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門球發展態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登陸中國的門球運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植根很深了,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門球產業卻沒有做到相應的風生水起,門球人口也不漲反落。在當前社會轉型和變革疊起的時代潮流中,分析了門球運動究竟該怎么走的問題,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推理等科學研究方法,以中國門球發展的現實為基礎,以“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歷史名片為導引,對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門球的發展之路進行了積極性探索。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門球;農村包圍城市;發展態勢
2010年第十屆世界門球錦標賽于上海成功舉辦,在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92支代表隊中,中國門球人的表現最為搶眼,不僅擊敗對手輕取大賽桂冠,而且以整體強勢姿態占據了前八名中的前七個位次,從而一舉將中國門球事業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其實,門球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中國開始,其在華夏大地上的迅猛發展速度就曾經令世界側目。國人首次接觸現代門球是在上世紀的1983年,僅僅三個年頭,在1986年的第一屆世界門球錦標賽上,河北廊坊隊就代表中國打入了半決賽。1987年,中國成立了自己的全國性門球協會,隨后便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地推廣門球運動。時至新舊世紀之交,中國門球人口已經突破500萬。然而,中國門球恢宏的擴張勢頭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第十屆世界門球錦標賽上其直達巔峰的競技水平,恰恰是把中國門球的箱體式發展態勢更加直觀地呈現在了世人眼前,因為13億人口之眾的泱泱大國,參與門球活動的僅有500多萬,而同時代的日本,1.28億國民中門球愛好者竟然可以超出1000萬。號稱世界第一門球大國的中國,其國民的門球參與度與日本相比的差距令人憂慮,已經跨入云端的中國門球箱體式輝煌要怎樣發展才能夠續寫出新的篇章?重新審視中國門球發展的脈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十三五”規劃藍圖的架構中尋找下一個大跨越的契合點,是眼下擺在每一位圖謀新突破的中國門球人面前至關緊要的課題。本文從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現實出發,在剖析箱體式發展模式產生的根源及其對中國門球發展影響的基礎上,著力探析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門球“農村包圍城市”發展之路的現實性和可行性。
一、光環籠罩下的中國門球發展之路早有危機暗伏
(一)外力之于中國門球運動的發展是一把利弊兼有的雙刃劍
1982年至1987年,得益于當時國家關于老干部離退休制度的逐步正常化,一大批老干部陸續離開工作崗位加入到了門球隊伍中,從而催生了中國門球運動的第一個發展高峰。當時的門球運動剛剛由日本傳入中國不久,因其舒緩有致、動靜結合,集腦力、體力活動為一體的特點,很適合離退休老干部們的日常娛樂休閑和鍛煉。再加上門球競技不僅能完美體現個人的技戰術水平,還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協作精神,既有運籌帷幄的斗智斗勇,亦有雙方對決的刀光劍影,因而當時的門球運動尤其受到那些戎馬半生的離退休老干部們的歡迎。老干部們不僅從人員上極大地充實了當時的門球隊伍,還充分利用了自身特有的管理經驗、革命熱情和廣泛的人脈資源,從組織機構、場地設施到活動經費以及大型比賽的籌備,全方位提供推力,為中國門球事業開創了一個頗具時代特色的發展模式。這種由當時國情、社情、民情催生的中國特色門球發展模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為我國門球運動掀起了一波影響力極大的深紅色發展浪潮。然而,當這種模式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社會卻開始悄悄轉型了。其實,上世紀的中國門球有過兩次比較大的發展浪潮,除了八十年代初大批離退休老干部的集體涌外,世紀末的機構精簡和企業改制是門球人口大發展的又一筆政策紅利。中國門球運動習慣了老干部們的無私奉獻和熱情,習慣了機關干部和國企職工的文化底蘊和組織紀律性,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其人口結構越來越復雜,一直沿慣性運作的中國門球歷史地駛入了箱體式發展的瓶頸。1、中國門球的發展分享了當時離退休老干部的待遇。最早幾批響應國家關于離退休政策的老干部大多經歷豐富,異常堅定的信仰和革命理想一直支撐著他們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而奮斗,國家關于離退休的制度對他們而言是另一種奉獻,變了崗位和地點,沒有改變的是繼續為黨和人民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門球的發展機遇,與其說是其內斂的競技性特征尤其適合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不如說是門球恰逢其時地為廣大老干部提供了一個施展抱負和理想的別樣沙場。上世紀八十年代,門球搭上離退休老干部的順風車,是珠聯璧合的雙贏。2、強勢的外力成就中國門球的同時也局限了其生命力的自然生長。中國門球事業的早期發展主要得益于三股重要力量,一是各級體育部門的大力推動;二是廣大老干部的積極參與、熱心推動,以及各級政府為安撫陡然間離開工作崗位的老干部而對門球運動開展提供的多方扶持和照顧;三是門球愛好者的支持。這三股力量中的前后兩種,因要借助于離退休老干部的力量更好地推動門球的開展,主觀上長期累積的依附心理,無形中從客觀上強化了老干部們在中國門球運動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以離退休老干部為主體的門球隊伍由內而外,為門球運動筑起了一道發展的柵欄。門球被認為是為老年人,更主要是為離退休老干部服務的,這種階段性認識長期主導門球運動的發展,從思想觀念上將門球活動局限在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名目繁多的門球競賽也始終圍著“康樂”的核心兜圈子。長此以往,門球作為體育項目的一種,其受眾的廣泛性特點、其內涵中那些跌宕起伏、險象環生的競技性特征和由扣人心弦的懸念激發的觀賞性等等,因人為的淡化而漸趨湮滅,中國門球運動被引入到了箱體式發展之中,進而導致后備力量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二)門球在相當長時期內被誤
