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服務區域旅游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獨具價值:彰顯和諧人文關懷
在倡導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是區域旅游經濟提升品位的內在需要,其價值指向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一)中和倫理價值:生態文明教育的質核要求“中和”語出儒家經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這里看,“中和”既指情感意識的中正平和狀態,更指由此而成的人與天地萬物的有序排列與生長狀態。需指出的是,這種有序排列與生長狀態,首先是基于人的中正平和狀態而言,在此基礎上再向外推擴出“天地位”、“萬物育”的合理排列秩序。我們可以把這種合理排列秩序的建成稱之為中和倫理。在這種動態的中和倫理秩序中,強調的是以主體“我”的完備為排列秩序的起點,但這又不會導致自我中心主義的形成,因為主體的完備是為了指向外在的倫理秩序,以期實現由內而外的價值目標,而這正是中和倫理的價值所在。與中和倫理價值相應,在生態文明教育的質核要求上,兩者顯示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從生態文明的質核看,它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突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協同發展和長遠規劃。在這種關系鏈中,人始終處于關系鏈條的核心,并始終作為諸關系的首發者而存在。不管怎樣,人作為靈動主體的一方,他總是試圖靠近自然、社會以及他人,通過與自然、社會、他人的和諧共存來促成自我的完善,由此亦形成一個由自我———自然———社會———他人———自我的良性循環軌跡。顯然,前后兩端的“自我”,內涵已有很大不同。前者是邏輯價值的起點,主動實踐的意味居多;后者是倫理價值的滿足,它經歷了一個價值完善的過程。這種生態倫理價值的前進路線,與中和倫理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說,生態倫理文明教育的實際價值指向就是中和倫理價值觀。中和倫理價值要求從主體的人出發架設起人與萬物的合理倫理秩序,生態文明教育主張以人為首發要素,通過人的作為實現自然、社會與他人的和諧共存,兩者在理論實質與前進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審美藝術價值:生態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如果說,中和倫理價值體現的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本質規定,那么審美藝術價值則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這里所說的表征形式,首先是指自然環境賦予人的視覺之美。視覺之美要成為一種審美藝術價值,顯然不能著意于外在環境對人的感官的簡單投射。毋庸置疑,當原初生態以其天造地設、自然渾成的面貌特征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所感嘆贊美的,不僅僅是其外在的表面形式,更在于由此而引發的對于人的心靈的啟發與思索。進一步說,視覺之美的形成,是出于外在自然對人的靈魂深處的觸發,從而導致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的產生。對于人為修飾的旅游區域而言,視覺之美也應該具有同樣的審美效果。這樣,生態文明教育中關于審美藝術的內容之一,便是建立起外在自然與主體之間的審美渠道。這里所說的建立審美渠道,不僅在于確保外在環境的原初、質樸與優美,也指擔保人之心靈對于這種原初、質樸與優美的觸機與感應。對于兩者來說,是由自然之美蕩漾起人之視覺之美,并擴展出人的心靈之美,其間呈現的是一個自然流動并充滿愉悅享受的審美藝術過程。作為一個旅游區域,視覺之美固然重要,但最令人期待的則是這個旅游區域所具有的文化蘊涵。這里所說的文化蘊涵,既指在歷史變遷中沉積下來的思想體系與觀念系統,也指在自然、社會和人之間形成的整體協調氛圍;既指具有國家范圍的大文化主干,也指獨具特色的地方區域文化之支脈;既指已經成熟穩定的定型文化,也指正在形成或將會出現的現在文化與未來文化。文化的多樣性內涵,一方面表明文化本身的特殊與豐富,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生態文明教育獨有的方向,這個方向就在于采掘旅游區域的所有文化資源,或者形成一種新的旅游文化觀念,以期促成該旅游區域審美藝術價值的建立。實際上,文化因子對于人的審美藝術的形成具有全局作用,而且它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不會輕易改變。不妨這樣說,視覺之美帶給人的只是一種淺層次的藝術體驗,而文化蘊涵帶來的審美享受則是具有廣遠深度的內心體會。這種文化藝術上的審美藝術價值帶有自覺的意義,表現為人文關懷和追求,有時甚至表現為一種靈魂深處的革命,因而更值得去探究。對于生態文明教育來說,這增添了難度,但其意義和作用也正體現在這里。
(三)生態經濟價值:生態文明教育的利益訴求生態經濟價值作為一個問題提出,首先是基于人和外在環境的不適應。由于人們對外在自然的干預日趨緊張,導致人與自然的問題也日益增多,生態經濟價值就是為挽救人與外在環境的不適應而提出來的。它要求在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避免因人類的過度干預而改變外在環境的原初面貌。另一方面,在已經遵循中和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前提下,我們所說的生態經濟價值,亦指生態環境給予人類的某種利益回報。也就是說,生態環境可以滿足人們因對它的適度改造而帶來的利益需求。人和外在環境的關系,在理論上可以表述為主體和客體的對應。與這種對應相應,則有主體價值和客體價值之別。所謂主體價值,是指作為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面的體現,其合理性的需求得到滿足。客體價值則是指外在環境作為一種實際存在,它不是孤立地自我發揮作用,而是在納入主體的意識范疇和行為實踐之后,其自身的屬性滿足了主體的某種需要。這種滿足就包括客體對于主體的物質利益訴求。我們不妨以區域旅游地為例對此稍作說明。當一個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在經過一定的管理程序后,這塊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被當作旅游場地呈現出來的時候,其中的物質利益需求可能就成為管理部門的考慮內容。特別是當這塊自然環境附有人為加工痕跡并且一開始就被賦予一定經濟利益目的時候,這種考慮就顯得更為明顯而迫切。也就是說,人們是懷著一定的功利目的和經濟效率來管理、經營這塊自然環境。然而,需指出的是,對于生態文明教育而言,無論是主體價值的滿足和客體價值的實現,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貪求“純功利主義經濟效率”,而是基于追求“生態經濟效率”。因為在生態經濟效率模式下,它強調人類對經濟效率的追求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統一以及生態經濟效率的產生過程對良好社會秩序和優美自然環境的依賴性。