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食品科學工程類專業課程設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實行的高校教育模式是通才型,比較注重通識知識的學習,然而,占通識課程學習比重較大的是政治理論課,缺乏涉及人文、藝術與社會內容的學習。可以適當的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學習人文、藝術與社會內容的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藝術感,也培養學生對社會、人文及自然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以后自身的發展。本文借鑒國內外高校成功的教學課程設置,重點探討了我國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內外對比;課程設置
引言
人們每天一日三餐,可以說食物在人們的生活無處不在。隨著國家倡導綠色生活,人們也越來越來重視食品的綠色健康。雖然說我國的食品產業近年來有所好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想起蘇丹紅染色劑、瘦肉精、地溝油、三鹿奶粉、皮鞋酸奶等等事件,人們仍心有余悸,故食品安全的警鐘要長鳴。由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出現一些食品安全問題,要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亟需培養有實力的食品專業人才。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專業人才的大熔爐。然而現如今,由于高校沒有依據學生的發展來設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相關課程,以至于畢業后與社會的需求不相匹配,沒有達到食品行業的要求,因此,食品行業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少。正因如此,我們要借鑒美國、德國與英國的成功設置課程的案例,尤其是相關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然后再對比我國高校的課程,借鑒他山之石,目的是為更好的發展我國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1國外的課程設置
1.1美國在美國,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人才實施的是通才型,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寬度。不僅如此,還設置多樣化的培養方案,根據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都有相對適合的培養方向性的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還開設了很多俱樂部和食品有關。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本科教育的內容主要分兩部分,前期著重學習通識與基礎課,后期著重學習專業課程[1]。該校實行學分制管理,總學分要達到180分方可畢業,占學分比例最大的是前期的通識與基礎的學習,學分達到了107~113之間。專業課程包含的模塊是專業必修課、任選方向性的培養。總之,各模塊的課程都滲透著專業知識的學習。
1.2德國德國高校可以分為兩類大學,一類為綜合性大學,另一類為應用科學大學。兩類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各有側重,培養的人才也各有千秋。綜合性大學開設的課程涉及多方面內容,而應用科學大學主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與為企業的需求相結合,培養一批實踐能力強的一流人才[2]。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德國一所有關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不錯的綜合性高校學府之一,該校在校學習的時間通常是3年,然后結合半年左右的實習。前兩學年多數時間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還涉及一些通識課程的學習,專業的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主要是在第3學年,第2學年也會有一部分學習時間涉及到。尤其值得借鑒的是德國在學習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知識時,涉及到一些管理、法律、經濟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法律與商業意識。
2國內外高校課程設置的對比
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課程的開設也日趨完善。但由于畢業后與社會的需求不相匹配,很大幅度上減少了人們對食品專業人才的認同。結合美國和德國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來看,在通識課程種類的設置上,我國高校和美國相接近;在專業課程上和德國的綜合性大學的課程開設相靠近。不同點在于課程結構不同,我國的通識課程比較注重政治理論課的培養,而美國涉及到語言、人文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感,也培養了學生對社會、人文及自然學習的興趣[3]。而且美國還設置多樣化的培養方案,根據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都有相對適合的培養方向性的課程。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我國開設正式學習專業課知識通常在第3年,與德國學生相比有些晚了,所以在培養學生有關專業興趣及自身發展方面有些薄弱。雖然我國也倡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現代化教育,但從我國整體高校來看,我國實行的高校教育模式是通才型,所有學生的培養目標一樣,相對而言仍缺少些靈活性教育,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方向有限,對不同學生的所需專業技能也有所欠缺[4]。
3結束語
我國實行的高校教育模式是通才型,比較注重通識知識的學習,然而,占通識課程學習比重較大的是政治理論課,缺乏涉及人文、藝術與社會內容的學習。可以適當的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學習人文、藝術與社會內容的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藝術感,也培養學生對社會、人文及自然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以后自身的發展。其次就是為了更加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設置更加自由的選修課程選擇,因為選修課種類很多,涉及的科目領域也很廣泛,很難短時間內掌握學習的內容。可以恰當的將選修課的學時加長,相應的增加該選課的學分。
參考文獻:
[1]屠康,馬龍.美國和德國食品科學與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13(3):49-52+65.
[2]穆渴心,高大新,李述剛.新工科視域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革舊出新[J].輕工科技,2018,34(1):170-172.
[3]劉曉.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類生息的基礎色[J].求學,2017(33):31.
[4]李保國,王欣,周化嵐.“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食品工業,2017,38(5):234-237.
作者:萬大千 單位:喀什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