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經濟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以及體育發展的體制因素等,我國體育經濟核心產業大多不具有獨立經濟實體或企業的特征。僅就職業競賽俱樂部而言中國參加職業聯賽的各俱樂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聯辦合作型,即由地方體育行政部門或項目協會與企業聯合組建俱樂部。二是聯辦股份型,即由地方體育行政部門或項目協會與一個或幾個企業,按合同規定的投資比例出資,組建按股份分紅的股份型俱樂部。從俱樂部的構成要素來看,一般是地方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或體育項目協會提供人力資源企業注入資金運作。在這一結構中,“俱樂部的產權、管理權、經營權界定不夠清晰,加之對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人力、財力投入進行資產評估困難。
進入市場后,雙方在責任、權利、義務的分配上常常發生矛盾沖突。”沖突中往往是地方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或運動項目協會控制球隊,企業控制資金,各自以手中的權利來維護自身的利益,一旦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組織解體。在我國現行體育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局部存在隱性通貨膨脹。即一些體育商品一開始就以較高的價格進入市場,并一直維持高價位,這種通貨膨脹從商品價格變動幅度是難以識別的,故稱為隱性通貨膨脹。這種隱性通貨膨脹的長期存在,在較大的范圍內導致了需求抑制,阻滯了體育產業經濟的良性發展。以較高價格水平進入市場的體育服務商品,有著很大的盈利空間,所以,整個體育產業領域的平均利潤水平較高。從理論上講,這種高平均利潤水平,符合資本的性質,有利于吸引資本投入。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由于政府或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部分體育產業的壟斷經營,使得投資者無法與之競爭,無形中筑成一道壁壘,阻止了社會資本的進入。另外,由于體育產業市場條件不成熟,管理法規與市場體系不健全,投資者普遍處在觀望狀態不敢貿然進入,至多是投入少量的資本進行嘗試。這使得整個體育產業資本容量較小,產業規模無法提升,產生了不利于體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平均利潤與低資本容量并存”的現象【1,2】。因此,目前“中國體育經濟處于由第二類非均衡狀態向第一類非均衡狀態的過渡中”,即處在體育市場不完善以及企業缺乏利益約束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的非均衡狀態。
二、我國體育經濟非均衡性發展的成因
(一)產品質量不高
國內的體育用品企業多數處于積累原始資本的小本經營階段,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經營理念落后,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無法與國外“名牌”競爭;職業聯賽受“金錢至上”腐敗之風的侵襲,球員受賄打“假球”,裁判受賄吹“黑哨”的違法事件時有發生,降低了比賽的觀賞性;中介產業經營水平低、服務質量差,難以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致使整個體育產業缺乏活力。
(二)市場競爭乏力
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的冠名權、指定性產品等的商業競爭中往往難以占有一席之地。
(三)傳統體制制約
我國體育賽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由國家體育部門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另外,在贏利后,企業得到的往往占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
根據“消費決定論”的觀點可知,體育消費決定了體育市場,體育市場決定了體育產業,體育產業決定了體育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大眾體育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體育市場必然是多元的,而體育產業的結構無可選擇的是由多層面、多種類構成的復雜系統。完整的體育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體育健身娛樂、體育競賽表演業)、中介產業(體育經紀、體育傳播業)和外圍產業(體育用品、體育建筑、體育旅游業等)3個層次。作為整個體育產業基礎和帶動體育產業升級原動力的核心產業,因壟斷經營而缺少活力;在體育產業鏈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中介產業缺位;本土體育外圍產業在迎遇國外強大對手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使得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失衡陷入發展困境。
(五)市場不完善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在我國的體育市場中,政府(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對競賽表演產業的壟斷(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對體育競賽市場的壟斷)經營,致使其他利益團體無法與之抗衡;即使是在學校體育用品市場,教育部門的介入和干預也足以讓經營者感到望而生畏。缺乏公平競爭機制保障的體育市場,競爭程度低,市場自我制約的功能難以發揮。
(六)缺乏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
國內企業存在著嚴重的盲從傾向,哪種體育運動獲利較高時,眾商家便都往一條道上擠,造成了重復建設、規劃不科學、盲目攀比建設規模的不良現象;同時,由于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待業下崗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了解,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三、中國體育經濟協調發展策略
(一)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
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
(二)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競爭力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面臨的外部競爭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躋身中國市場的國外企業,二是休閑娛樂市場上的文化企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進入WTO,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會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在與國內企業競爭中,必然要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會將一些資金、技術、成功的經營與管理經驗帶給我們。對于國內體育企業而言除了要應對國外企業的競爭,還因體育娛樂消費與文化娛樂消費在客觀上存在著可以相互替代的關系,要面臨在大文化娛樂市場上與文化企業的競爭。因此,必須按照市場機制組建產業集團、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扶持明星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產品(競賽表演)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和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市場體系建設
市場體系是體育經濟賴以發育的導向和載體,體育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起點、為目標,研究市場、順應市場、開拓市場。要狠抓市場體系建設,以引導和刺激體育消費為核心,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市場、勞務市場、人才市場、觀眾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文化市場、證券市場、廣告市場等,要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體育市場網絡,為體育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調整產業結構,建立體育產業系統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不能適應體育市場化的需求,這就要求整治與規范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秩序,提高產品質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培育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引導健身娛樂消費,盡快使核心產業走出發展滯后的低谷;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體育中介產業的發展,加快我國體育中介人才的培養和經紀人制度的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組建規模化的體育經紀公司,開展全方位的體育經紀業務,通過體育中介產業激活核心產業的發展;深入開發我國的體育資源,充分利用有形與無形資產啟動消費,擴大內需,拉動外圍產業的升級是調整我國體育產業結構,構筑具有較強整體功能產業系統的理性選擇。
(五)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如允許企業對體育的贊助費記入成本;二是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三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盤活存量,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參考文獻
[1]張婕,中國體育經濟非均衡狀態與發展策略[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5(1):23-25
[2]陳立基,論體育市場的若干理論問題[J]·體育科學2004,(7:34-36)
[3]李明,非均衡中國體育經濟的成因及表現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5):45-46
[4]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5]李明,論非均衡中國體育經濟在運行中的摩擦與損失[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28-30
[論文關鍵詞]非均衡體育經濟宏觀調控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中國體育經濟非均衡發展的現狀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非均衡體育經濟如何在特定基礎上完善的幾點建議。指出:中國體育經濟只有在宏觀調控的指導下,健全市場經濟,完善經濟政策,才能走出一條健康的體育經濟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