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務型跨國公司擴張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多數跨國公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尚不足一個世紀。然而在這一相對短暫的時期內,公司國際擴張的動因和國外活動的性質已經經歷了較大的變化。近來較為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發展。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是在70年代以后,而且其中較大部分是中間服務而不是最終消費服務業。投資主體不僅包括服務業跨國公司也包括制造業跨國公司。論文百事通目前一些大型服務型跨國公司在地區分布上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較少。由于服務業的特殊性質以及時代的發展,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擴張形式都與傳統制造業跨國公司不同,因此,對于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服務型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期間,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以及以資源為基礎的制造業。而今,技術密集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已成為全球擴張的主力軍。50年代初服務業占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不到20%,在70年代初也只有25%,而到了80年代中期,在世界對外投資約7000億美元總存量中,投資于服務行業已達到3000億美元,占40%左右。在90年代世界經濟并不十分景氣的情況下,服務業的全球擴張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下頁表中列出了美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情況。
從下頁表中可以看出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在80-90年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1982-1996年期間,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無論是海外子公司資產比重還是在銷售額比重方面,整體都是處于遞增態勢。除傳統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銀行、保險業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略有下降外,多數服務行業的海外分支機構的增長幅度都較大。其中運輸、通訊和公共事業類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增幅分別高達220%、133%;1996年建筑類海外子公司資產已占整個公司的比重將近一半。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充分說明了服務型跨國公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非常活躍的部分。
二、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狀況
按照傳統服務業性質來講,服務業應當是勞動密集型、當地化、個性化傾向特別明顯的一個行業。即使后來出現了新興服務業多數是以技術密集型為主,但是由于服務商品的非實體性、異質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儲存性,使服務商品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貿易品,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一直以來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幾乎都是在制造行業進行的。
許多經典的跨國公司理論,例如1960年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1966年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后來1977年鄧寧的折衷范式等,都是基于制造業的國際化生產擴張進行研究的。而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正是制造業跨國公司空前大發展的時代,這些經典理論較好地分析揭示了這一現象,這也證明了理論是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經典理論對于跨國公司理論的指導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典理論已不能很好地解釋如今服務型跨國公司興起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
例如,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相對于直接投資建立子公司而言,更傾向于采用非股權安排形式或是合伙形式,同時母子公司之間保持著一種較松散的網絡聯系,各公司獨立性較強,許多業務甚至采取外包形式,這就使得內部化優勢不再變得顯著,因此內部化理論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化過程中松散而富有彈性的網絡型組織結構。在此問題上,我們所熟知餐飲業的許可證安排以及運輸業中的外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證。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針對當時制造業競爭加劇,成熟期產品的技術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降低產品成本成為制造業跨國公司擴張的主要動力,而這對于性質較特殊的服務業產品來講是比較不適用的,雖然服務業產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價格競爭絕不是服務行業的主要競爭因素。
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范式中所提及的所有權優勢有助于理解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擴張,然而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實行的網絡組織結構以及戰略聯盟形式都給公司帶來了較強的競爭優勢,這種由全球網絡所帶來的優勢是與所有權優勢有較大差別的,值得去分析研究。
與此同時,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范式等理論都是以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為理論前提的。筆者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之所以出現并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信息更加豐富,政府的管制減少,市場的不完全性減弱而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所至,因此,再以市場的不完全作為前提或基礎就顯得有點落后于時代的步伐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信息更加豐富、市場逐漸完全這一前提下的。
三、服務型跨國公司擴張動因研究
對于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和擴張動因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謝康等著的《同場競技:入世后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白仲堯主編的《中國服務貿易方略》、美國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所著《服務營銷》以及《在服務業的全球化》(注:.AharoniandL.Nachum:GlobalizationofServices:someimplicationsfortheoryand
practice,publishedbyRoutledge,2000。)等著作中對服務業的擴張因素均有提及。本文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擴張既與外部環境條件相關,也與服務業公司自身發展有關,概括而言,其國際化的動因有以下幾方面:
1.需求的拉動(企業中間需求、最終顧客服務消費需求)
由于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變革引起了對生產者服務需求的擴張,也就是說生產者不是內部組織生產而是在市場上去購買的被企業用作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的增加。企業之間的中間需求的增長更多地推動了新興專業服務業的發展。例如,管理咨詢、工程服務、市場營銷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業一般都是自行解決有關事務,但是現在這些工作就可以交給專業公司來完成。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市場逐步完善之后,工業企業產品的生產將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因素。可以預見,生產者服務將成為今后服務業增長最強勁和最主要的部分。
