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農業科技傳播情況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影響吉林省農業科技傳播的要素分析
1.1現有傳播方式對非物化類無形農業科技傳播作用式微農業科研成果分為物化類有形成果和非物化類無形成果。物化類有形的科研成果包括農業動植物新品種、新疫苗、新材料、新型肥料、新型農藥、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新型農業器械和新型設備等;非物化類無形科研成果一般泛指人們認識與改造自然、協調生物與自然關系的途徑、方法與技巧,通常以音像、配方、技術操作規程或工藝流程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物化類成果和非物化類成果只有被農戶完全投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目前農民科技培訓側重在物化類的科研成果,非物化類成果的傳播效果亟待提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在“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項目”研究中,用大量的數據證明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栽培技術等農業技術推廣問題是影響玉米產量的主要問題。本課題組對該問題的調查結果與專家一致,農民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同樣認為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培訓需求很大(表1)。
現有的最普遍的農業科技傳播方式是培訓班、示范展示田和現場會,它們在推廣“優良品種”等物化類成果方面的優勢自不待言,但非物化的農業科技成果由于其傳播過程要求傳播者與被傳播者參與,它需要具有相關專業技能的專業人士對被傳播者進行面對面的具體指導,傳播者和被傳播者只有在人際傳播過程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現有的缺少互動的灌輸式的以數量規模為考量(動輒培訓幾百萬農民)的傳播方式很難完成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轉化,這也是目前吉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正因為如此,才導致調查數據中農民認為培訓非常有用的占32%,認為一部分有用的占48%,而有20%的農民認為科技培訓“根本沒用”(表1)。
1.2基層農業科技傳播能力薄弱長期以來,吉林省縣級以上(含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系統設置完整,傳播能力較強,但縣級以下的農業技術系統則相對薄弱,這即是農業科技成果傳播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鶎愚r業技術隊伍專業素質較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吉林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學歷偏低、知識結構單一(表2),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現有專業水平與我國正在進行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較深的矛盾,農業科技人員專業結構未能時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目前,種植業、林業、養殖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種植業中經濟特產作物的比例大幅增加,養殖業中的名特優養殖的比例也在增加。從吉林省新農村熱線12316的農戶來電咨詢比例中可以發現,農民在這些領域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而農業技術人員中擁有園藝特產專業知識的人員占比為4%~5%,農畜加工和果蔬加工專業只有0.5%的專業人員,遠遠滿足不了農戶需求。從理論上說,鄉鎮農業推廣機構是以農業技術傳播為主要職能的專業技術機構,其人員是專業技術人員。按照美國學者利伯曼關于專業人士內涵的界定,專業人士的基本條件有八條,其中包括壟斷地從事于社會不可缺少的工作,需要長期的專業教育。而吉林省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缺乏教育提高機會和獲取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渠道(表3),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科技培訓嚴重不足,農業科技傳播能力亟待提高。
1.3農民對科技致富認同度較低“科技使農民致富增收”幾乎成為一種共識,但從吉林省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種植特點看,農業科技的重要性在于一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國家競爭力,而不在于農民的增收。農民接受現代科技成果的動力不足,特別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大量留守的老齡、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淡薄,農民接受新技術能力較差,這也是造成目前吉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重要因素。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對“農業科技可以致富奔小康”的態度呈現地域特點。對該問題的回答與鄉村外出打工人數有一定的關聯,而鄉村打工人數又與耕地占有量及周邊的經濟狀況、地理位置有關,占有耕地多則外出打工人員少,對科技致富的認同率高(表4,長白地區耕地少但山區資源豐富,和其他地區不同,另論)。以往在研究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時,多從教育供體找原因,諸如師資問題、教材問題、技術更新問題等,實際上教育對象的需求分散性是影響農民科技培訓的重要原因,現有的培訓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給吉林省農業科技傳播增加了難度。
2提高吉林省農業科技傳播效果的思路
提高吉林省農業科技傳播效果的困難之一是傳播對象分散化和與之相對應的傳播方式的簡約化、傳播內容的大眾化;困難之二是傳播主體長期被邊緣化。這種邊緣化不僅體現在農民方面,也體現在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方面?;鶎愚r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鄉級)作為向農戶傳播農業科技的傳播者,同時又是農業科技新成果的被傳播者,他們對現代農業科學素養的不足增加了傳播的難度。
2.1發揮政府職能優勢,以組織傳播為主渠道,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元化傳播農業科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是特殊的公共產品,該產品具有雙重屬性:農民可以接受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提供的服務,農產品消費者以間接形式通過消費農產品接受農業技術推廣系統提供的服務。由于農業具有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資源與生態環境四大功能,國家與社會自然就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重要受益者,因此應把農業科技傳播工作和項目建設(如新農村建設、高產創建、增產千億斤糧食工程等)結合起來,在經費投入機制上,以政府投入為主,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政府、社會多元投入機制。政府可以從近期和遠期分步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短時期之內,可以考慮讓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中,把對農民的科技服務與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這樣既解決了政府的投入不足,又使他們在鄉村人際傳播方面發揮特有的優勢,把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有機結合起來。從遠期來看,要擴大鄉村社會系統內部傳者和系統外部傳者的范圍。鄉村社會內部傳者的主體是農民群體,鄉村社會外部傳者的主體是由鄉村社會傳播系統中的鄉村精英、走出鄉村社會的外來者組成的群體。政府可以通過扶植培養新型農民科技帶頭人,帶動鄉村科技傳播事業。培育途徑可以在傳統農民轉型培訓過程中開發、培育一批,在社會人才資源中導入、培育一批,在涉農院校學生中培育、儲備一批。
2.2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于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和對農民的培訓教育之中當前應該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進行農業基本技能的考核測試,對其知識結構、基本技能分層分類,制定人員培訓計劃,同時通過相應的評價激勵機制的制定,調動基層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積極性,促使農業科技傳播人員加強學習,提高能力。提高農民素質的問題在短期內是難以實現的,但目前在農村有一些種田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一些外出打工者對農民生活的影響、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對現代科技的傳播,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是處在提升的狀態。多數農民需要有效地引導,使他們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切入點,這個目標或切入點應該是與農民增收緊密相連的,應在此基礎上進行由淺入深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轉換。
2.3多部門科技傳播系統形成合力我國農業推廣組織和其他農業科技傳播系統中的組織與結構間存在許多連接點,這些連接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內不同層次之間的連接,推廣部門與商業經營、農業科技、各類教育機構、金融信貸等部門的連接,推廣組織與農戶的連接等等。只有這些連接點保持通暢,農業科技傳播才會發揮其效力。總之,結合吉林省現實省情,未來幾十年的農業科技傳播依然會是政府主導的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化主體參與進來,但是政府主導的組織傳播依然會是主渠道。
作者:王凱鋒呂躍星單位:吉林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