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在地方病防治研究領域優勢明顯,尤其在醫學地質學及地方病發病機制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主要環境相關地方病一直處于持續控制甚至消除水平。但對于一些特殊地質環境地區,相關疾病仍有反復的可能,且非典型靶器官的損傷程度及干預措施急需深入研究。本文總結了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研究現狀及防控形勢,對下一階段重點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地方病;碘;氟;砷;地質醫學
由于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的影響,在某一地區的人群中發生,不需自外地輸入,并呈地方性流行特點的某種疾病即為地方病[1]。地方病的分類主要有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性寄生蟲病、與特定生產生活方式有關的地方病和原因未明性地方病。其中,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是由于地球的地質化學條件受自身演變影響存在局域性差異而造成人類和其他生物發生的特有疾病[1],包括碘相關性疾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地方病的預防控制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防控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成為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典范。但環境中元素的豐匱很難徹底改變,使得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具有自身的特點。除了特征性靶器官之外,還有非典型靶器官的損傷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1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的流行分布特征
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流行歷史,遠在兩千多年以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到了疾病與水土、氣候條件的關系。《山海經》(公元前七世紀)提出甲狀腺腫是水土病,晉代葛洪提出用海藻和昆布治療本病;晉代嵇康在《養生論》中有“齒居晉而黃”的記載,注意到氟斑牙發生的地理環境[2]。我國除了上海市之外,其他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流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病區范圍廣、受威脅人口多、病情重。全國曾有30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分布于9個省份的115個縣,高碘鄉人口約3100萬;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分布在28個省份和兵團的1115個縣6652個病區鄉75287個病區村,受威脅人口約7207萬;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于12個省份、171個縣的32076個病區村,受威脅人口約3336萬;飲水型砷中毒病區村分布在11個省份及兵團的64個縣147個鄉914個病區村,受威脅人口約56萬,同時14個省份有2102個高砷村,受威脅人口約115萬;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分布于2個省份的12個縣,受威脅人口約97萬。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的分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主要與化學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匱有關,同時也受到地質構造和水文條件的影響。碘缺乏地區嚴重程度分布總的規律是:山區重于丘陵、丘陵重于平原、平原重于沿海;內陸河的上游重于下游;農業地區重于牧區。在地形傾斜、洪水沖刷明顯、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碘缺乏程度大。除了碘缺乏地區之外,我國還存在大量的水源性高碘地區村屯,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南部和東部地區的沖積湖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當地深層地下水碘范圍及水碘濃度要高于淺層地下水,其地質成因主要與這些地區的黃河故道的沖湖積相沉積物多以及更新世時期曾發生的幾次海侵沉積了海相地層有關。淮河流域的高水碘特征則表現為淺層水碘范圍及水碘濃度要高于深層地下水,其地質成因主要與河湖相沉積、灰巖沉積物因特殊酸堿條件導致碘酸根(IO-3)潴留以及海侵有關[3]。我國的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分布也具有顯著的特點,主要分布在東北的松嫩平原、華北平原、河套地區,以及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以及新疆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其地質成因分為淺層潛水高氟區、深層高氟地下水地區、富氟鹽礦地區和地熱溫泉高氟水地區等。淋溶—蓄積作用形成的低洼地區含水層砷含量超標是地下水砷含量超標的最主要形成原因,此外,富砷礦對流經水的污染也是飲水砷暴露的主要成因之一。而水源的含水層為富砷的湖沼相地層水則是散在發生的飲水型砷中毒病區的成因。
2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的防治研究現狀
