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依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價值論;三位一體公式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依據是“‘三個有利于”標準,其現實依據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客現經濟條件。那種認為實行按要素分配是時傳統勞動價伎論突破的觀.或認為實行按要素分配是照極“三位一體會式”否定勞動價值論的觀.點以及按要素分配是依據使用價值論的觀點,都是不成立的。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要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是我黨對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按生產要素分配原則的提出和貫徹執行,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優化資源配置、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論文百事通然而,能否自覺貫徹執行十五大制定的這一重大政策,關鍵在于對按要素分配的依據能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因素和條件,如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等。按要素分配是指按照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所投人的生產要素的多少進行收益分配的一種原則。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是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提起按生產要素分配,人們很自然地想到馬克思曾批判過的“三位一體公式”,想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口我們既然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也要實行按要素分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有什么區別?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回答要求對按要素分配的依據作出正確的揭示。
實行按要素分配是黨中央依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國的實際是什么?最大的實際是還處于并在相當長時期內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這種不發達,在生產力發展上,表現為總體水平落后,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在所有制結構上,表現為長期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所有制實現形式,特別是公有制實現形式要多樣化;在經濟運行方式上,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諸多方面呈現出來的特征以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求在收人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允許并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社會的分配方式取決于該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及由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所有制結構。各個不同的經濟主體之所以把生產要素據為己有,決不是單純地顯示其歸屬關系,而是為了獲取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利益,即憑借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或占有權獲取經濟收益。如果沒有得到實現。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不僅可以直接利用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取收益,而且還可以把生產要素委托或轉讓給他人生產經營,自己憑借單純的所有權或占有權獲取收益。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調動城鄉居民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集體經濟等眾多投資者的積極性,將社會有限的分散的生產要素充分利用起來發展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新的生產力。同時,在全民所有制內部,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需要憑借所有權獲取收益以維護全民的整體利益;企業依其具體的經營權和經營狀況,也必須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否則便不利于企業增強活力。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人的基本分配原則,也是市場經濟的分配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條件的分配采取市場配置的方式,與之相適應的產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市場分配方式。所謂市場分配方式,就是市場經濟的價值分配方式,具體表現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進行產品或勞務的生產,首先要有生產條件的分配。各生產要素都要作為商品從市場上購買,然后被使用、消耗,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自發揮其作用,最后形成產品,再把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實現其價值。所實現的產品總價值表現為C.Vm,其中C用來補償生產資料的耗費,V用來支付工資,m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給所有者,具體表現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只要市場經濟存在,只要生產要素采取市場配置方式,那么國民收人的分配就必須采取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然而,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各自有著不同的特征一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也有著諸多不同。一是所有制基礎不同。前者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之上,后者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二是參與分配的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國家和公有制經濟單位,后者的主體是私人資本家及其集團。三是體現的關系不同。前者體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關系,后者體現了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關系。四是分配對象不同。前者是對剩余產品價值的分配、必要產品的價值主要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在全社會整體分配格局中、按勞分配占主體地位,按要素分配處于從屬地位。后者是對整個國民收人的分配,并且,按資分配占主體地位。五是分配的結果不同。前者有助于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后者則造成貧富兩極分化。盡管兩者有種種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分配的對象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都是所有權在經濟利益上的實現。
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能夠提高要素使用和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更加迅速地向前發展。實行按勞分配能有效調動勞動者勞動的積極性,但光有人的積極性還不夠,只有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在貫徹按勞分配的同時,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使勞動貢獻領得工資,投人資本取得利息、利潤,提供土地收取租金、企業家獲得經營收人,貢獻技術、信息、房產等要素的所有者分別取得相應的報酬或收益,這無疑能在提高勞動者積極性的同時,鼓勵資本積累,促使土地使用的節約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刺激技術和信息商品化及其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引導稀缺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使用和配置效率,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在對按要素分配依據的認識上,下述觀點是難以成立的。
一種觀點認為,“對傳統勞動價值論的突破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奠定了理論基礎。”這種觀點認為,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傳統理論的結論用于解釋現實情況已經遇到了明顯的困難,急需新的拓展。經過理論界的不懈努力,已有許多新的突破。這主要表現在:活勞動并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同樣創造新價值,這種物化勞動創造性物化勞動。創造性物化勞動如機器、設備、圖紙、軟件、生產經營體制等、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新穎性、先進性、獨創性等功能,因而能參與價值增值過程二既然創造性物化勞動的各種要素也參與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創造,那么按生產要素分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對此,我們在《東岳論叢》1997年第3期《價值的創造與分配》一文中就指出其錯誤在于:(1)混淆了前后兩個勞動過程和物化勞動與活勞動的作用。(2)混淆了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與新價值的創造。(3)把生產資料作為不變資本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當成生產資料能夠創造剩余價值。總之、價值的實體是勞動,勞動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只有人的活勞動才是價值的真正源泉。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是任何人任何時候也改變不了的:
