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學是教和學的結合體,“教”是為了以后“不教”,所以要想教好信息技術,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是很關鍵的一步。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自己的教學及學習,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第(2)和第(3)步要有效地進行整合。所講的內容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自己去完成。教師可以給予學案上的支持,遇到更難的知識點再統一進行講解,這樣的方法能使學生提高自學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之后的流程是不變的,但是學生是不同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改進和學習。這樣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進行輔助,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一、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對于學生接受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宰者,學生只負責記錄筆記,再進行操作。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了興趣,認為聽好課就行了,知識結構體系是學會了,但是學習的能力卻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基本沒有了。所以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必須要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觀能動性,開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簡單的教學,然后指導學生去自己動手操作完成一些任務,逐漸讓學生學會自己鍛煉能力,找到樂趣,慢慢地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從而培養興趣,激發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和學生協調配合,共同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直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沒有主動性,所以我們要轉變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信息技術的時候,可以叫一些學生講授其中的部分,從而發現不足。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講述知識,制作相應的課件,整理相應的教學資料,當一次“教師”,讓他們加深印象,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協調教師講課,從一般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轉變成“學生提問,教師回答”,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探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協調配合,一起動手,一起做相關的小項目,從而鍛煉動手能力,共同學習。
三、學以致用,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的時候,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交上作品之后,可以挑選一些好的作品,讓學生講述一下創作的靈感和步驟,給全班的同學講述一下創作過程,大家彼此交流,才能更好地提升知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在課堂內外要不斷地鍛煉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改進,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使自己不斷發展和強大。在動手操作能力的情況下,不斷地培養創新意識,不斷地開發新的產品,這樣才能保持不斷前進的腳步,不斷得到提升和鍛煉。
學生的信息技術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社會科技創造力的高低,所以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放在首位,知識的提高和能力的不斷完善,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未來社會需要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教師一定要將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教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學習好,掌握好能力,才能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劉元保單位:營口市鲅魚圈區紅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