認為端的也是“鐵飯碗”上世紀門球在中國的迅速傳播與離退休老干部的參與和積極推動,是一種歷史的機緣巧合,門球以離退休老干部為主體的發展方式自然具有階段性特征,只是在相當廣泛的范圍內,一定時期的局部特征被誤認成了長遠的普遍發揮作用的規律。因為歷史原因,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干部工作有著太過明顯的時代烙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門球和參加各級門球比賽基本算是老干部們享受的福利待遇之一。如今,社會轉型已經深化到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階段,退休制度早已經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最為尋常的一種,然而,無論是在絕大部分老干部看來,還是在相當多的門球參與者心目中,買別的健康都可以花錢,一聯系到自費打門球心理上就會糾結不斷。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由和平等,用階段性的特殊待遇折抵快樂和健康是時代的產物。中國門球要想沖破歷史的藩籬,真正從自閉的箱體中走出來,只有提高認識,重塑觀念,積極躋身市場的洪流之中,內外合力激發中國門球運動的新生。
二、“農村包圍城市”是中國門球發展的自然選擇
中國競技體育呈“倒金字塔”型發展現象由來已久,其弊端日益明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上至國家層面下抵基層,各級體育部門都在致力于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戰略改變,努力從體制和機制各方面扭轉歷史形成的競技體育發展缺陷。2010年上海世錦賽上中國門球的絕對優勢,也基本耗空了以往箱體機制殘留的生命精華。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城市離退休老干部為中堅的中國門球就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年齡段方面不但時有中青年力量的多方滲透,少兒門球小荷的尖尖角也早已經開始了萌動。空間上,縣、鄉及以下區域的門球運動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現了合圍城市的苗頭。確切地說,2010年上海世錦賽上,中國門球的精彩亮相更應該是新生代力量的金蟬脫殼之舉。
(一)門球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喚啟轉型期
中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生機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創造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經濟繁榮,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放下鋤頭進城淘金,以農民工的身份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人口遷徙,昔日人歡馬叫的鄉村霎時間變成了老弱病殘的留守處。幾乎就在中國的人口版圖悄悄改變的同時,一些有著遠見卓識的門球人,已經將門球的觸角深入到了城鎮之外的“十里八鄉”。門球最早是日本專為兒童設計的游戲,二戰后日本的民不聊生讓現代門球的創制者鈴木先生極為擔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會受到打擊,門球的誕生其實是被賦予了民族生命力的傳承和興盛偉大意義的。門球傳至中國之時,正值華夏百廢待興,改革開放的大幕正要啟動,門球又被時代運化成了準老年項目,變身為一批批離退休老干部們放下工作、繼續“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精神居所。一座座孤零零、貌似將要被歷史遺棄的村莊,溫婉、祥和而又不失堅韌的門球運動圖景一經介入,家家戶戶冷冷清清的空巢里,長期少親缺愛的心魄立刻就被統攝在了一起。僅只河南的新安縣,截止2015年,門球隊伍就已經達到400支之多,參與人口近萬人,門球場140多塊,全縣有60多個村莊建有門球場,幾乎村村都有門球活動。作為全國門球之鄉,新安縣的少兒門球活動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2000年舉辦新安縣第一屆少兒門球賽開始,每年一屆,從未間斷,少兒門球隊伍有一百多支。新安縣門球的另一特色是女子門球,目前不僅擁有60多支女子門球隊,還有專門的全縣女子門球賽。在山西陽城縣,早在2005年,門球比賽就被作為重要且必備的表演節目,出現在了村村、寨寨之間的廟會上。陽城縣第一個建立農村門球隊的固隆鄉,根據2005年統計的數字,13個自然村建了18塊門球場,正規球隊32支,二、三級裁判13人,全鎮每年都要舉辦15次門球邀請賽。截止2012年,陽城縣參加門球活動的人口已有1.5萬之多,常年活躍的門球隊伍超過60支,從2003年第一屆算起,到2018年春天,全縣門球賽已經連續舉辦了15屆。