當今世界,科技的進步與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有力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但它仍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在價值形成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能以此來否定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馬克思正是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人分析,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大大革新了,過去個工人用件價值很少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現在l個工人用1臺昂貴的機器就能加工一百倍的原料。一但是,這種變動只能改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量的關系,或者說,只改變總資本分為不變資本部分和可變資本部分的比例,而不影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u人們利用先進的生產資料(如電腦、軟件等)可以創造或者獲得更多的價值,是因為;操作先進設備的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能夠創造更多價值。(2)占有先進生產條件的生產者多獲得的價值是由個別勞動與社會必要勞動的差額形成的。這些較多的價值除了來自部門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外,還有一部分是從資本有機構成低的生產部門轉移過來的。可見,使用先進機器設備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并不是機器設備本身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的源泉仍然是勞動者的活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通過使用機器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即剩余勞動—無論是絕對剩余勞動或是相對剩余勞動,并非來源于機器代替的勞動力,而是來源于機器使用的勞動力。
在按要素分配的討論中所出現的“按要素貢獻分配”論與上述觀點相同,是直接違背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我們認為,與其說除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都作出了一定貢獻,倒不如說這些要素分別給各自的所有者作出了“貢獻”。
另一種觀點認為、按要素分配源于“三位一體公式”,“鼓吹按要素分配就是承認各種生產要素都創造價值”、而“承認各生產要素創,實際上就是承認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創造價值’叨,就是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這是不贊成按要素分配的一個有代表性的觀點。
三位一體公式是斯密教條進一步庸俗化的產物。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一方面認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真實尺度,另一方面又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人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由此推而廣之,他斷言整個社會商品的價值只分為三種收人(工資、利潤和地租),反過來三種收入又構成商品的價值。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則利用斯密教條進一步宣稱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生產出來的價值,都是歸因于勞動、資本和自然力這三者的作用和協力”,并推出了著名定理:“勞動一工資,土地—地租,資本—利潤”。馬克思諷刺地把這種分配理論稱之為“三位一體公式”。三位一體公式的主要錯誤在于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收入的真正源泉,抹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這個公式既從理論上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又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當作一般的生產過程對待,從而混淆了價值創造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因此,馬克思深刻指出:“這個公式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因為它宣布統治階級的收人源泉具有自然的必要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這個觀點推崇為教條。可以說,三位一體公式是生產當事人(即職能資本家)意識的理論表現。其實,要使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收入與之源泉之間有一種內在聯系,它必須在“資本—利息;土地所有權(即對土地的私有權,而且是現代的、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土地私有權)—地租;雇傭勞動—工資的形式上才是成立的。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炮制的三位一體公式,是為了揭去蒙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自由、平等、合理的面紗,戳穿其殘酷剝削的實質,并不排斥按生產要素分配。恰恰相反,馬克思正是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才推導出了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的分配方式。
科學勞動價值論認為,雖然自然界和勞動都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但唯有人的活勞動才是新價值的源泉。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商品價值由C十V十m構成。當m被看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即轉化為利潤P。由競爭造成的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轉移的結果,形成了平均利潤率,產生了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隨之轉化為生產價格。社會產品的分配是:首先補償生產中消耗的不變資本“C’,接著對新創造的價值V+rn進行分配。相當于勞動力價值“V”的部分歸勞動者,剩下的“m”在各個剝削集團之間進行分配。在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后,利潤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平均利潤,另一部分是超額利潤。平均利潤歸職能資本家所有,超額利潤或以利息形式歸貨幣所有者所有,或以地租的形式歸土地所有者所有。本來商品的新價值都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的,但勞動者只獲得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工資,剩余價值卻在資本主義各個剝削集團之間瓜分了。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本質。
以上分析說明,三位一體公式并不等于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編造的三位一體公式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裝扮成“倒立著的世界”,馬克思又把它“顛倒”過來,還這個方式以本來面目,說明資本主義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實際上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之所以也要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因為還存在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的經濟條件,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但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按要素分配決不是對資本主義按要素分配原封不動的移植,更不是照搬三位一體公式。不過,“貢獻論”和“收人自創論”確有照抄照搬之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的依據是“使用價值論”。認為著眼于社會財富的創造來確定我們的分配原則是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找到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來不否定財富是由好幾個因素創造的,并不是只有勞動才創造財富,馬克思在當時創立他的勞動價值論的時候就明確意識到了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是贊成按要素分配最具代表性的觀點。然而,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新晨
誠然,馬克思一向十分重視自然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曾明確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力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身就是使用價值構成的)源泉。”他批評|“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時指出:“這句話只是在它包含著勞動具備了相應對象和資料這層意思的時候才是正確的”。不應當“對那些唯一使這種說法有意義的條件避而不談。”他肯定了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勞動是時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但是,構成使用價值源泉的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個要素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自然物或物化勞動,必須依靠活勞動的推動,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改變自己的形式,成為一種新的使用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生產資料進人新的操作的一切使用價值,也就喪失它的產品性質,只是作為活勞動的因素起作用。離開人的有創造性的活勞動,新的使用價值不會出現,社會財富不會增加。馬克思之所以強調生產的物質條件,其要旨在于提醒人們要意識到現行社會生產條件的分配不合理,要想法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
作為社會產品的分配,從表面上看是使用價值即財富的分配,從本質上看是對勞動新加進的價值的分配和占有。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是“新生產的總價值在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中間進行分配的關系”,即“這個價值的一部分屬于或歸于勞動力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屬于或歸于資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屬于或歸于土地所有權的占有者。”。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價值反映著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分析社會分配間題,只講使用價值的分配而不講價值的分配,硬是把使用價值與價值分開,是不科學的,是說不清楚的。因此,這種根據經典作家關于自然和勞動都是使用價值源泉的論述從而認定使用價值是實行按要素分配的依據的觀點,也是難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