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糧油加工雜志》2014年第九期
1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概況
為順應國際教育與科技的發展趨勢,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發展中的重點目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融入了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代表組成了教育部授權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2013年1月中國正式提交加入《華盛頓協議》申請,同年6月中國科協代表我國順利加入《華盛頓協議》,被接納為預備成員。該協議承認簽約國所認證的工程專業(主要針對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方案具有實質等效性,認為經任何成員國認證的專業的畢業生均達到了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學術要求和基本質量標準。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旨在構建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構建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教育部自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以來,專業認證工作的認同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歡迎,促進了被認證專業的建設與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高等學校制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實訓平臺以及實踐教學沒有落到實處等。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為導向,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引領,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梳理了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建立符合認證標準的課程體系;通過持續改進的途徑保障教學質量。
2.1核心課程體系優化思路圍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依據食品科學與工程涉及的主干學科及其發展趨勢,結合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按照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堅持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與前瞻性相結合原則,整合或重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和核心專業課程,形成內容先進、觀點新穎和結構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并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課程。
2.2整合與優化教學內容,理順課程之間的銜接,構建課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術人員所應接受的全面素質教育,包括道德養成、能力訓練、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水平提高。現代工程教育觀認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會的教育內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組成部分,作為課程體系,應完整、有機地把這些學科的知識和內容融成一體,形成一個科學的課程系統。因此,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首先要確立整體工程觀的指導思想,確立整體的課程目標包括畢業生所能達到的知識、能力和素質3個方面。圍繞確立的課程目標,在強基礎,突出特色;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貫通;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強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的原則下,整體設計專業教育培養方案,搭建多層次多模塊的課程體系框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主要是構建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核心課程平臺,其中化學類、生物類和機械類課程是貫穿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核心課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課程,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奠定寬厚的基礎。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優化后應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工程制圖基礎、化工制圖、機械設計基礎、化工原理、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化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課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專業課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礎課程基礎之上的、培養本專業學生具備適應未來工作環境所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專業課程優化后應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食品機械與設備、果蔬加工工藝學、糧油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工藝學、發酵工藝學、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和食品安全與質量等課程;同時根據自身長期人才培養中的積淀和本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將功能性食品、食品分離工程、食品生物技術、食品添加劑和食品資源與環境學等設為核心專業課程,形成專業特色核心專業課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塑特色、求創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為導向,結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專業目錄和學校的辦學特點,對學科類課程進行了認真分析與梳理,將相應專業培養方案中的知識、方法和問題等方面具有邏輯聯系的若干課程重新規劃、整合構建形成課程群,以理順課程的銜接,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率與水平。學科類課程核心課程群建設見表1。以食品化學課程群為例,對于水、蛋白質、糖類、維生素與礦物質等食品中的常量與微量成分,在無機、有機化學中已初步認識其結構與性質,在此基礎上,生物化學側重于各類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質及代謝與合成過程,食品化學側重于各類成分在食品加工與貯藏過程中的變化、功能性質及在食品加工與貯藏中的應用,而食品分析則從常規手段及儀器分析、感官評定的角度介紹各類成分的分析與檢測,重要的內容則在食品化學與分析試驗中通過驗證性、綜合性及設計性試驗加以實踐。通過將課程依照“課程群”的布局進行重新規劃,由追求單門課程內容的嚴密完整轉變為追求課程群體系的完善,使群內課程之間“由原來的相互隔離轉變為相互貫通,由原來的相互重疊轉變為相互補充,由原來的相互矛盾轉變為相輔相成”,從而達到課時削減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四級實踐教學層次,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教學是大學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在實踐教學的內容組建上,以“知識-能力-素質”為主線,按照能力培養要求建立“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培養、專業試驗技能訓練、工程應用與綜合能力培養、研發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四級實踐教學層次。四級實踐教學層次間相互聯系,各有側重,有機結合,既突出了專業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論到應用、由單項技能到綜合能力、由一般應用到科學技術創新逐級提高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一層次: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培養層次。作為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層次,主要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試驗、有機化學試驗、物理試驗、物理化學試驗和化工原理試驗等基礎課程試驗。在試驗內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驗證性試驗,還有一定量的綜合性和設計性試驗,在保證基本試驗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層次:專業試驗技能訓練層次。該層次主要由專業基礎類實踐課程組成,包括生物化學試驗、微生物學試驗、食品化學與分析試驗、農產品工藝試驗、畜產品工藝試驗和發酵工藝試驗等。在試驗內容的設計上,既考慮試驗的基礎性,注重試驗技能與方法的培養,又注意將試驗與甘肅特色資源的利用開發緊密聯系。通過實踐與理論的互補教學、滲透教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層次:工程應用與綜合能力培養層次。通過金工實習、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認識實習和食品工廠設計課程設計等實踐課程對強化學生工科背景、培養工程應用能力、體現學校培養特色起到重要作用。畢業設計(論文)是將大學四年學習知識進行總結和升華的階段,通過該階段培養,學生將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并加以運用,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層次:研發與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層次。產品設計系該層次的亮點,在第七學期利用三周時間,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設計、開發產品,通過該環節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工程的本質就是創造,因此,必須對工科學生加強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除了鼓勵學生參與省級試驗示范教學中心開放試驗、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挑戰杯等其他各類創新項目,培養創新能力外,還開設創新課程,包括研究型教學課程與創新案例解析,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傳授創新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有裨益。綜上,通過層次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點面結合、全面開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架構,使學生獲得實踐能力、工程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效果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學生就業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特別是在就業質量方面,培養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2012年,教研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三等獎;2013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被遴選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培育學科計劃;2014年“地方高校生物工程及相關專業創新型本科生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在學生科技創新方面,先后有40余名本科生獲得國家級科技競賽獎勵,60余名本科生獲得校級和省級競賽獎勵。總之,蘭州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合理設置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培養本科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以基礎操作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更好地培養“重基礎、寬口徑、強實踐、擅應用”、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創新型高級專業人才。
作者:任海偉陳曉前張軼劉曉風張丙云張百剛趙萍單位: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