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經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而相對的體育產業,指的就是以活勞動的形式向全社會提供各類體育服務的行業,是體育服務業的總稱。
(一)體育經濟的作用
世界各國體育的發展歷史證明,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體育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發展,同時,體育又是一項全民的、具有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事業,可以服務于經濟的發展,對物質生產和國民收入的增長起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體育經濟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之一,在推動城建和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的作用日顯突出,在優化產業結構及帶動其他行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當今,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大有成為支柱產業之勢。我國體育產業規模也迅速擴大,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作用,對整個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并表現出極大的增長潛力。
其次,改善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勞動者,比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勞動生產率平均高出6-10%。如日本學者調查指出,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每年可節省醫藥費2萬日元左右,美國梅薩石油公司的調查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職工,每年平均病假27小時,保健費用173美元,不參加體育運動的職工,每年平均病假44小時,保健費用434美元。可見,體育運動可以保護和增強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勞動力,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按照新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的提高是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因此,體育經濟的這個作用將不僅僅體現在短期,更具有長期效果。
再次,體育產業可以帶來巨額收入。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長,體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為適應消費者需求,滿足人們對體育文化享受的需要,健身體育、閑暇體育在許多國家蓬勃興起,為人們提供體育勞務產品、體育物質產品、體育信息產品及其它相關產品的“體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成為一些國家擴大就業人口、獲取巨額收入、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顯著地位的重要行業。
(二)體育經濟的模式
當今世界,體育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市場主導型和政府參與型兩種模式。首先是市場主導型,即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是市場主體自身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場主體間相互競爭產生的壓力和推力。如美國的“俱樂部+中介機構”模式,它具有完善的俱樂部體制和職業聯盟體制以及發達的體育中介機構;英國的“消費群+市場體系”模式,它具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消費傳統和完整的體育市場體系。其次,政府參與型,相對于市場主導型而言,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當市場失靈或政府預期市場可能失靈的時候,政府就會動用“看得見的手”對體育經濟進行宏觀干預,對本國本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設定目標,并且經常地利用多種手段引導、調控和規制體育市場主體的組建與運作。如法國的宏觀政策支持,韓國的大力支持轉型及日本的梯度發展戰略。
二、體育經濟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體育經濟呈現以下發展趨勢:第一,全球化趨勢增強。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伴隨著體育運動國際化的深入,現代體育產業正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化經營,形成了許多像阿迪達斯和耐克公司這樣的著名的跨國公司,國際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明顯出現了全球化、集約化趨勢。第二,壟斷程度不斷加深。從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軌跡來看,體育產業已經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競爭階段。耐克、阿迪達斯、銳步等運動用品的經營公司已發展成規模巨大的跨國公司,當今世界運動服、運動鞋市場的80%已被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品占有,各公司的年銷售額都已達到數十億美元。另外,大型體育賽事廣告經營權也呈壟斷趨勢,而且賽事規格越高,廣告經營壟斷的程度就越高。第三,主體產業地位更加突出。合理的產業結構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提。體育產業結構中,許多國家注重發展最能體現體育活動本質功能、市場需求最大、與體育產業其它部門關聯度最高的體育健身服務業(包括健身娛樂服務、健身技能培訓、健身輔導與咨詢、體質測試和評估、體育康復和醫療等),使體育健身服務業成為體育產業中的主體產業。第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是體育產業與其資本市場的關聯性越來越強,體育產業從證券市場募集的資產越來越多,體育股票在許多國家二級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體育產業資本在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高。
三、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體育早就成為一個產業部門,呈現出快速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體育產業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部門,有些甚至成為支柱產業。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極不相稱,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育素養不高,消費意識滯后
在西方某些國家很早就明確了體育的社會價值,提出終身體育的思想。我國雖然也曾在理論上給予了探討,但并未產生真正的效益,社會人群的價值偏向,造成了體育意識淡漠,人們對體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并沒有深刻認識,“花錢買健康”、“健康投資最實惠”的體育消費觀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對體育的消費也是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的消費。對體育組織來說,在具體工作中不能完全擺脫幾十年的慣性思維,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一向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
(二)體育市場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觀念上沒有把體育真正當成一個產業、國民經濟的一個部分來看待,勢必忽視體育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長期以來,作為影響體育經濟發展的媒介甚至生產廠家,一味的強調體育用品的生產、銷售,不注重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未能對體育的效力進行必要有效的宣傳,沒有及時的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指導員,導致決策和經營的失敗。人們對于自己投出的經濟得不到相應的價值回報,因此,對于體育消費的欲望當然不高,保持在觀望與等待的狀態之中,上述因素都限制了體育經濟的發展。
(三)體育經營人才綜合素質不高
體育產業的開發需要既懂體育、又懂經濟和管理的人才,由于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下崗待業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深入了解。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嚴重缺少高素質綜合型專業人才,尤其是懂經營、懂管理、懂法律、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經濟人才,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的總量、質量、專業與分布構成,狀況都不容樂觀,并已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長足發展的瓶頸。
四、發展我國體育經濟的對策
(一)把握文化消費需求,提高全民體育消費意識
尊重和通透體育文化的特質和體育文化的律動,是把握文化營銷節奏和限度的基本前提。體育運動的樣式可謂豐富多彩,不勝枚舉,但是人們從事哪些體育運動方式,總是有所選擇的,這與人們的心理認同有直接的關系。如大眾健身運動,其實在運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的選擇上,是有族群認同的,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社區,大眾的健身運動都帶有地域特征和地域趨同性的,這就是體育文化消費的族群特征。體育經濟經營者要提高自己的預見力,把握文化消費需求,從而提高全民體育消費意識。
衡量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狀況的標志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反映乃是人民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以及體育社會化的程度。一個國家的體育科學技術,運動技術水平和創造的最高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必須立足于群眾性體育活動這個堅實的基礎,開展一個全民健身活動。要加強對體育消費的宣傳和引導,強化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意識。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增強健身意識,努力倡導健康科學的健身理念,大力發展農村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青少年體育和老年體育,提高體育人口比例,培養更多的體育消費群體,積極引導居民的體育消費朝合理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經營
所謂的體育產業化,就是將過去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體育的模式轉變到適應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的軌道上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來優化配置體育資源,并大力挖掘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增強體育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的過程。
推進體育產業化,要發展體育品牌經營,即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如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等名品。面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同時,要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盡快扭轉“分散經營、規模狹小”的格局。體育館可以以體為住,按市場經濟規律大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例如開放籃球館、羽毛球館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達到以館養館。體育企業要以產權為紐帶,以提高體育企業經濟效益為核心,組建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體育產業集團,增強體育企業市場競爭力。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規范化市場機制
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服務和管理隊伍,有一批優秀的經營、服務和管理人才。要大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的“兩棲型”體育經營人才隊伍,既要對注重對現有的體育經營人才進行強化培訓,又要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還要廣泛開展國際體育經濟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體育經濟先進管理經驗和方法。體育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前提是規范有序的市場,因此,必須通過高層次立法,對于體育市場中的管理權限、法律責任、執法程序和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等予以明確界定。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建立公平競爭和自我制約的市場經濟機制,從而提高我國體育市場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