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民幣發展的宏觀經濟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起步晚,發展迅速
我國人民幣貿易結算起步較晚,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2009年7月,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對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業務范圍、運作方式、試點企業的選擇、結算渠道選擇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首批確定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市為結算試點城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的頒布標志著人民幣貿易結算發展的開端。2010年6月,央行擴大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范圍后,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增長迅猛,2010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總額5036.4億元,同比增長140倍。2011年達到2.08萬億元,同比增長3.1倍。到2012年累計達到2.94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1.3%。根據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2月,全年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4.63萬億。與境內發生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境外企業所在國和地區達到220個,業務范圍涵蓋98%的國家和地區。
(二)人民幣貿易結算比例小,規模不大
由于我國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時間較晚,相關的政策法規未落實,結算體系不完善,進出口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比例較小,結算規模不大。此外,進口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總額遠遠大于出口,存在人民幣貿易結算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0年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29727.6億美元,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進口13948.3億美元。2010年,全年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為5036億元,以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價計算約為780.7億美元。可見進出口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總額占總貿易額的比例不足3%,凸顯出人民幣在我國貿易結算貨幣選擇中的弱勢地位。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影響宏觀因素分析
(一)對外貿易總額
基于上文分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主要由進口結算和出口結算組成,對外貿易規模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而言,總體貿易規模的變動反應國內外宏觀經濟態勢,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做為進出口貿易結算的一部分,受到外貿環境的直接影響。外貿條件改善,進出口貿易總額上升,會帶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的增長。反之,貿易條件惡化,貿易總額下降,將會阻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
(二)貨幣供給量
調控貨幣供給量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提到的貨幣供給指國內經濟中流通的貨幣與準貨幣即M2的總量。貨幣供給量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利率和匯率這一傳導機制進行。其運行原理在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環境下,貨幣供給量增加,人民幣利率下調,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供給增加,在外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對外幣匯率下降。利率走低與人民幣貶值將有利于外貿出口、對外貿易總額上升,帶動出口環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增長。反之,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環境下,貨幣供給減少,匯率和利率雙上升,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出口減少,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相應減少。
(三)匯率
國際貿易理論中,匯率的變動會影響到一國進出口情況。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傳導機制:匯率上升———本幣升值———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進口產品變得相對便宜———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匯率下降———本幣貶值———本國產品出口競爭力上升———、進口產品變得相對昂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這是一般的理論,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因此人民幣匯率上升,將有利于提高進口環節人民幣結算的吸引力,推動人民幣由境內向境外輸送,因而匯率上升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早期,海外人民幣存量不足,影響出口環節人民幣結算發展的條件下,這種推動作用更加明顯。
(四)外匯儲備
一國外匯儲備的變動會影響到該國幣值的穩定,外匯儲備增多,表明一國所占有的海外財富總量的上升,隨著外匯儲備的積累,該國經濟增長潛力不斷提高,國外市場對該國經濟發展產生樂觀預期,在國際外匯市場上,該國貨幣需求將上升,匯率隨著上升。歸根結底,外匯儲備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影響仍是通過匯率杠桿實現。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推知:外匯儲備增加,本幣匯率上升將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增長。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初期的環境下,外匯儲備上升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增長也是能夠起到正向推動作用的。
三、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實證研究
(一)實證模型的建立與相關變量的選取
本文研究方向在于探討宏觀經濟變量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影響。根據傳統經濟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了進出口額、匯率、外匯儲備、以及貨幣和準貨幣(M2)做為主要控制變量,考察區間為2010年1月-2013年12月。建立以下實證模型:CTRS=a0+a1TRADE+a2ER+a3CR+a4M其中,CTRS表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單位為億人民幣。TRADE表示進出口額,單位為億美元,利用相應每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平均價折算成以人民幣計價,單位為億元人民幣。ER表示一美元折合人民幣(月期末數)。CR表示外匯儲備,單位為億美元,利用相應每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平均價折算成以人民幣計價,單位為億元人民幣。M表示貨幣與準貨幣(M2),單位為億元人民幣。
(二)數據來源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CTRS)數據選取自央行每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時間區間為2010-2013年,為月度數據。進出口額(TRADE)數據選自《對外貿易統計年鑒》,2010-2013年每月數據。匯率(E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數據選取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統計概覽》。外匯儲備(C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數據選自外匯管理局外匯儲備統計數據。貨幣與準貨幣(M)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統計概覽》。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統計模型,采用協整檢驗、格林蘭因果檢驗、回歸分析的方法實證分析了宏觀經濟變量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影響。研究表明,宏觀經濟變量中的對外貿易總額、匯率、貨幣供給量、外匯儲備的波動在長期和短期內都會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產生正向的影響,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格林蘭因果檢驗結果顯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變動將會影響到我國對外貿易額與外匯儲備。依據經濟學基本原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的增長會帶動我國對外貿易額和外匯儲備的雙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匯率的上升與貨幣供給的增加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增長的正向推動作用,這表明貨幣政策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政策建議
1.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化外貿進出口結構,增強國內出口企業產品競爭力,提高外貿結算議價能力。
2.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幣外匯形成機制,盡快實現國內外匯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對接。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短期內在防止資本大進大出的前提下,允許人民幣相對于世界主要貨幣小幅升值。
3.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盡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利率制度。控制國內貨幣供給增長,抑制通脹,適度提高利率,增強人民幣海外吸引力。
4.加強對外匯儲備管理,合理分流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與跨境人民幣支付的發展所引起的貨幣替代將不可避免的增加我國外匯儲備,設計合理管理制度以應對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其所帶來的外匯占款問題。可適當的放寬企業強制換匯制,提高外貿企業持匯比例。
作者:石立帥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