(二)市場經濟的深化加速了中國門球向農村轉移的步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普通民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錢有閑的土壤催生了城市中名目繁多的娛樂、健身項目,可供人們選擇的體育健身方式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以老年運動面目登陸中國的門球,僅其出身,就已經在城市青少年、乃至中年人群中折失了不少吸引力。況且,市場經濟標榜的是以獨立、自由、冷、酷為精神內核的文化,而以親和、互助和團團圓圓意境勾勒出的門球合家歡,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其心理容納空間只能越來越小。而在同時期市場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廣闊天地里,門球好比強心劑,從精神上可以為一個個散落的家庭、為四分五裂的村莊喚回往日的歡樂和凝聚力。門球下鄉,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在追逐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無奈,也是新時代為門球大發展開啟的另一扇天窗。
(三)國際金融危機從另一個角度為中國門球提供了發展新機遇
2008年由美國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迫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從嚴重依賴傳統成本優勢的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拉動型,技術優勢和新成本優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而作為中國“人口紅利”主力軍、曾經助推經濟騰飛的第一代農民工,或因產業升級轉移的影響,或因年齡健康問題,或因國家諸多惠農政策的感召等原因,漸漸回歸鄉里田間,以“見過世面”后的別樣風貌,準備在和諧社會的新農村建設中再立新功。這一部分人群是“門球下鄉”能否平穩落地生根的關鍵,也是“農村包圍城市”門球發展之路順利發芽、開花乃至結果所要依靠的潛在骨干力量。經濟危機將城市門球逼入了發展瓶頸,無意中卻又為之開辟了另一個更加廣闊的農村陣地,同時還奉送了大批人力資源寶藏。中國門協原副主席公冶民把2010年世錦賽中國門球的成功稱為“民生門球”的勝利,而時任中國門協秘書長的古橋先生則習慣把中國門球叫做草根門球。民生和草根,看似普通的文字,不但直抵箱體式門球發展嚴重脫離普通大眾的病灶,也進一步明確了在金融危機過后,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在以拉動內需為主的國民經濟運行模式中,有著九億人口的農村對門球今后發展的偉大意義。
三、結論和建議
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似乎早已經漸行漸遠了,但后危機時期為修復經濟撬動各種杠桿引起的震動,其顛簸之苦遠未結束。作為一個農村人口大國,經濟危機的沖擊更加堅定了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把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主線,強調創新、開放、綠色、共享等理念,提出要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對于尚在孕育之中的中國門球“農村包圍城市”發展之路來說,無疑于久旱逢甘霖,一時間生機無限。
(一)小門球將有大作為
“十二五”建議中關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政策規定,近乎是給“門球下鄉”特批的專列,幾年過去,門球陣地已遍布鄉鄰。“十三五”農村新政的號角已是此伏彼起,田間地頭,十里春風,新世紀小門球演繹的新版返鄉記中,早已不再是大包小包的送“貨”下鄉,壓力大、節奏快,久居嘈雜喧鬧城市中心的現代人更需要農村的新鮮空氣,鄉下的粗茶淡飯、土生土長的野菜和散養的雞鴨等,也越來越吸引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城里人。“體育搭臺經貿唱戲”已是久響不衰的經典,以后的農家樂不但有農家飯、農家賓館、農家采摘供城里人消遣,有著康樂內涵和世界名望的門球一旦入主農家集市、農家夏令營等各種形式的門球主體活動,將更加有利于實現“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政策規定。曾經看似被人口遷徙淘汰的十里八村,在新的時空里已經開始醞釀起新的魅力。昔日異國的出身,讓門球自帶一股歷史涂抹的悲壯,改革開放之初經過大批離退休老干們的打磨和重塑,今日之門球早已經脫胎換骨。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陽光雨露沐浴下輕身上陣,在農村廣闊天地里運籌500萬門球人同心同德的努力,門球與新農村新農民聯手,值得期待。
(二)邁開兩條“腿”,實現新跨越
箱體式門球模式不缺乏高度,2010年上海世錦賽中國門球的整體“凌”絕頂已經給出了答案,只是低頭“覽”山時,卻是月明“星”稀。2010年河南省運動會首次將門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而且一直延續至今。2018年的春節寄語,中國門協翁家忍主席再給門球人捎來了更加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門球作為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提案已在弦上,只等東風吹起,快箭閃離。全運會是一個既有高度又有寬闊覆蓋度的平臺和載體,這一平臺和載體一定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距離新農村和新農民越來越近,也是中國門球煥發生機的新天地。人口是中國門球最大的優勢,絕大部分資源在農村。中國門球完全可以借鑒中國武術的發展范例,將門球競賽以康樂和競技為標簽一分為二,在夯實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觀韜略之中,以更加開闊的視野開拓新的農村門球陣地,擴大門球康樂人口,以城鄉門球之“眾”堆砌中國門球的金字塔之基,用眾“火”淬煉門球競技之星、燎燃中國門球市場。中國門球“農村包圍城市”的金字塔一旦成型,康樂門球和競技門球在門球經濟的護衛下,必定會走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姚見.日本門球運動發展的基礎和前提[J].門球之苑,2002(1).
[2]聶樺.中國門球運動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1).
作者:聶樺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