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資源整合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宜昌市夷陵區基本情況
1.1區位條件
夷陵區即原宜昌縣,隸屬湖北省宜昌市,位于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坐落在美麗的西陵峽畔,處于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為“夷陵”;地扼渝鄂咽喉,素有“三峽門戶”之稱。
夷陵區屬于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享受西部大開發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優惠政策,在長江經濟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共振聯動作用。目前已具有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的綜合交通優勢,處于南北經濟文化交往、東西資源要素對流的交匯處和過渡帶,歷來是重要的軍事重鎮和物資集散地。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由沿海向內地推進,長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以長江為紐帶,上海、南京、武漢、宜昌、重慶“五城一線”的開放開發大格局。在這一格局中,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夷陵區處于承東啟西的戰略部位,是重慶和武漢之間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區。
1.2旅游資源
夷陵區旅游資源獨特。有人間奇跡的“兩壩一峽”平湖風景區,中外聞名的“三峽畫廊”西陵峽,與大熊貓齊名的“萬年活化石”中華鱘,神秘難猜的“千古之謎”巴人懸棺,峽江兩岸有“三峽千峰無比奇”的黃牛峽、燈影峽,有為紀念神牛助禹開江治水而建的黃陵廟。人文景觀有曉峰的懸棺風景區、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三國古戰場等名勝。
夷陵歷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古代,有巫山神女協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峽中神牛助禹開江的美好傳說;在現代,有舉世無雙、聞名全球的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眾多,成為李白、杜甫、孟浩然、陸游、蘇東坡、歐陽修等文人墨客漫游抒情寫意之勝地。自然景觀和現代化工程相得益彰,天工造化與人工美景融為一體,集自然風光、文化古跡與現代化建筑于一地。
2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潛力評估
2.1旅游資源整合開發背景
夷陵區旅游業發展現狀夷陵區旅游發展是伴隨三峽水利開發起步的。進入21世紀,本區旅游業發展步伐加快,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產業體系也逐步確立。在大旅游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加快開發建設,積極開拓市場,全區旅游業在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重大事件的機遇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格局調整帶來的機遇。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戰略重點向中西部轉移,地處中國中西地區過渡地帶的宜昌市將出現沿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在中國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政策、資金、科研等方面投資的基礎上,夷陵區的旅游經濟發展將走向新的階段[1]。
第二,三峽工程建設的機遇。三峽工程作為舉世聞名的現代化水利工程,無論在大壩建設期間還是大壩建成以后,三峽大壩所在地都將是國內外旅游者普遍認同的世界級旅游區。夷陵區為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屬地,三峽工程的建設為夷陵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第三,國家對于三峽地區優惠政策的機遇。夷陵區享有國家給予開放地區的優惠政策、三峽經濟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山區扶貧開發和鼓勵中西部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對該區旅游資源開發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國際旅游趨勢變化的機遇在現代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的游人曾風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享受那里特有的溫暖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舒適的沙灘(sand)[2]。這就是“三S”旅游。然而嚴重的環境污染,使許多美麗的海濱遭到了破壞。特別是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和海嘯,更是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隨著“生態旅游”的提出,許多國家興起了到大自然(nature)中,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融入自然天堂(nirvana)的旅游熱,這便是現代旅游所崇尚的“三N”旅游。從“三S”到“三N”是人類從身體享樂為主的旅游追求,轉變為以精神為主的現代生態旅游追求。而后者講究的是一種“保護旅游對象”——自然景物的精神消費。夷陵區的旅游產品、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無疑是符合這一發展變化趨勢的。
2.2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現狀
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成就