而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及擴張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務業的特殊性質,因此BtoB形式較不適用于服務業,即服務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費者,而通過中間商的轉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眾所周知,生產者服務業的對象——企業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國地方性的。生產者服務業(如貿易、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處于集中固定生產和分散變動需求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一個服務商建立長久持續的關系,或者是希望與該企業的顧客(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顧客)同時受到一個服務商的服務,以便于業務往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有力地占領市場,獲得更多的客戶,就需要服務企業建立全球性的組織為其顧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務。隨著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了。
當然,顧客對服務業最終需求的不斷增長,也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加,婦女在就業隊伍中的比重上升,人的平均壽命的提高等,使得人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產品的物質邊際效用正遞減,人們開始轉向服務消費,對各種服務就產生了直接而巨大的需求,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服務企業正是抓住了這一商機,建立跨國組織以迎合市場需求。
2.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
現代生產競爭激烈,靈活的管理和市場運作就變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的信息處理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也就是說原來合在一起的工作為了提高效率和靈活性而分開甚至分離出去。這種方式使得企業的各項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性。為了專注于企業自身的核心專長,企業中一部分工作將被分離出去由更加專業的服務商提供,這就是分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注: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目前服務部門較其他部門增長快得多,盡管服務部門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依舊較低。以富克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通過對美國部門生產率的比較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生產率增長幾乎為零,大大低于工業甚至農業。他認為,服務業相對于農業或制造業的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說明了國民經濟中服務業就業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務業生產率增長率意味著服務業平均成本高于整個經濟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務需求對于上升的價格相對不敏感,那么,隨著經濟的擴張,總就業中服務業的比重將增加。這就是著名的服務業增長滯后理論。可見,處于快速增長中的服務業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力,其對就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在創造財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社會中,其他部門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務部門快得多,因而勞動力的供給壓力逐漸增加。這種由于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處理和實物處理服務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逐漸增加,因為這些服務能夠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務業的發展擴張不是由于需求,而是供給的推動效應。
3.服務業的競爭
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中,像銀行、保險、醫院和教育這些成熟的消費者服務業,增長速度正在減慢。而其他一些行業,像美國的航空客運業,似乎被長期的生產能力過剩困擾著。所以,公司的成長只能以從國內的競爭者那里爭奪份額為基礎——或者通過開拓國際市場。那些以美國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采取的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業產值,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一般高達60~70%。他們的國內市場已容納不了服務生產的日益增長。開拓國外市場,爭奪世界市場,已經成為服務經濟發達國家對外擴張的新的焦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既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標志,又是服務大國爭奪服務市場的表現。
競爭在銀行業是一種關鍵性的全球化動力,它同公司顧客的全球化是密切相關的。爭取跨國公司業務的競爭活動尤其激烈,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所控制的金融交易量相當大,并且向它們提供巨額(常常是得到高質量擔保的)貸款的機會也很多。大多數跨國公司會使用當地和國際銀行的組合,但是一個銀行能夠覆蓋的地理區域越廣,它在客戶有業務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近年來,許多原先只在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大陸從事經營活動的銀行都雄心勃勃地進行了海外擴張,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內部增長實現的,即在外國開設新的辦事處,還有一些則是通過收購實現的。
應該看到,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速度已成為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務業中,先動優勢表現尤為強烈,快速的顧客回應能力,比競爭者搶先一步占領市場,將有更多的機會建立影響巨大的聲譽以及贏得顧客的忠誠度,獲得大市場。而且在服務業擴張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決定了市場進入的機會,并決定了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程度,這種做法往往給先進入者以較少管制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已有競爭者先進入某個市場,許多企業仍然不惜代價進入該市場,以防止被競爭對手超過太多,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跟隨競爭者”戰略。
不難看到,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雖然只是一個新趨勢,但服務業的對外擴張卻已經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球范圍展開。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市場早已被發達國家經驗老道的服務企業所瞄準,進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4.進入壁壘降低(政府、標準化成本、全球范圍優勢)
進入壁壘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為的壁壘。
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在服務行業中典型地表現為服務產品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障礙。然而,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性發生了改變。從此,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銀行、保險、醫療、咨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觸的服務現在可以采用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通訊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國際間可貿易性、生產的專業化迅速發展。近來,服務業國際化的范圍從運輸、工程建筑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不斷涌現的新興領域,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中的知識、信息投入比重不斷提高,從而推動了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以勞動密集為特征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為特征的新興服務業逐漸發展壯大。(注:張漢林:《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由于最新的服務業發展主要由經濟網絡型服務帶動,使經濟網絡型服務與工業的發展形成互補。與此同時,又由于許多服務產品無法出口,因此服務業更多地采用跨國公司形式。而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的巨大優勢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經營行為,也使其在服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注:張建民:《中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由于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務部門跨國公司比制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密集度更高,技術優勢更強,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場的壟斷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圍網絡優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市場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費用進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場中,服務業將比制造業更加具有采用跨國公司形式對外發展的傾向。
