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體系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民營經濟已有發展模式
近年來興起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蘇南模式,“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模式,“三來一補”的珠江三角洲模式,“電子一條街”的中關村模式,“改制先鋒”的“三城”模式。
(一)蘇南模式
蘇南模式的形成與其得天獨厚的區位環境分不開的。瀕臨上海、蘇州、無錫和常州等發達的大中工業城市,不但能較好的接受經濟、技術輻射,而且距市場中心較近,降低了運輸成本。蘇南模式發展初期是“政府推動”的模式,鄉鎮政府具有直接支配權。這種模式雖然帶動蘇南地區取得了輝煌的發展,但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最終導致蘇南經濟的下滑。從20世紀90年代起蘇南地區開始進行改革:建設開發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組建企業集團,發展骨干企業;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取消鄉鎮政府對鄉鎮企業的直接支配權;鄉鎮企業總部及其營銷中心逐步進入城市。
(二)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是小商品、大市場,私人獨資企業是主要的制度形式,外加少部分合資企業,產權明晰。從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起來的溫州民營企業主要的制度形式是私人獨資企業,其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活力無窮。起點低,主要是指它全部是個體戶起步;自發性強,主要指它完全是一種謀生和逐利的驅動;活力無窮,是指它產權清晰,又徹底面向市場,緊跟世界潮流。
(三)珠江三角洲模式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鄉鎮企業外向度很高,從最初的“三來一補”企業到大規模利用港澳資本建立“三資”企業,使得鄉鎮企業在引進外部資本的同時,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
(四)中關村模式
中關村模式以掛靠在科研院校以及科技園區的民營IT企業為主,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和規范的管理制度。20世紀80年代初,中關村的一批科技人員通過“下海”創辦科技企業的方式,以經營貿易和計算機應用開發與集成服務起步,帶動研究與開發,實現了技術、管理和市場三大要素的有機結合。
(五)三城模式
“三城”模式是山東的諸城模式、遼寧的海城模式和興城模式的總稱,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其中諸城模式是以股份合作制改造為特征,海城模式以私營獨資企業為改制方向,興城模式是以私營合伙企業為改制方向。從上述的幾種模式看出,民營經濟的發展模式與該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區域經濟基礎、社會背景、區域人文環境以及國家政策對該區域傾斜有極大的關聯性。所以構建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新模式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認真分析長吉圖發展民營經濟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和劣勢。
二、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長吉圖民營經濟對全省經濟貢獻逐年提升
長吉圖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年為14.3%,2008年已增至23%。2007年長吉圖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達2550億元,2008年達3287億元,增長48%,2009年達4860億元,同比增長29%。2009年長吉圖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48.6%,同比提高了1.4個百分點。
(二)長吉圖民營企業規模數量不斷擴大,經營領域不斷拓寬
2009年長吉圖私營企業戶數達到7萬多戶,同比增長18.4%,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000多戶,同比增長26.2%;個體工商戶達到60多萬戶,同比增長10.8%。目前,吉林省民營企業已參與大部分國民經濟產業,涉及領域有第三產業和加工配套產業、高新技術領域以及新型產業等。例如長春市有民營科技企業1750多戶,分布在光電子、微電子、軟件與信息服務、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鴻達電子、迪瑞制藥、天藥科技等已在國際國內處于領先地位[2]。
(三)長吉圖民營經濟產業集群的特色和結構已初步形成
長吉圖民營經濟經過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以汽車零配件、石化下游產品為支柱的加工制造業;以糧食、畜產品為主體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光電子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以長白山中藥材資源為依托的現代中醫藥制造業;以現代物流、專業化市場為主流的現代商業服務業;建材、紡織、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商貿飲食等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信息化建設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長吉圖發展民營經濟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一)長吉圖發展民營經濟的優勢分析
一是區位條件獨特。長吉圖地處東北亞區域地理幾何中心。圖們江是我國內陸進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琿春市最近處距日本海僅15公里,周邊分布俄、朝的自由貿易區和自由經濟區以及俄、朝兩國的10個港口,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二是具有較強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域內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稟賦良好,可利用水資源、能源和礦產等資源豐富。大量建設預留地可供開發利用。與圖們江毗鄰的境外地區擁有富集的石油、天然氣、礦產、水產、森林等資源,合作開發空間較大;三是科技和產業支撐能力較強。區域內大學、科研院所集中,產業基礎雄厚,汽車、化工、農產品加工產業在全國舉足輕重。同時,東北各省區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互補性越來越強,腹地經濟的支撐作用也將越來越明顯。
(二)長吉圖發展民營經濟的劣勢分析
