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局要求企業向國家報送關于企業環境基本情況的統計報表,但信息的使用者僅限于國家,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國務院國資委于2008年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中不僅明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也詳細說明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雖然如此,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披露內容不充分。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在中國出現較晚,企業難以做到對其社會責任進行正確、全面的認識。因此,在披露過程中出現內容差異較大的現狀。一般披露社會貢獻和員工福利信息的公司較多。有調查數據顯示,幾乎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公司披露了這兩項信息,每年約有17%的公司披露了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約23%的公司披露了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信息,少量公司只披露公益性捐贈信息(李柯翰,2011)。總體來說,幾乎沒有一家公司對與自己相關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全面披露。
另外,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內容一般集中于企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很少提及對社會的損害。報喜不報憂并不是會計穩健性所提倡的,也不利于社會了解企業的全面信息,長此以往,將使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失去其本來的意義,喪失其公信力。如中國石油集團2006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內容上突出了“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安全清潔的生產運營”、“促進員工發展”、“支持社會公益”四個部分,43000余字,主要闡述其對社會的貢獻,對在這些領域上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以及以后的改進計劃等進行明確細化。
披露的適用對象不具有針對性。
現階段,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適用對象主要是國家相關部門或整個社會,不具有針對性。因此造成實際使用者要求了解的信息不詳細或不全面,信息披露的內容與閱讀者無較強的利害關系,還不能發揮其利用這些信息為各利益相關者服務的功效,降低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有用性。例如,企業的發展依存于其所在地為其提供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土地資源,企業會為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做出一定的貢獻,但也可能會對其周邊生態環境等造成破壞,可以說企業的發展與其周邊居民、企業、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應當最為密切。但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時,通常會忽視其生產經營對這些關系最為密切的周邊環境的影響。這樣雖然企業為當地帶來了一定的貢獻,但卻不為當地所認知;或雖給當地帶來了危害,卻不為當地所獲知;長此以往,形成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不能通過相互了解來商議解決方案達到社會資源最優配置。
披露制度不健全。
目前不少部門、行業、地方政府鼓勵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推行,媒體也對此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當前仍處于企業自發階段。這一方面說明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增強,另一方面說明企業社會責任披露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中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尚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相應的法律與準則制度,在會計核算體系中占據的地位較低,主題較為模糊,以至于造成大多數企業對其并不重視。其次,現有的會計報表體系中也沒有相應社會責任會計科目與核算方法。有些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履行了相關社會責任,但是卻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會計科目與核算方法,只能將其歸于常規的會計科目中,例如將企業社會責任支出列在“管理費用”,這樣做不僅不能真實、有側重點地反映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還會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再次,在披露過程中,非會計基礎型處于主導地位,而會計基礎型處于次要地位。部分企業主要以文字性的敘述和說明為主介紹環保因素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以貨幣計量的數據較少,而且沒有通過運用具體的會計方法加以系統的披露。此外,由于信息披露體制不健全,大部分企業由于對此沒有硬性要求,披露的會計信息不具可比性。
披露的方式較單一。
通過會計報表進行披露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一種形式,也是最普遍的形式。目前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多采用這種形式。這種形式需要具有一定的會計基礎,有時難以達到廣泛傳播信息的目的。
相關建議
(一)健全披露制度。國家應出臺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專門設置能反映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會計科目,這些科目可以是根據需要設置的新科目,也可以是在傳統科目下增設相應的二級科目,但科目的設置盡可能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一方面,社會責任會計科目的專門性是區分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和其他會計信息的必要條件,從而將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從傳統會計信息中分離出來,這符合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社會責任會計目標的必然要求;第二,社會責任會計科目與傳統會計科目的對應也有利于會計人員的實務操作;另外,這種科目與傳統科目的對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因開設太多會計科目而造成的人力和財力的耗費。為了使企業的相關信息貨幣化,社會責任會計科目盡可能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充分借鑒傳統會計報告的內容。
(二)擴大披露內容。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應包括企業為盡社會責任而花費的成本與費用,這包括:①人力資源貢獻,企業應注重人力資源的科學發展,提供包括工資福利、就業人數、職工培訓、勞動條件、職工住房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其在禁止使用童工、強迫勞動、非人性化勞工歧視與懲罰性措施的避免上所作出的努力;②改善生態環境的貢獻,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改善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如資源的合理利用、廢舊物資的環保型處理方式等;③對所在地區的貢獻,為當地所興建的公共事業,慈善捐贈等;④提供產品和售后服務的貢獻,這是企業產品得到社會信賴的重要方式之一;⑤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針對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此信息披露有助于企業樹立其商業道德觀念,防止企業出現短期行為;⑥企業收益方面的貢獻;⑦對政府履行義務的貢獻,包括各種國家與地方規定的稅費及時繳納的記錄等。此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還應當披露企業生產經營為社會所帶來的外部成本,如企業的生產經營排放的污水量、廢氣量,占用的耕地量等。
(三)披露形式的多樣化。會計基礎型和非會計基礎型相結合,并盡可能地采用會計方法進行披露。對于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果可以確認和進行數據計量,則首先考慮采用定量指標進行反映,對于確實無法進行定量反映的,也可以用文字表述的方法進行披露。以傳統的三大會計報表為基礎,在必要時附加輔助報表并進行說明。傳統的三大會計報表為企業披露會計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時,也可以利用“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社會責任利潤表”和“社會責任現金流量表”輔助其他的報表類型對其進行披露。
除上述三大會計報表外,企業披露其社會責任信息也可以采用一些靈活多樣的非報表形式,以增強其信息的可讀性與可接受性。如日本有些企業采取組織有興趣的公眾參觀企業的生產流程,介紹企業在為社會所作出的環保、就業方面的貢獻。這是一種讓公眾了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較為靈活、生動的形式。
作者:李嵐張艷彥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數學與數量經濟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