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經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演進經歷了4個階段: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于一體的中國人民銀行,把“統存統貸”的信貸資金管理制度改為“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控制”的信貸管理制度,分級確定存款和貸款總額,存貸款比例掛鉤,實行差額包干的原則和辦法。
2.1985年,人民銀行正式履行中央銀行職能,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基本原則出發,制定并實施“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管理制度。
3.1988年針對我國財政赤字的劇增及國民收入超分配形成貨幣發行大大超過經濟運行正常需要的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發行、信貸規模管理執行“控制總量,調整結構,保證重點,壓縮一般”的“信貸規模限額”管理制度。
4.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治理經濟過熱,從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實行貨幣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運用貸款限額、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利率、中央銀行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總量、調節信貸結構,出現了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在一定程度上的結合。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限額的控制,實行適應市場經濟的以“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為主要內容的新的信貸管理制度。
(二)國有商業銀行授權授信管理制度的實施效果分析
結合對陜西國有商業銀行的實地調查,發現授權授信制度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以下幾點變化:
1.集中信貸審批權,資金向大中城市匯集,有效控制了信貸風險。據調查,國有金融機構縣級行一般無貸款審批權,地市級分行根據其經營管理水平、效益指標、不良貸款比例及所在地區經濟狀況,被授予不同的權限。如工商銀行西安營業部最高單筆審批權可達0.7億元,銅川市與商洛地區單筆審批權為0.2億元,個別行由于歷史原因未被授予審批權。同時資金向大中城市匯集。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貸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
2.貸款向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傾斜,信貸資金使用效率明顯提高。調查發現,國有商業銀行退出的行業是供銷社、農資公司和一些中小企業等,而投向信息產業、交通、能源、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及學校醫院等。
3,建立綜合信用評級制度,增強授信工作的科學性。各國有商業銀行為了控制貸款風險,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類型設置不同的償債能力、財務效益、資金營運和發展能力等指標,每個指標下設若干量化指標或非量化評價指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再對每個貸款企業進行綜合評分,并據評分結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級及相應的授信額度(一般銀行內部都有授信的最低信用等級要求),增加了授信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4.建立“綠色通道”,區別對待“好”、“壞企業”。各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鞏固和重塑銀企關系,根據銀行業的“2-8”規律,為優質黃金戶建立了“綠色通道”,提供24小時“隨到隨辦”的優質服務;且對優質黃金客戶進行公開授信,從而在信貸資金配置上形成“好企業驅逐壞企業”的良好趨勢。
5.完善信貸決策機制,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各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的辦理過程中,將調查、審批、管理等各環節的職責進行分解,建立起各層次的貸款審查委員會制度,(審貸會一周一次,一般7天可獲得貸款)。由貸款審查委員成員對每筆貸款提出意見記錄在案,作為貸款出現風險后應承擔責任的憑證,并明確了貸款業務流程各個環節有關人員的責任,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
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的新授權授信管理辦法,我們認為這是銀行信貸管理體制不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
1.這是宏觀經濟金融背景變化下的必然選擇。符合金融體制從計劃金融向市場金融轉變的要求,符合金融增長方式由過去簡單的規模擴張向集約經營提高效率轉變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后面對國際競爭的要求。
2.銀行信貸管理方式基本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經濟決定金融,經濟的增長方式決定金融的增長方式。目前,我國國民經濟轉入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新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由過去粗放式“量”的擴張轉變為集約式“質”的提高,這種變化決定了信貸資金管理方式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根據相關統計顯示,陜西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3%,同期新增貸款增長11%,新增貸款增長高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2個百分點,說明銀行信貸管理方式基本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