在服務行業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為壁壘。由于許多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對服務行業實行較嚴格的管制,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當然在發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對航空業實行管制,阻礙公司之間兼并聯合的擴張行動。在這種狀況下,使得許多服務業的跨國經營無法實現。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其中許多國際通行規則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經濟市場大大降低了服務業對外擴張的進入壁壘。為國外跨國公司垂涎已久的中國服務市場也將逐步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大批服務型跨國公司進駐中國,中國的服務企業任重而道遠。
5.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
聲譽在服務業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況下,由于轉換成本較高,許多客戶傾向于固定服務商,形成長期的互動關系。顧客在選擇服務商時,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競爭力、可靠性等等。考慮到轉換成本高昂,選錯服務商的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所以顧客總是利用各種途徑去獲得服務質量信息,服務企業也盡力去建立自己的聲譽,并且試圖區別于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顧客很難獲得準確的服務質量信息,也很難對服務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顧客往往以公司規模、公司經營的年數、以及公司主要顧客的清單來判斷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因此服務企業不斷擴充規模推行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性顧客,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聲譽、贏得信賴,將自身的實力外部化表現出來,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全球網絡優勢是一些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品價值,贏得顧客信賴的重要渠道。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采用的全球網絡型組織構架就是公司為了在國際競爭中提升產品價值、創造優勢的重要表現形式。例如,如果一種信用卡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使用,那么它的價值將大大提升。如果一個銀行的自動柜員機遍布世界各地,那么這個銀行將更加受到顧客青睞。而許多跨國性的飯店、快餐店、零售商店的建立,部分也是基于此考慮的。
另外,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是服務企業全球學習的過程。在服務型企業中知識的價值尤為重要,在企業各個節點上創造知識并傳輸知識將成為服務企業主要的競爭優勢。因此,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學習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增加了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進而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優勢。
四、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
盡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0%,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服務的需求旺盛,服務市場不斷擴大并日趨活躍。但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在30%上下徘徊。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一直處于瓶頸地位的狀態,雖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緩解。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口大于出口,是入超國,說明我國服務產業整體水平低、實力弱,需要大力發展。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貨物市場,而且也是最大的服務市場。中國服務市場之廣大,潛力之深厚,非一般地區和國家可比。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曾經忠告美國投資者:“在中國,最大的商機不是在制造業,而是在服務業”,這一忠告可謂點到關鍵。
目前,各國的服務行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服務行業,千方百計地、爭先恐后地竭力擠進中國市場。這既給中國市場帶來了競爭活力,也給我國服務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保險業為例,外資保險公司一進入中國就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到1999年止,已有7個國家的13家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16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資保險公司在華分公司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5家。此外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家保險機構在中國14個城市設立了202個代表處。截止到1999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總資產達44億美元,保險費收入達18億美元。(注:金偉飛:《保險市場:“狼”已悄然來臨》,《金融早報》2000.12.19。)超級秘書網
對于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講,中國市場還有一塊很具有潛力的市場,那就是商務中介機構,包括會計行、律師行、資信資產評估機構、咨詢業等。在計劃經濟時期,這些在其他國家習以為常的機構,在中國卻不存在。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專業化和效率化都要求中介機構的發展,這恰恰又是許多跨國公司的長項。發達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無論在經驗、聲譽上還是在管理、組織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而中國廣大的市場需求就給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當然,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也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首先,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表示至今仍然是處于虧損狀態,高昂的固定成本以及員工的費用,使許多公司入不敷出,短時期內還無法盈利。其次,中國的服務專業人員缺乏是服務型跨國公司遇到的主要問題;而且許多跨國公司花費巨大代價培訓員工后,員工卻跳槽的現象也是非常棘手的。再次,由于基礎設施的落后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對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影響。盡管如此,廣闊的中國市場還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不難預料,隨著中國日益與世界的接軌,中國的服務市場將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