全國31個省份和兵團的2646個縣(市、區)達到碘缺乏病持續消除標準,達標率為942%;“十二五”期間,全國未發現地方性克汀病新發病例;在總體水平上,人群碘營養水平保持適宜狀態。全國70506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村已經完成改水,改水率為936%。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達到941%,受益人口6150萬。仍有4781個病區村需要進一步改水或鞏固提升工程質量。全國有54343個病區村兒童氟斑牙病情得到有效控制(8~12歲兒童氟斑牙患病率≤30%),占病區村總數的722%。全國有872個飲水型砷中毒病區村已經完成改水,改水率為954%。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936%,受益人口475萬。仍有48個病區村還需要進一步改水或鞏固提升改水工程質量。在已經查明的水源性高碘縣中,北京和內蒙古的6個縣已經完成改水,其余109個水源性高碘縣中,無碘鹽食用率在90%以上的縣有99個,占908%。在875個高水碘鄉中,已經改水的鄉有412個,占471%;改水后水碘合格(水碘中位數低于100μg/L)的鄉有88個,占214%。
3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的防治研究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防治思路一直是以防病改水或外源性補充為中心。其中,碘缺乏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普遍食用加碘食鹽;高碘性甲狀腺腫的防治主要以食用不加碘食鹽和改換水源為主;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主要以改換低氟低砷水源,或者以理化除氟(砷)的方式進行水質處理。總體上來看,上述防治措施都能夠發揮很好的效果,但在局部地區,還存在著影響病情防治成果的一些特殊問題。對于碘缺乏病,目前最受關注的問題就是普遍食鹽加碘的范圍和濃度,以及中國不同人群的尿碘濃度適宜范圍。隨著鹽業體制改革的推進,食鹽品種和食鹽市場的開放經營,合格碘鹽覆蓋率滑坡、人群碘營養水平下降甚至碘缺乏病卷土重來都存在發生的可能[4],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高碘性甲狀腺腫防治面臨的困難是高碘地區與低碘地區混雜,停供碘鹽的范圍難以界定,同時病區改水困難,缺乏合格水源,改水之后是否及時恢復碘鹽供應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部分病區改水率較低、正常運轉率較低和改水后的水質合格率低。而上述這些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在科學研究領域仍有以下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是缺乏適用的理化除氟、除砷、除碘技術用于難以找到適宜水源地區的改水;二是碘營養水平與甲狀腺疾病的關系還需盡快明確,尤其是與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的關系,以利于正確引導群眾合理食用碘鹽;三是氟中毒和砷中毒發病機制研究,尤其是對非特異性靶器官的損傷機制;四是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有效治療藥物篩選應用。
4我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的防治研究發展方向
目前,碘缺乏病、氟中毒和砷中毒等疾病在國外也有較大范圍的流行,但未見有大范圍的水源性高碘地區分布的報道。相關地方病在發達國家不是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所以沒有過多關于相關疾病地質變化規律和防治策略及措施的研究。而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優勢明顯,尤其在醫學地質學及地方病發病機制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環境相關地方病一直處于持續控制甚至消除水平。但對于一些特殊地質環境地區,相關疾病仍有反復的可能,且非典型靶器官的損傷程度及干預措施急需深入研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在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防治研究領域,需要重點查清環境碘、氟、砷等元素的地質變遷演化規律,描述環境相關地方病病區轉化特征;明確環境相關地方病發生的影響因素及發病機制,尋找有效干預靶點;制定環境相關地方病防治策略,并確定有效的干預措施。尤其在碘與健康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環境碘豐匱分布范圍及地質成因、人群碘營養適宜范圍、碘過量與甲狀腺疾病以及碘與甲狀腺癌關系等系列科學問題。要實現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精準防治,以村屯為單位實現疾病流行狀況及防控效果的動態更新[5],要及時完成以縣為單位的病區控制和消除的評價程序[6]。為了保證該領域的持續產出,需要啟動現有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病區地質現況調查工作,構建環境暴露因素變遷的演進模型,對我國環境相關地方病病區進行變遷范圍推演,繪制全國環境相關地方病病區范圍演進地圖;依托于現已建成的超大型人群隊列,建立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防治研究的綜合協作平臺,利用分子流行病學的方法,分析環境暴露因素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及可能的分子機制,深入分析發病機制并確定適宜干預靶點。
參考文獻
[1]孫殿軍.地方病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孫殿軍.地方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張二勇,張福存,錢永,等.中國典型地區高碘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啟示[J].中國地質.2010,37(3):797802.
[4]嚴俊,申紅梅,蘇曉輝.議在鹽業體制改革中確保持續消除碘缺乏病之要素[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7,36(1):6465.
[5]高彥輝.大力推進地方性氟中毒的精準防控工作[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7,36(2):8789.
[6]孫殿軍,高彥輝,劉輝,等.做好地方病消除工作,為我國實現全部脫貧目標助力[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7,36(3):157161
作者:高彥輝;孫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