3.銀行信貸基本滿足了企業的有效貸款需求。有效貸款需求指有效益、有還款能力的貸款需求。調查發現,企業對信貸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趨勢。(1)企業現處在所有制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整個社會的資本平均利潤率逐年下降,企業進入微利時代。據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工業景氣監測的149戶大中型企業報表顯示,虧損企業78戶,若再加上那些“微利”邊沿“搖擺”的公司,將達100多戶;寶雞市259戶企業,AA以上的只有35戶,這說明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決定了企業有效貸款需求不足。(2)物價指數下降。統計顯示,近幾年陜西省的平均物價指數增長-1%左右,物價在低位運行使企業貸款的實際使用效率提高,從而也減少了企業的貸款需求。
4.銀行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大體平衡。銀行的資金運用總量根本上還受到其資金來源總量的控制。2002年7月,陜西省信貸收支報表顯示,各項存款2478億元,各項貸款1938億元,若剔除郵政儲蓄機構、政策性銀行的因素,陜西省金融資源來源與運用大體平衡,基本上不存在金融資源調出的現象。
5.銀行努力擴大信貸有效供給,提高貸款使用效率。國有商業銀行積極利用“增量移位”和“信貸集中”來實現貸款使用效益的提高?!霸隽恳莆弧本褪菍⑿刨J資金從效益低的企業(行業)移至效益高的企業(行業)?!靶刨J集中”就是將信貸投放到效益好的地區。調查發現,國有商業銀行大多將信貸資金投向高新技術、能源、交通、紡織和院校醫院等行業及資金向大中城市匯集,說明銀行風險意識和利潤約束明顯增強。
(三)國有商業銀行授權授信制度的局限
國有商業銀行授權授信制度的實施,強化了一級法人體制和內部控制,增強了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規范了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經營行為,提高和增強了金融服務效率和功能。但這種管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現在;
1.貸款權限過度集中,削弱了基層行的經營積極性。銀行為了從總體上控制風險,信貸資金向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和大項目集中。在信貸資金管理上,集中上收信貸審批權,相應收縮了基層支行的授權授信權限和額度。這在一定程度將加劇基層需要信貸資金的卻沒有審批權,而有審批權的卻對實際要求情況不了解的矛盾,審批權與風險責任的不對稱,會使基層風險有向上轉移和聚集的危險。
2.全國統一的信用評級和實施規則,不利于欠發達地區。全國統一的信用評級增強了信用評級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道德風險的發生。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只考慮了全國各行業的統一性,卻沒有顧及到各地區的特殊性,這些評級辦法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企業來說標準過高,達到全國平均授信“及格線”以上較難,這種做法明顯不利于欠發達地區的行業與企業,在政策制訂上“歧視”了西部不發達地區。另外,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信用評級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對同一家企業的評級出現不同級別的現象,也易引起授信混亂。如寶雞卷煙廠,工行評其為AA級,建行卻評其為AAA級。
3.可能造成對集團企業和關聯企業授信失控。國有商業銀行應當對集團企業進行統一授信管理,將同一集團內各個企業的授信納入統一的授信額度內,核定集團總的授信額度,防止借款人通過多頭開戶、多頭貸款、多頭互保套取銀行資金,防止對關聯企業授信的失控。但調查發現,一方面各國有商業銀行除了對極個別好企業公開其授信外,對其他企業的授信額度基本上相互之間保密,這就為某些企業多頭開戶獲得多家銀行授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集團企業與關聯企業關系相當繁雜,很難理清。如陜西某儀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A)被陜西某上市公司(B)控股,陜西某電子公司(C)又是B的母公司,現陜西某集團(D)又成為B的第一大股東,要理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必然增加銀行的“鞋底成本”及時間成本,但若在沒有完全搞清楚它們之間關系的前提下對其授信,必然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授信失控。
4.授權授信的彈性不足。主要表現在:(1)授信額度大小與企業實際額度需求有差距。如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由于經營狀況較差、存貨、應收賬款較大,資金運營能力不強,企業往往“消受”不起銀行對其的授信額度。而對一些現金流量大、季節性強、但凈資產小的物流企業、外貿企業、商貿批發企業的授信額卻“不夠吃”。(2)授信期限設定與企業實際資金周轉不匹配。各商業銀行的授信期限一般為一年。若某企業生產周期超過1年,一年后就要重新核定授信額,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工作量和管理費用,而且處于不同生產階段的企業的各項經營指標及財務指標也不同,這將影響銀行對企業的授信額度的準確性。而若某企業資金使用效率較高,資金1年周轉可達2—3次,實際使用的資金額將遠遠超過授信額,致使銀行喪失可能爭取到的增量授信業務帶來的利潤。(3)實際授信形式單一與實際需求形式多樣化的矛盾。實際授信形式主要是貸款,而企業需求除了貸款外,還需要如開立信用證額度、貿易融資、票據承兌和貼現、透支、保理、擔保、貸款承諾等業務品種,這顯示商業銀行對現有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的使用效率不高,更談不上進一步的金融創新。(4)貸款審批權上收,基層行的貸款上報審批環節增多、路徑增長、相對延緩放貸速度。(5)授權授信制度的約束與激勵不對稱。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貸款責任剛性約束,過分追求貸款“零風險”和貸款“終身責任制”,必然造成信貸員“怕貸”的思想和行為。顯然,這種只有約束缺乏激勵的機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信貸風險(這種防范是被動和不進取的),但無疑不利于調動信貸人員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經濟發展。