第一,幾大景區的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景區的開發逐步到位。原宜昌市旅游規劃將夷陵區(原宜昌縣)劃分為五個主要旅游區,即黃牛巖生態旅游區、曉峰休閑度假區、小溪塔觀光娛樂區、荊門山古文化遺址旅游區與西賽國原始森林旅游區,現夷陵區除去已劃出的荊門山古文化遺址旅游區及黃牛巖生態旅游區內的部分景點,四大區中除西塞國屬于“十五”期間新啟動開發的之外,其他三區在“九五”期間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十五”期間主要進行了深度開發和提高、完善,幾大景區的格局基本形成,景區內部也出現了不少國家級的景點,如4A級的三峽人家風景區、3A級的中華鱘園、黃陵廟、懸棺等。在景區開發上,實施了精品品牌戰略,加強拳頭產品、重點景區的開發建設,如重點建設黃牛巖生態旅游區、著力打造“兩壩一峽”[3]。隨著政府重視、有序規劃、政策到位,這些景區的開發逐步到位,旅游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已經凸顯。
第二,注重旅游規劃,旅游資源開發管理逐漸步入正軌。夷陵區旅游局下設了專門的旅游資源開發中心,在制定并推行旅游資源開發準入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旅游開發的審批程序,對區內旅游項目實行規范引導,既保護了旅游資源,又避免了重復建設,資源開發管理逐漸步入正軌。
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存在的問題
第一,產品開發深度不夠,特色不鮮明。夷陵區目前的旅游產品還停留在利用、展示現有資源即觀光層次上,很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資源,則對其文化價值開發不夠。旅游景區(點)建設上未能充分體現其歷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內涵豐富但感覺膚淺。景區在開發上創意性不夠,雷同性大,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地方,給游客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除新近開發的幾個景區外,全區旅游產品總體而言規模小、品味低,缺乏大品牌、新亮點,產品開發深度不夠,特色不鮮明。
第二,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矛盾凸現。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尤其是旅游生態地帶的開發上,出現了注重生態保護和過于強調旅游經濟效益的矛盾[4]。利益取舍上急功近利,出現目光短淺的行為,過于強調眼前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損壞旅游資源的原始風貌,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極大浪費。第三,客源市場季節性強,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由于夷陵旅游受氣候、水流量等自然因素制約較多,淡旺季明顯,游客旺季出現在5~10月份,11月至次年4為淡季,呈現客源市場季節性強的特點,全區旅游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2.3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發展潛力
夷陵區有文化沉積深厚的西陵峽,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高科技大工程,出現了一個體量巨大的水上旅游新景區――高峽平湖,這些都是夷陵區發展旅游的優勢[5]。作為一個集湖光山色、三峽風光、巴渝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區,夷陵區旅游發展潛力較大。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及知名度比較分析通過柱狀圖和餅狀圖對比分析,夷陵區整個旅游資源豐富,三級和四級景區的總數占全區旅游景點的63%,三級景區的分布大于四級景區的分布,如圖1所示。夷陵區12個鄉鎮中,黃花鄉、太平溪和小溪塔街辦相對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而鄧村鄉、樟村坪鎮和霧渡河鎮的知名度略低,如圖2所示。對于黃花鄉、太平溪和小溪塔街辦相對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鄉鎮,可以重點規劃開發,而鄧村鄉、樟村坪鎮和霧渡河鎮的知名度較低鄉鎮,要分析其影響因素,加大開發和營銷力度,變不利為有利,實現夷陵區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效應。各鄉鎮旅游資源聚類比較分析為了更好更科學地揭示全區旅游資源的地區差異,利用旅游資源的有關指標對全區各鄉鎮進行聚類分析,選取夷陵區旅游資源水平的代表性指標,對樣品單位進行分類。聚類分析的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三斗坪鎮的三級以上的旅游景區總數最多,達到了40個;其次為黃花鄉和分鄉鎮;旅游景區最少的為樂天溪鎮和鴉鵲嶺鎮,均無三級以上的旅游景點。從而反映出三斗坪鎮、黃花鄉和鄉鎮的旅游資源相對比較豐富,類型較全面,可以重點規劃和開發。
3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戰略、理念及對策
3.1旅游整合開發戰略
實施融入三峽戰略依托長江三峽旅游線在海內外的較高知名度,建立符合三峽旅游市場發展動向的新三峽旅游線的核心線路,實現與三峽大壩旅游區的融合。在依托三峽、融入三峽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開發規劃區內優良的旅游資源,實現旅游發展總體目標。
實施大旅游戰略順應旅游規模化、集團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實施大旅游戰略。打破各自為陣、封閉開發的觀念,加強規劃區內外各景區之間的橫向聯系,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提高夷陵區旅游產品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場。
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從生態角度適度、有序地分層次開發建設。為保證生態旅游環境質量的高品位,各景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開發的原則[7]。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為,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污染的項目應堅決制止[8]。同時,要廣泛開展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工作,提高生態旅游特別是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研究水平。
3.2旅游整合開發理念
以市場為導向的大旅游開發理念夷陵區是一個旅游資源已初步開發的地區,目前整個客源市場結構重要的依托是與三峽旅游的相鏈接的游客群體。要實現夷陵旅游的突破性發展,必須依據市場調查結論給人們的啟示,對相關內容進行選擇性的重點規劃。同時,明確夷陵區旅游在宜昌市和湖北省乃至國家旅游格局中的地位,通過對旅游區旅游資源、旅游市場的分析,提出夷陵區旅游突破性發展的戰略思想和策略;重新評估夷陵區的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現狀,確定夷陵區的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產品形象;以市場為導向,合理整合資源,將區域內的資源進行大旅游的發展方向的整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9]。
