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養老服務的新政治經濟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新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新政治經濟學誕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其主要特征是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融合,用經濟學的方法和角度研究政治問題。新政治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坎南(Buchanan)認為,新政治經濟學是指那些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相對的,力圖突破正統新古典經濟學狹隘領域的幾個學術流派〔2〕。公共選擇理論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派是新政治經濟學的典型代表。公共選擇理論從“經濟人假設”出發,闡釋個人與國家的政治行為。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每一個活動于經濟過程中的個人都以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為動機,面臨選擇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的機遇,每一個參與者都根據自己的偏好,運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動。“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自利和理性兩個基本特征〔3〕。公共選擇學派強調政府存在的理由是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具有規模優勢〔4〕。眾所周知,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并不是與東方社會水火不容。許多西方社會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同樣適用于東亞國家,畢竟東亞國家是世界上接受西方價值觀念最為容易的地區之一〔2〕。因此,筆者在研究社會轉型時期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服務問題時,一些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論層面可以借鑒。
1.2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公共物品(publicgoods)是指那些個人不愿意提供,或無力提供,在消費時具有非排他性的而又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商品或服務〔4〕。我們從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和消費的非排他性等方面剖析,養老服務這類社會服務產品屬于公共物品。依據公共選擇理論的集體決策規則,公眾在社會服務產品需求表達上存在投票動機和能力的缺陷,使多數投票決定規則產生變異,進而導致政府對這類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需求壟斷。私人部門面對政府操縱需求,在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中的價格優勢下降,從而使其供給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動機逐漸減弱,最終致使政府對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壟斷,形成政府對社會公共服務產品雙重壟斷局面。
1.3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人假設”特性美國公共選擇理論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丹•C.繆勒(Mueller,D.C.)認為,公共選擇的基本行為假設是,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5〕。農村的空巢老人也不例外,也能在權衡各種利益的基礎上,做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反應。面對政府對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雙重壟斷,一方面,政府與農村空巢老人的利益偏好產生差異。政府的利益偏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美麗鄉村,實現和諧發展的社會效益。農村空巢老人則關注的是自身養老服務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數的提升,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個人利益。政府和農村空巢老人在利益偏好的偏差使得養老服務不能完全作為農村空巢老人主動參與實施的行為。因此,如何讓農村空巢老人的自利性養老服務行為產生更多的外部性,使社會實現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發展社會效益,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社會民生問題。
2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困境的對策
社會轉型時期,在政府對農村社會公共養老服務雙重壟斷狀況下,政府如想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和諧發展社會效益,關鍵是形成由政府主導,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等多方養老服務主體之間相互激勵、共同協作、良性互動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法律法規體系;強化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財政保障體系;創建農村互助幸福院,完善社會互助體系;轉變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觀念,積極應對老齡化。從而使農村空巢老人在追求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個人利益的同時恰好實現政府和諧發展的社會效益。
2.1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法律法規體系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村的養老服務處于薄弱環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服務現狀不容樂觀。面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需求表達欠缺的情況,建立和完善農村老年法律法規體系的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困境的首要舉措。首先,完善現有農村養老法律法規。從2013年7月1日起,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實施,在第二章第十八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是我國首次把“常回家看看”寫進法律。但并沒有以量化的方式規定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因此,政府要逐步完善子女對父母贍養義務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于農村老年人的經濟、行政以及刑事等法律責任,也需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構建完善的農村養老法律法規體系。其次,改進農村社會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1〕。社會轉型時期,我國67.7%的空巢老人生活在農村。在城鄉二元化社會結構中,農村空巢老人面對養老服務主體缺位、嚴重失衡的困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水平較低,發展較緩慢。因而,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險法律,推進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運行步入法制化科學發展軌道,實現農村空巢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個人利益目標。
2.2加強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財政保障社會轉型條件下,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經濟基礎較薄弱,不能滿足日益龐大的空巢老人群體物質和精神文化需要。因此,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產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這是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困境的根本舉措。第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現階段,農村經濟落后是家庭養老功能趨于弱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鼓勵外出務工子女回家創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獲得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得到子女的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實現其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目標。一是,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冀西北地區地形復雜多樣,草原、丘陵、盆地、山地應有盡有,屬于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干旱區,氣候資源獨特,有利于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如錯季蔬菜、馬鈴薯、莜麥、蠶豆、胡麻等。其中錯季蔬菜綠色農業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其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農民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二是,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冀西北地區可以依托四季分明的獨特氣候資源,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滑雪”的生態旅游發展戰略品牌。壩上張北縣、沽源縣等地可利用廣闊的草原資源、優越的環京津區位優勢,建設融合草原光、休閑度假、草原音樂、草原體育為一體的全方位、多元化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壩下崇禮縣、赤城縣等地,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景色秀麗,夏季涼爽宜人,冬季冰雪覆蓋,是避暑、休閑度假和旅游滑雪的理想勝地,逐步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業鏈條,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效益。第二,廣泛調動全社會各界力量,拓寬籌資渠道根據新政治經濟學觀點,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服務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也是一項公益性事業,體現外部性經濟特點,產生的社會效益也是一種公益性產品。可以一方面鼓勵非政府組織和各種民間力量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中;另一方面發行農村養老服務慈善基金、彩票等途徑籌集更多資金,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服務提供強有力地財政保障。
2.3創建農村互助幸福院,完善社會互助體系面對農村公共養老服務自上而下的單一化供給模式,自2010年以來,在冀西北廣大農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創建互助幸福院,有力的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困境?;ブ腋T褐饕抢么逦瘯e置房屋改建,免費供老年人集中居住。水電暖設施及費用由村委會集體提供,入住老人生活所需的衣、食、醫等費用由子女負擔,院內老人在生活上互相照顧,不配備專門的生活工勤人員。互助幸福院的主要特點是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這種低成本、廣覆蓋的新型空巢老人養老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活動等問題,促進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方式創新,推動社會互助體系不斷完善。
2.4轉變農村空巢老人養老觀念,積極應對老齡化隨著我國城鎮化、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農村空巢老人已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養老,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因此,轉變農村空巢老人養老觀念確有必要。一要教育他們積極參與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要鼓勵他們有計劃地進行養老儲蓄;三要引導他們走出家庭、參與村委會、社區及街道辦組織的養老服務活動,積極應對老齡化,適應新的養老模式。
作者:閆曉靜任亮肖守庫袁鑄李寶強單位: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