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徑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對農業農村現存問題予以補充與完善,并強化對農村的改革力度,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由此可見,依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對農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市場整體經濟的穩步上升,而這一作用的實現需要借助金融的支撐作用。本文主要圍繞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予以探索。
關鍵詞: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探索
黨的報告中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進行了再一次的強調,其指出,要繼續加快在此方面的改革進度,以此形成圍繞現代金融為核心的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產業體系。農業是構成上述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容,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現代金融體系的融合不僅可以使基于宏觀背景下的發展瓶頸得到有效的突破,而且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本文從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著手,并提出了具體的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路徑,以期能夠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力量與保障。
一、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現階段,以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式,是農業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力量與支持,能夠為農業發展中面臨的風險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圍繞融資主體強化金融資源的側重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長期性、體制性矛盾的存在對外部資金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在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其面臨著多樣化問題,例如經濟投入的資本較高,農業獲得發展過程有著較高的庫存量但其市場份額占有量不足,其自身競爭力不強等。從客觀角度對此現狀分析可知,此種現象的存在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歷經長期發展逐漸積累的歷史遺留問題,是體制發展過程中存在矛盾的直接體現。因此要想使上述矛盾得到有效解決,就必須依托金融資金的支持。具體來講,首先,對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予以深入了解可以發現,其具有不協調性,因而導致城鄉差距逐漸拉大。而我國又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發展缺乏平衡性的背景下也會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加之有關農業方面的政策存在滯后性特征,使得農業改革無法充分帶動農業自身發展和進步。基于此背景下的勞動力逐漸出現富余情況,而卻沒有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這些都是農業轉型不能契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因素,進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阻礙。其次,糧食產量的增長是傳統農業中持續關注的問題,同時無論是政策扶持還是澤金投入方面也都是以此為著手點,相對的其他環節上的投入也就較少,農業科研、生產和加工等之間存在的產業鏈也被忽視。例如為了提升農民在糧食生產方面的積極性,采取了加大在此方面的補貼力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方式,然而,這也滋生了食品工業成本上漲、畜牧業成本投入過多等情況。而從加工業和養殖業角度來講,又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因此其發展舉步維艱,進而直接影響了農業結構性調整。
(二)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需要相應的資金作保障農業問題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并直接與農民收入和糧食安全等國民經濟問題掛鉤。由此可見,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的一項工程,想要使現有的庫存量得到有效的清理,降低成本方面的投入,就必須以認識、了解風險為基礎,并建立起承擔風險的心理預期和準備。其中,糧食生產與預期生產量存在明顯的差異甚至出現減產等方面的風險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從自然角度而言還是市場因素方面,其都有存在風險的可能性。政府為了達到分擔農民市場風險的目的,采取了補貼收購的方式來承擔了其中部分風險,這也是當前農民依然在糧食生產方面保持積極性的原因所在,糧食產量也有了穩步提升。然而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同時,其存在的隱患問題也應值得重視,產能也會出現明顯的波動。近年來,政府補貼已不是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如果糧食價格其波動幅度過大也會導致糧食種植遞減情況的發生。因此實施農業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力度和節奏,以此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性。
二、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路徑分析
(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各涉農金融機構為主體,提升其在此過程中自身角色定位的準確性,逐步建立以具有層次性、合理性,政策性金融和非政策性金融相互補充的農業金融供給體系的建立。其中政策性金融要著重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將資源配置作用發揮到最大,以資金融通功能為載體,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并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需求為導向,來實施金融資源的投放與收縮。同時,還要借助先導示范作用的發揮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技術、產業和業態的創新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從而使更多涉農資金為農業發展所服務。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業銀行是政策性金融中的主體,其服務對象定位主要在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上,以資金支持推動其快速發展。非政策性金融具有協同合作的作用,因此,在此過程中要不斷發揮自身這一優勢作用,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逐步得到強化。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業合作銀行等要在種植養殖大戶上有所側重,并以現有業務功能為基礎和主體推動其不斷拓寬,基于風險管控的背景下實現對信貸管理的優化與創新,以此為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資金基礎。
(二)著重發揮互聯網金融的補充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就是互聯網金融部分,是基于供給側為主體對其增量改革空間予以拓寬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在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提升供給側方面的供給極具現實意義。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供給增加過程為立足點來談,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可以根據農業發展過程所需資金為其提供新的資金來源渠道,農業金融支持手段也由此形成。借助P2P等新興模式的載體作用,以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為手段,可以保證金融資產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的契合性,從而使雙方能夠互利共贏;眾籌也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模式,此種方式的應用可以使互聯網在農業層面具有的推動作用在生產至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得到有效的滲透,并基于固有農業生產和銷售形式對其進行改革與創新,通過電子商務和農業耕地資源等雙方資源的優化配置,即使農產品的儲存量得以合理控制,又降低了其運輸的物流成本。同時,針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方面要繼續加大對其的探索,對于供應鏈來講,要選擇具有特色的農業形式和產品作為其核心和關鍵,從而將上下游的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利益掛鉤,并始終以滿足多樣化融資需求為導向開發出新的金融產品,從而使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全面化。
(三)對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予以完善以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管理為著手點,強化其管理力度,以此使農業產業信貸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各金融機構主體要針對信貸風險方面建構起具有完善性特征的風險控制體系,使其具有的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并對市場供求關系予以精準化預測,這也是金融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配置、靈活配置的關鍵和前提。同時,要注重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以征信評價體系為主體提升其完善性,這對激發和農民誠信意識,建立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信用體系也是有利的。涉農金融機構還要抓住建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有利時機,并利用國家的重要作用來完成。要不斷加強和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和有關農業方面的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內部聯系與合作,使涉農機構的貸款風險始終保持在可控環境中。還要注重對擔保機構的引導,從而使其在支農方面的優惠得到強化,并以抵押擔保為主體加大對其多樣化方式的探索。此外,還要對現有的針對農業保險方面的制度予以完善,以農業商業保險為主體,以保險機構為實施者,注重對其的開發,從而使農業保險覆蓋到更廣泛的領域,進而帶動其風險保障水平的提升,借助多種優惠政策的依托和載體作用,來對農民的投保行為產生刺激和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無論是農業產業優化還是農業產業轉型等都囊括在其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三農”問題的聯系日漸緊密,金融支持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容,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因此,我們應以此為立足點,并加大對其改革路徑的探索力度,從而實現以全新的金融方式為載體,使我國農村和農業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欒宏,何艷桃.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5):121-127.
[2]孫潔,張宇璐.金融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點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8(23):44-47.
[3]沈友娣,盧美英,桂婷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路徑探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50-52+57.
作者:王明華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