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民營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政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產業結構是進行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增值的載體,其演進是有規律可循的。它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又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因素。連云港地處蘇北,改革開放后最早確立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連云港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連云港市本身的國有和集體經濟并不發達,加之地域限制和商業意識等歷史稟賦的先天缺陷,連云港民營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只是在21世紀開始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民營經濟已占據地區經濟的大半壁江山。
一、連云港民營經濟產值結構
連云港民營經濟發展在2000年以前非常緩慢,2002年之后,在中國經濟改革新一個發展周期開始之際,在外力的作用下連云港民營經濟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三次產業增長速度來看,第一產業非常緩慢,第二、三產業最為迅速,特別是在2003年以后增長幅度很大(見圖1)。1999年連云港市實現GDP293•19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63億元,占25•8%;2006年連云港民營經濟增加值260•1億元,是1999年的3•44倍,占當年全市GDP的49•3%;江蘇民營經濟實現的增加值1998年的1593•14億元,2006年增加到7545•3億元,所占比重由22•1%提高到35•0%;2001—2007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長,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9%。而連云港民營經濟增加值的年均增速為20•1%,如果排除2004年的增長異常,年均增速則低于全省。從產業變動衡量,2007年連云港民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5億元,是1999年的3•43倍;第二產業為176•53億元,為1999年的5•31倍;第三產業為113•05億元,是1999年的3•32倍。從整體來看,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由1999年的10•98∶43•98∶45•04演變為2006年的10•35∶53•63∶36•02和2007年的8•96∶55•50∶35•54。連云港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表現在:(1)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已經下降到10%左右,分別低于全國、蘇北和連云港市當年水平,但是高于江蘇省各年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2)連云港市民營經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在穩步提高,最近8年來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發展速度要比全國、蘇北和連云港市平均水平快。但是還低于江蘇省的發展水平。(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從略高于第二產業比重到2003年后開始低于第二產業比重的趨勢,而且兩者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第三產業的實際產出比重4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則表現為“二、三、一”形式,說明連云港民營經濟工業化進程在加快,資源正在迅速向工業部門積聚,開始成為推動連云港工業化進程的生力軍。
二、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
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勞動力就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連云港民營經濟就業(含農村勞動力)占到全社會就業的90%,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載體。從連云港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演進過程來看(見圖2),20世紀90年代以前第一產業勞動力(含農村勞動力)比重在就業結構中占有絕對的支配地位,第二、三產業比重很小(1%左右)。90年代以后特別是2000年以來,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在快速上升,勞動力大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逐漸地形成了現在的“一、三、二”的就業結構形式。連云港民營經濟的就業結構體現了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基本與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但第一產業平均就業比重仍然偏大,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還滯留在農村。注:數據來源于2000—2007年連云港統計年鑒,統計中不含農村勞動力,民營經濟=個體+私營。圖2連云港市民營經濟三次產業就業結構Fig.2EmploymentstructuresoftertiaryindustriesofLianyungangprivateeconomy
三、連云港民營經濟的內部產業結構分布
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主要集中在競爭性領域和新興服務業。從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工業和批發零售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民營工業中仍占主導地位。截止2006年在國家統計局工業分類的39個行業中連云港市有34個行業(見表1),而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連云港市私營民營經濟成分主要集中在紡織、輕工、電子、建材和機械這些競爭型行業。而在煤炭、燃氣、水供應等壟斷行業,民營經濟比例則明顯偏低,煤炭采選業和燃氣生產供應業甚至沒有民營經濟成分。參照壟斷、競爭行業標準對連云港市民營經濟34個行業的分析顯示:在飲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業和醫藥制造業等27個非壟斷競爭型行業中,民營經濟企業數量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經濟工業企業就業比重總體達到64•8%,在非金屬礦采選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19個行業就業比重超過60%。民營經濟不僅在總體布局上占據優勢,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業擁有一批骨干企業。如在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在低壟斷程度競爭型行業中,民營經濟已經占據重要位置。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主導地位。在2003、2006年總產值的分布上,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的整體的產值比重占到50%以上,2006年有所下降。其中(2006年)有21個行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從2000—2007年連云港市民營企業保持了比較快的發展水平,無論從數量還是個體規模,都一直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連云港市私營企業的從業戶數增長了2•4倍,規模以上民營企業更是增長了5•8倍。連云港市民營企業除了在總量上快速發展外,私營企業注冊規模化有比較顯著的提升,個體質量方面和資金實力逐年增強。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2002年上半年為7•7億元人民幣,2003年為62億元,到2006年達到234•62億元,增長了3•8倍。