這實際上意味著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應同時兼顧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協調一致。我們主張合理利己的物質需要,也認為這種需要的滿足是以不損害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穩定為前提。在這個意義上,生態經濟價值才會有適當體現,也才符合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教育的中和倫理價值、審美藝術價值、生態經濟價值,構成了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價值指向,也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倫理方向。就生態倫理學的基本立場而言,在于主張“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倫理思考的框架內,即要求人們在道德上不僅僅要關愛人,而且要擴展到關心生態系統中的自然事物身上,要對它們予以良知上的尊重,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對待大自然的行為”。生態倫理學的這種基本立場,也正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場,兩者共生于生態倫理學的理論框架。
二、生態文明教育服務區域旅游經濟的有效方式:無縫對接、合作雙贏
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實質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協調好彼此之間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自然、社會、他人與自身既保持屬于自己的獨特性,又能與諸因素和諧共存,而這正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旨所在。由上可知,生態文明教育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共生于生態文明的的倫理框架,統一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實踐。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場恰好迎合了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引領和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在現實中是可行的。發揮生態文明教育在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首先,確立教育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目標。無論是生態文明教育,還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都應把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作為首要目標。如前所言,在這種關系鏈中,人往往因其靈活主動的特性而處于核心地位。這種地位本有利于通過人的活動滿足自然和社會的互動,形成一種合理的自然倫理秩序。可是,如果過分強調人的存在價值與利益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社會的實際意義,就違背了生態整體主義原則,導致生態的不平等。這與生態文明教育和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基本立場不相符合。因此,對于區域旅游經濟發展而言,必須貫徹生態文明的教育理念,使旅游經濟發展有據可循;生態文明教育也不是無的放矢,它必須具有相應的實際內容,同時為這些實際內容提示方向途徑。兩者的最佳結合點便在于對人與自然、社會的理性把握,既照顧人的合理需求,又能維護自然的尊嚴和社會的價值。其次,明確生態文化引領支撐的作用。生態文明教育要給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撐。生態文明教育自身是文化教育的一種形式。文化教育形式,一方面在于濃縮已有的知識精華,另一方面在于產生新的知識領域;而它的輸送形式,不僅表現在不同的文化場合,也突出地顯現在各種經濟安排之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提出在時間上雖然是近些年的事,但它所包涵的知識容量卻涵蓋古今中外,并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產生許多新的邊際學問。從其輸送形式看,也愈發呈現在各種經濟安排之中,區域旅游經濟對于文化的內在需求即是其中一例。我們前面提到,當今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存在著文化底蘊不足的情況,而生態文明教育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既可以知識濃縮的形式為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知識背景和文化熏陶,也可以通過知識創新的形式為旅游經濟展示文化發展的前景,同時也能讓旅游經濟的發展兼具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雙重意義,以此避免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因文化底蘊不足而帶來的窘境與迷茫。最后,重視手段與目的互通共促的功能。要在生態文明教育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手段———目的”的互通性上下功夫。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脫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思想上所表露出來的遲滯與落后,而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是思想上的革新與創造;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一條區別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適合區域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以擺脫經濟發展的單一形式,而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也是思想上的變革與創新。在思想與經濟互為條件的情形下,已很難分清兩者在目的上的顯明界限。對于實現這個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其共有的理論特質和思維行程則更為明顯。實際上,在生態文明教育和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今天,這種“手段———目的”上的互通性將越發顯示出理論意義與現實針對性。
作者:姜賽飛單位:湖南省寧鄉縣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