5.造成局部信貸膨脹與局部信貸緊縮。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商品的“嫌貧愛富”天性,導致授信對象“趨同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授信地區“發達化”——經濟發達地區。全國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和統一的行業貸款指導意見,沒有充分考慮到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特點,致使授信在地區分布上表現為“東高西低”;在同一地區,更多地集中于某個城市或某些城市;在行業上,更多地集中于某個或某些行業。這種“局部的信用緊縮”和“局部的信用膨脹”必然不利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和中小企業,尤其會導致西部的縣域金融服務萎縮。
(四)國有商業銀行授權授信制度的完善對策
1,各國有商業銀行要積極與企業、當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進行溝通,演好“金融顧問”角色,協調好金融機構、政府、企業之間的關系,這有助于銀行開展授權授信業務及降低談判成本和摩擦費用。
2.適當增加基層行的授信額度和審批權限,尤其是流動資金貸款,使基層行掌握一定的信貸經營決策權(在當地經濟金融環境允許的前提下)。
3.建議建立有差別的信用評級體系,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因素。
4.增強授權授信的彈性,建立科學的調整機制。國有商業銀行的授權授信主要依據國家的貨幣政策、當地的經濟金融狀況、金融機構的行為管理能力與經營戰略,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國有商業銀行應及時做出調整。(1)根據效益好壞和風險大小,賦予縣(市)支行一定的流動資金貸款權;(2)對各地收回再貸的資金,可留在當地周轉使用;(3)適當下放中長期貸款權限;(4)適當增加授信形式??傊?,國有商業銀行應在“三性原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貸款權限,根據不同轄區經濟發展和客戶的不同情況,實行差別授權,對信貸資產質量高的分支行、地區和講信用的客戶,應擴大其貸款審批權和貸款額度。
5.建立授信激勵機制,完善授信責任制。國有商業銀行(1)要對信貸風險重新認識。眾所周知,有貸必有風險,風險度為零的貸款是不存在的,風險始終伴隨著貸款,只要放貸,就有收不回的可能。(2)應意識到,不同區域貸款風險不同,尤其是西部經濟基礎較薄弱,風險度較大。因此,科學認識信貸風險是制定授信責任制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風險的劃分標準以及完善責、權、利對等的約束激勵機制,改變現有商業銀行普遍實行的信貸責任“終生追究制”的做法,增加一些對信貸人員或客戶經理的激勵措施,如增加績效工資比例,也可考慮對于信貸人員或客戶經理完成銀行下達的收本收息額目標后,按收息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激勵。新的約束激勵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培養和穩定高素質、復合型的客戶經理隊伍,也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樹立新的信貸營銷形象。
6.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1)國有商業銀行應積極收集有關中小企業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各種信息,并建立中小企業的分類信息管理系統。國有商業銀行應改變“大企業風險小、小企業風險大”的傳統觀念,積極為中小企業辦理各種支付服務,了解企業支付、交易、信用等各方面的情況,并建立分類信息系統,儲存與共享這類信息,對申請貸款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銷路經濟效益、管理水平、發展潛力等情況進行實際調查分析,篩選出有市場、有效益、信譽好的中小企業作為客戶群;(2)根據中小企業以往的支付、交易和信用記錄,對信譽好的企業,國有商業銀行應該公開增加對其流動資金授信額,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形式;(3)在放棄所有制偏見的基礎上,國有商業銀行應以贏利為惟一標準和目標,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授信模型。
7.利用人行“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管理系統”完善授權授信制度。在實際調查中,各國有商業銀行強烈呼吁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制定適合各商業銀行信用評級的綜合體系,以結束各國有商業銀行各自為政,“占山為王”的條塊分割,互不通氣,變相搞重復建設(各自制定評級體系)的現象,在企業信息資源共享(除個別企業機密外),人行搭建信用評級平臺,四家商業銀行“唱戲”。筆者認為人行的“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管理系統”就可擔此重任。目前,該系統已經完成在全國330多個城市的建設工作,全國百分之八十多的貸款余額9萬多億的信貸數據已錄入,基本覆蓋了目前各金融機構有信貸業務關系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該系統是在實施貸款證制度電子化管理制度基礎上制定的。其主要內容包括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擔保、保函、授信等信息及企事業單位欠息、逃債、經濟糾紛、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國有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該管理系統,將人民銀行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管理系統”作為授信平臺,解決商業銀行之間以及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非對稱信息導致的授信市場的非效率性,降低國有商業銀行授信成本,建立新型的銀企關系,完善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提高其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