戶均資本在最近幾年也都呈增長趨勢。數據顯示2002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戶均資本只有54萬元,至2006年12月底,戶均注冊資本達到146•49萬元(見表2),2007年達到196萬元,2006年注冊100~500萬元的已達2438戶,500~1000萬元的達到779戶,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432戶,同比分別增長43•9%,70•1%,64•3%。而2003年注冊資本超1000萬的私營企業數只有85個。2007年全市注冊資本過500萬元的私營企業已達1049戶,過1000萬元的私營企業641戶,過億元的私營企業14戶,較上年都有較大增長。私營企業組織形式公司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組織形式趨于多樣化,治理水平逐漸提高。根據連云港市工商局統計,近幾年,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中,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在企業類型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有限公司型企業比例逐步增加,如2006年全市公司制私營企業(私營有限公司)達到10104戶,占到私營企業總數的63%。根據市工商聯2000,2004,2006抽樣調查數據佐證了這一趨勢,根據調查統計資料,2000年被調查企業中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和有限公司型企業類型比例分別為67•9∶3•6∶28•5;2004年比例為47•0∶3•0∶49•1;2006年為33•9∶10•7∶55•4。在民營經濟中,私企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成為民營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私營企業的內部治理組織建設正在優化,管理水平在逐漸提高。連云港民營經濟總體規模依然偏小,在許多行業主要是以數量取勝,在2006年民營經濟已經進入的32個行業中戶均資產超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值的只有9個行業,而其余23個行業民營經濟的戶均資產均低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值。2006年有13個行業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人民幣,有9個行業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的戶均產值低于全市戶均產值,最低的金屬制品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戶均產值只相當于全市該行業的1/6和1/4。
四、結論與思考
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連云港民營經濟迎來了又一次重大機遇,在新的形勢下發展民營經濟需要從更深層次上思考、探索發展路徑。
一是關注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連云港民營企業起點低,缺乏工業基礎、經商傳統、技術儲備(手藝)、資金準備等自然稟賦和歷史稟賦,原生型的民營經濟非常弱小,所以在連云港原有的產業格局和市場結構中國有經濟處于強勢地位,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資經濟的政策優惠,使國有及外資經濟匯聚成一股較強的約束力量,把后發的私營工業企業定位在適合于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行業和領域。目前連云港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重工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制造業中的規模經濟性顯著的行業的集中度開始提高。既然重工業化和相伴而生的企業大型化是資本、技術和管理實力弱小的民營企業所無力支撐的,國有企業成為上述產業中的主導力量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需要倍加關注的是如果重工業違背了地區資源稟賦條件或缺乏效率而不能具有自生能力時,往往會憑借所有制優勢搶占原本稀缺的資源,延緩當地的市場化進程,客觀上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
二是掌握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態勢。如果從產業內是否長期存在過度競爭及行業內大小企業間是否形成穩定的技術聯系來衡量連云港民營經濟的產業成熟度,企業的散狀發展依然是連云港民營經濟的主要產業狀態,盡管在如醫藥、機械行業,大小企業間初步形成上下游關系。大企業更多依靠自身積累獲得發展,說明這些行業還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小企業則難以借助大企業的帶動而迅速成長,甚至常常會受到大企業的惡意擠壓,在此狀態下,大小企業的分化在所難免,從而產業結構體現出不穩定狀態。從產業具體表現的資源屬性來觀察,連云港民營經濟產業結構正在步入產業高級階段,即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在勞動密集的傳統的產業技術進步速度非常緩慢,對資本要素的需求較少。隨著產業的高級化、技術密集化與資本密集化相結合,先進的技術意味著大量的資本需求,從這一角度來講顯然要支撐連云港未來發展,大量資本的凈流入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求當地的金融政策設計應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龐大資金需求。
三是制度層面的思考。縱觀我國民營經濟成功發展的經驗無外乎有三種模式:廣東模式、蘇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廣東模式以外資推動的三來一補產業為特點,蘇南以鄉鎮企業的私有化和外商直接投資為主,浙江則以民營經濟和專業市場為標志。基于現實和歷史原因,浙江經驗最值得借鑒。從操作層面上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依托全國或地域性專業市場推進地區經濟發展。這需要從制度層面借助政府之力,創造條件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在浙江區域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發展戰略推動了政府與民間形成良性互動。2002年以前連云港在民營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究其原因是連云港不具備商品經濟的經商傳統等特定的自然和歷史稟賦,在制度上主要是依賴制度的自發性變遷,這種變遷的速度非常緩慢。近幾年發展速度加快,主要是大量次生性民營經濟的涌現,這類民營經濟的主要資本大多來源于連云港區域以外,特別是蘇南、江浙一帶,這類民營企業具有機制和管理乃至技術上的后發優勢,這種后發優勢要求一個良好的、能夠激發人們創造力的制度環境,如果沒有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后發優勢就可能變成后發劣勢。正是借助蘇南和浙江等外來資本的大量涌入,有利于民營經濟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開始顯現,如果它能和來自政府積極進取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相結合。將為今后連云港創新民營經濟制度確立了良好的背景。私營企業投資者大多以學歷及經營資歷較低的農村人口為主。在這種群體的資產存量中,難以整合出高度化的產業結構和大規模的企業組織。所以要推進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必須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在制度上對民營經濟作出安排,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形成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使連云港民營經濟機制步入良性制度變遷路徑,只要這種機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徑,就能形成一種自我強化機制,它的既定方向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不斷強化政府和民間的良性互動,這才是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