整體空間生態格局優化理念三峽門戶夷陵,以其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吸引著中外游人,更以當代世界一流的工程而舉世矚目。但是,目前由于夷陵區磷礦等礦產的開采,區域內水體污染較嚴重。因此,要在整體空間生態格局的構建上尋求突破口,注重從整個三峽旅游區協調發展的角度優化全區旅游開發格局,在此基礎上遴選優先開發項目,實現夷陵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創建一個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和諧的社會[4]。
整體空間文化格局優化理念夷陵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尚未形成較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產品,現有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尚缺乏深度。因此,解決夷陵區與長江三峽大壩旅游區融合的切入點,必須從文化方面著手,將夷陵區建設成具有峽江文化特色的生態體驗地、宜昌市的休閑度假勝地、宜昌市的旅游形象地、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窗口強區。要通過實現夷陵區旅游資源的整合,以峽江文化為主,打造未來的三峽文化旅游產品,以彌補三峽旅游區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匱乏的局面[10]。
3.3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對策
規范創新旅游資源的規劃和開發,突出資源特色要以系統的方法對夷陵區旅游發展戰略進行整體策劃,要對其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形式和內容、旅游風格和特點以及旅游市場等進行全方位分析和策劃,加強規劃管理,避免無秩序開發,制定出近期、中期、遠期旅游發展戰略目標,設計出一個獨特的、具有鮮明個性又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整體性形象[11]。特色是旅游發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夷陵區高品位的旅游資源、豐富珍貴的生物資源、富有個性的文化資源等,就是其發展旅游的資源優勢和特色所在[12]。
因此,夷陵區應定位在形成以觀光游覽、生態王國、科普基地和休閑度假名勝區為結構鏈的旅游產品體系。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旅游促銷旅游宣傳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旅游宣傳的目的就是提高夷陵區在國內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過旅游宣傳樹立夷陵鮮明而獨特的旅游形象,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有效地宣傳和介紹夷陵區的旅游優勢,全方位展示其旅游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吸引力,不斷擴大客源市場。加強旅游硬條件和軟環境的建設硬條件是指旅游業賴以發展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專用設施,軟環境包括旅游接待水平、服務水平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在夷陵區旅游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景點和旅游區旅游環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功能,還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要廣泛樹立全民參與旅游的意識,使區內每個人都關心夷陵旅游、保護環境、善待旅游者,共同營造“人人都是旅游資源,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良好氛圍[13]。
加大科技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當前夷陵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旅游系統各環節的技術含量偏低。其主要表現是:旅游科技基礎薄弱、旅游決策科學化和經營管理信息水平低等。要建立多渠道的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多層次的旅游人才,為夷陵旅游業的發展服務。加大旅游科技文化投入和人才培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夷陵區旅游業的開發應以保護區域原生態為基本原則,實現生態保護、文化保存、經濟發展、生活提高與社區和諧的均衡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夷陵區原生態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確保夷陵區旅游可持續發展[14]。
創新產品,實現建設三峽旅游目的地目標目前,夷陵區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要加強對夷陵區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合理規劃旅游產品開發時序,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新策劃,在突出當地特色的前提下,加大游客體驗型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以豐富完善三峽旅游產品體系,實現建設三峽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地方參與規劃,均衡社區利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部門在旅游發展規劃中的作用,注重地方參與,注重地方政府、當地居民以及旅游企業對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使規劃更具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地方、旅游企業往往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因此,旅游的發展必須均衡社區利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