕忠作 呂業堅 單位: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 廣西浦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