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發展對民間文化的影響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今世界,旅游在民族地區的維持、轉變及重建方面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質是一種自由、主動、積極的文化活動。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俗旅游正是以豐富的現存文化資源為基礎,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文化經濟形式。因此,許多民族地區紛紛加大開發以展示民族文化風情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旅游,并借此迅速實現了脫貧致富。土族是青海最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土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近年來,土族民俗旅游的開發為其民間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民俗旅游不僅為土族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也為土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提供了資金和社會支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民俗旅游對土族地區的文化、社會生活環境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對其民間文化的傳承與變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著名學者??怂拐f過“:旅游業就像一把火,它既可以煮熟你的飯,也可能燒掉你的屋?!笔聦嵣?,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我們看到一些土族民俗旅游點,把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爭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沖擊,民俗旅游也越來越遠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環境,逐漸商業化和形式化,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風貌,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民族文化特征逐漸消失。過去包括互助土族在內的青海許多少數民族與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對封閉,因而較為完整地保存了獨特的民族文化。但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旅游者大量涌入,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的引入,使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情逐漸被沖淡、同化甚至消亡。近年來,靠旅游業富裕起來的土族地區村民漠視傳統風格,亂建亂蓋家庭客棧,以前用黃土夯起的莊廓和精雕細刻的土木平房已被磚混結構和鋼筋水泥結構的平房或樓房所代替;傳統的民族服飾、祖傳的民族圖案和手工藝品被現代裝飾圖案和現代日用品所取代;土族自然村落原有的那種傳統有形文化的獨特價值已經所剩無幾,正在漸漸失去作為土族自然村落所具有的鄉村旅游景觀魅力。這使得來這里做民俗考察旅游的部分游客感到遺憾:原質原貌的土族民居結構已呈變形、變質趨勢。
二是民族文化日趨商品化和庸俗化。在目前旅游市場上,民族風情旅游開發的主要手段是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舞臺化、藝術化、程序化。雖然這在特定的時段和環境里,能起到刺激游客,使之產生旅游消費需求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庸俗化。如大多數土族風情園將土族婚俗開發成旅游產品時,一般的做法是讓一些漂亮的土族姑娘扮作新娘,讓幾個男游客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傳統習俗,舉行一次假婚禮,以此體現獨具特色的土族婚俗。這本無可厚非,但據調查,在實際的旅游經營中,個別土族姑娘的表現十分商業化,往往以索取小費的多少來決定婚禮內容的豐富程度,大大影響了游客對土族的美好印象。
三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蛻化與遺失。民族文化價值觀是民族群體一致認同,經過世世代代傳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體系、民族精神內在核心,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個民族仍有共同之處,如熱情好客、忠誠樸實、吃苦耐勞、重義不重利等。然而隨著民族旅游的開發,一些土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蛻化甚至遺失。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本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在旅游交易中不知不覺地被拋棄了。這種失去文化內蘊卻要打著文化旗幟的民俗旅游必將很快失去市場,而且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的損失,更是一種文化的損失。旅游經濟是一種文化經濟,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土族的民間文化資源可謂得天獨厚、異彩紛呈,是其發展旅游產業最具潛力的優勢。
但如果民族旅游開發到哪里,哪里的傳統面貌就急劇改變,從衣著、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那么該地對旅游者就不再有吸引力,當地旅游業也不可能持續發展。因此,要實現土族地區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保護土族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就必須對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給予足夠的重視。
首先,要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的保護在民俗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了獨特民族文化,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將大為遜色。土族民俗旅游的發展,必須發揮多民族文化的優勢,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經濟的相互融合、和諧發展。
其次,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在處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時,應該充分尊重本民族對如何繼承發展自己文化傳統的意愿,特別是充分理解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讓各民族自己決定文化保護、繼承和發展的路該怎么走。
再次,檢測和控制外來文化對旅游地社會文化的影響。獨特多元的歷史和民族文化遺產是土族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為使這些珍貴資源的魅力永存,應加強保護,盡量減少外來文化對旅游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以發揮旅游業對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所具有的積極推進作用。
最后,探尋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模式,以利于其保護性開發。如何把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是土族地區旅游文化產業形成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上還比較分散、零碎,缺乏系統性和獨特性,甚至偽劣民族文化產品充斥市場,這對民族文化資源是一種破壞,長此下去將損害旅游地的長遠利益和當地民族形象。
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模式上,是否能采取一種“民族文化研究機構+少數民族+公司+村寨”的模式,這樣可以把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通過公司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直接轉化為文化產品,通過這種市場轉化模式,使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真正成為文化資源地人民和公司的共同自覺行為,從而把最具民族化、最具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奉獻給市場,同時,也使資源地人民通過文化保護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