一是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吸引外資、技術的能力較低,只能依靠本地資源和本地尚未發育的市場來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一點多;二是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目前長吉圖工業企業工藝裝備水平相有60%屬于70、80年代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不足5%。有許多民營企業承擔著社會職能,每年支付幾十億的費用,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非常高。勞動力供給比例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而就業比例低于全國14個百分點。每年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億元,城鎮“低保”對象15萬人,居全國第4位[3]。這些方面使得政府財政十分吃緊,民營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三是資本市場不發達,企業難以從資本市場得到資金,主要是向銀行貸款,如果銀行不貸,就很難得到資金;四是沒有形成良好的企業家群體。長吉圖不乏一流的技術工人,但卻缺乏一流的企業家。
四、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產業集群層次低且存在無序競爭。長吉圖民營經濟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的工業領域,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目前看雖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有限,發展后勁不足。在長吉圖現有的產業集群中,同類產品的市場化細分特征不明顯,群內各企業間的產品結構嚴重趨同,產業鏈條短、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這必然會引發和加劇同業間的無序競爭與過度競爭。第二,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影響著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及社會經濟效益。第三,民營企業管理水平、創新能力低下,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發展戰略,在組織、管理上處于無序狀態。生產前沒有市場調查和研究,沒有嚴格的成本核算,沒有營銷策略,生產中沒有控制,生產后沒有服務。很多企業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缺乏人才和技術裝備,屬于資本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和新興服務業比例較小。
五、構建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一)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
根據對長吉圖經濟發展現狀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分析,長吉圖民營經濟應在第一產業中,可以生產無公害、綠色、環保的農作物,以此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第二產業中,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形成以環保設備生產制造和環保工程建設為主的門類齊全、關聯度高的環保產業體系。在第三產業中,應重點發展環保會展業、咨詢業和流通業,并努力成為環保產業工人的培訓基地和環保專業人才的基地。同時對專業化特色產業區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以某一個或幾個較大的企業為龍頭帶動其他投資者共同發展類似產品,逐步壯大規模,產生聚集效應,從而最終形成某一專業的特色產業區,進而形成具有明顯特點的長吉圖優勢產業,帶動長吉圖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構建長吉圖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1.環境建設。環境建設包括兩方面,硬環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軟環境(政策環境、管理環境、法制環境)建設。對現有的交通設施要進行整合,使各種設施相互配套,相互協作,還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打通各個斷點。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要根據產業規劃,加快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供水、煤氣、電力設施和城鎮環境綠化等,提升整個城鎮的功能,從而為建設專業化特色產業區做好準備[4]。政策環境方面:要擴大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范圍,拓寬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加強對民營經濟的財稅扶持,重點支持符合產業規劃的有前途的民營企業;管理環境方面:政府要將注意力放在實施宏觀調控、明確產業政策、健全市場規則、建立和維護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上來。法制環境方面:突出強調對公民財產權利的保護,使民營資本的所有權、民營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與國有經濟一樣受到同等力度的法律保護。
2.資金保障。一方面要發展民間金融機構,長吉圖民營金融機構的設置應適應長吉圖地區民營經濟的現實需要,大力發展非國有信貸服務機構,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信貸服務體系,在信貸上實行效益優先、平等對待。另一方面要加快民營銀行的開辦和發展,除繼續支持現在的吉林省市商業銀行外,積極創造條件,創辦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要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擴大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
3.人才、技術保障。人才方面要制定高薪聘請、高職聘用、技術入股、解決住房和子女入學等一系列的誘人的優惠政策廣招高技術企業人才。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對民營企業家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技術方面要通過制定技術創新戰略、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等方式,大力開發新產品,提高產業層次和市場競爭力。民營企業要加大與高校合作研發的力度,提升民營品牌科技含量。
4.企業制度保障。首先對一些已經有一些規模的民營企業,應該從投資結構多元化方面發展,鼓勵企業通過吸引外來資金進行股份制改造,進而向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以職業經理人取代家族領袖管理,實現民營企業的社會化管理。其次建立良好的企業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財務制度、酬金制度、內部控制制度、信用制度、經營管理制度等。同時實行“質量認證”、“環保認證”、“勞動安全保護認證”等制度,使企業有優質產品和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