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下人們的經濟行為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介紹
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產后,華爾街的緊張情緒開始蔓延。從次貸危機到大規模金融危機,震驚了整個世界,影響了美國整體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從2008年的148300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44180億美元,這對美國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FRED,2016)。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上升,生產和消費水平下降。政府和美聯儲采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和擴大政府開支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拯救經濟。除了政府和金融機構,金融危機也影響著個人行為。當金融危機波及市場時,人們應該理性應對以彌補經濟損失。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反應并不總是與理性的經濟分析相一致。在政府的預期下,經濟將如何表現將,危機將持續多久以及人們將如何有效應對仍是未知且不可預測的。本研究將根據凱恩斯交叉圖和IS&LM模型(希克斯—漢森模型)對人們的經濟行為進行分析,并歸納總結出利率與生產水平之間的關系。人們傾向于在經濟危機的初始做出理性經濟決定。然而,對經濟復蘇失去信心使得公眾缺乏持續的邏輯行為。除了相應的貨幣政策,政策制定者還應注意優化經濟環境,以減少市場反應時間,重建金融市場的信心。
2數據分析和結果
在不穩定的金融環境中,相對于消費,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儲備資金。而當次貸危機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時,經濟衰退就會隨之發生并對人們的儲蓄行為產生長期影響。根據統計數據。從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儲蓄率從2007~2008年急劇上升。(Statista,2016)私人儲蓄一般用于短期風險規避或退休儲備等長期用途。過去經濟經驗會刺激儲蓄的增加。我們在IS&LM模型中可以對這種結果進行分析。由于經濟的不確定性,消費的下降導致了計劃支出的下降。IS曲線向左平移,輸出和實際利率下降。失業率在2008年達到了頂峰。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在接下來的三年里連續下降。2008年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仍在發酵。在這段時期,人們的不理性經濟行為受到私人儲蓄率和實際利率的影響。同理,市場也受到這種行為的拖累。
實際利率的下降告訴我們,儲蓄更多,機會成本更大。因為顯然,儲蓄作為投資方式的一種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價值。實際利率曲線給出的一個更普遍的提示是,我們應該從儲蓄中獲取資金,并另辟方法來保護資金價值。然而,在理性的經濟分析的前提下,人們似乎對此缺乏興趣,并仍堅持不懈甚至加速地存錢。圖5反映了這種不理智的儲蓄行為。
作者:王茉;韋銳文;林佩儀 單位:普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