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對美加工貿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美貿易基本概況
自2004年起,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據2010年12月統計數據,中美全年累計進出口總值3853.41億美元,占同期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3%。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833.04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出口總值的18%;自美國進口1020.37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出口總值的7.32%;對美貿易順差1812.67億美元。長期大規模貿易順差一方面受到美國譴責,動用種種貿易保護措施抑制中國出口,另一方面造成我國大規模外資流入,形成巨額外匯儲備。
中國的出口貿易的特色是加工貿易占有相當比重。2009年我國加工貿易累計進出口9093.2億美元,占同期中國進出口總值的41.2%。其中出口5869.8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出口總值的48.85%;進口3223.4億美元,占同期中國進口總值的32.05%。中國貿易順差大部分來自于加工貿易順差。
加工貿易同樣是對美貿易順差主要來源,2007年我國對美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1454.1億美元,增長12.9%,占當年我國對美出口總值的62.5%;進口181.6億美元,增長8.1%,加工貿易項下對美實現貿易順差1272.5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中美貿易順差的77.9%。一邊是國外企業對加工能力需求大,一邊是不斷受到美國等指責和貿易壁壘,本來利潤不高的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處境日益惡化。
2中國加工貿易體系與對美貿易順差分析
中國加工貿易體系與對美貿易順差有什么關系?我們說加工貿易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美間順差的持續,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及在中國的美國制造業生產擴張。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各國相對要素稟賦決定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趨向于出口相對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進口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因此,中美貿易中,中國將利用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成本較低的優勢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美國將出口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實際上,中國對美國出口基本符合H-O模型,但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大多不是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貢獻最大的竟是植物產品和紙制品。美國大量出口非自身比較優勢產品,而進口大量自身有生產優勢產品,造成貿易逆差巨大,這種看似不合理的情形原因何在?
首先,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體系使中國出口的最終產品包含很多其他國家的產品附加值。加工貿易方式對勞動力有較大需求,同時需要土地建造廠房及其他配套設施,但對自主技術要求很低,正符合中國的比較優勢。詳細看美國利用中國加工貿易進行生產的過程:首先從日本、韓國從事研發、設計等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生產活動,生產并出口關鍵零部件;再從東盟、臺灣等生產并出口零部件系統或模塊;最后在中國大陸從事勞動密集型組裝并提供少量組件,在香港從事面向美國等海外市場的營銷服務,而美國成為產品目標市場并最終實現產品價值。境外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結果改變了貿易地理流向,最終產品出口地由日本、韓國轉移到中國,這部分產品造成的對美貿易順差也隨之轉移到中國。按現有貿易統計方式,盡管大多標有“中國制造”的產品都是由日、韓、臺的跨國集團生產,最終產品包含很多國家產品附加值,但以最終價值計算的出口額通常算在中國頭上,造成對中國貿易順差統計存在“虛高”。
其次,加工貿易帶來的中美貿易順差是一個“惡性循環”。美國將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到具有勞動力優勢的中國,自身保留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嚴格限制技術流入中國。國際市場上低端、低附加值產品價格上漲遠小于高技術產品,中國加工貿易產業承接了美國相關產業低附加值生產環節,使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而美國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含量高的最終產品,使美國向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上升。相對價格下降使美國企業有利可圖,擴大對加工貿易品的進口。同時,美國對中國高端產品——中國稀缺的、需要進口的產品——的貿易限制導致中國只能向其他國家尋求,使中國對美國出現持續貿易順差。
最后,加工貿易領域規模經濟效應也是維系中美貿易順差的重要因素。國內很多加工貿易企業主要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簡單地增加勞動力投入就可擴大產出。此外,中國加工貿易企業分布相對集中,易產生外部規模效應,節約上下游聯系成本,細化分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地域上的集中不僅降低了平均成本,也提高了獲取訂單的競爭力。規模經濟效應使中國加工貿易行業能夠維持相對低的生產成本,即使長期中國勞動力工資上升,美國企業也很難在生產成本上低于中國,中國能長期在加工貿易帶動下形成對美順差。
3中國對美加工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的對策
在國際經濟結構變化的大環境下,中國自身勞動力優勢、美國制造業向外轉移、部分產品具有標準化生產能力,及美國對華出口限制制約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加工貿易帶來的順差長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時期內還會逐漸增加。但這趨勢最終還是會減弱。
第一,中國工資率將上升,加工貿易上的優勢將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取代。中國工資率上升的原因在于干中學效應帶來的生產率上升,及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開始出現稀缺帶來的勞動力價格上升。于是,加工成本也隨之上升。東南亞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價格上的優勢將逐漸體現。由于勞動力國際流動遠小于資本流動,發達國家會轉向新興國家尋求加工貿易服務。
第二,中國自身也要謀求出口產業結構升級。大量貿易順差帶來的高額外匯儲備是決策者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政策上對加工貿易企業的扶持將減少。許多加工貿易企業都從事低端產品生產,讓市場競爭淘汰落后企業更符合中國產業結構改良的思路。
第三,當前國際環境也不利于加工貿易企業發展,一是人民幣升值抬高了產品出口價格,加工成本升高;二是美國經濟危機造成需求減少,外包產品也減少,使中國加工出口企業經歷寒冬。
那么,我們是否應改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方式,使這種長期存在的高成本順差消失呢?顯然是不可取的。一是加工貿易符合我們要素稟賦比較優勢;二是加工貿易體系不僅是我國國情決定,也符合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需要;三是綜合經濟因素共同推動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單靠人為抑制加工貿易不一定能減少,只有讓加工企業隨經濟環境改變而自然轉型。
加工貿易長期中的減少或許會改善美對華貿易逆差的局面,但并不會消除。因為加工貿易只是中國比較優勢的體現,這種體現也有美國自身因素的促進。只要中國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的基本面沒有明顯變化,就必須繼續按中國實際要素稟賦和由此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加工貿易。同時,造成中美貿易順差的還有其他一系列重要因素——匯率因素、儲蓄因素,及美國對其他國家貿易狀況。如果僅為縮減順差而抑制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發展,即是放棄我國比較優勢,既難以緩解勞動力過剩,也不一定能有效改善對美貿易順差。發達國家本土產業向技術研發和服務發展,而將其他部門轉移到勞動力大國,這股世界性潮流中國只能適應,而非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