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麥條銹病發生特征及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四川農業科技雜志》2014年第九期
1.冬春氣候條件適宜病害發生流行小麥條銹菌發病最適氣溫在9~16℃,在春季氣溫波動大,雨日和霧露天氣多的氣候條件下,最有利于病害發生。由于近幾年入春早,后冬氣溫偏高、降雨偏少的氣候影響,小麥生長發育過快,麥苗素質差,加之后期氣溫偏低,遭受了強寒潮天氣的侵襲,不僅大大降低了小麥的抗逆抗銹能力,而且春季多變的氣候又為病菌的傳入、侵染危害創造了適宜的條件,從而促進了條銹病的大面積流行。
2.防控措施落實較差,導致病害危害加重盡管小麥條銹病是我縣的常見病害,但農民認識不足,防控措施不到位,導致嚴重減產。近幾年來,小麥條銹病的統防工作雖然引起了黨政領導、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高度重視,但由于統防統治落實難度大,基層農藥市場存在混亂現象,分散防治效果差,加之糧價低,農民不愿意增加更多投入,用藥不及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條銹病菌重復侵染,加重了危害。
二、防控對策
總結、研究、推廣經濟有效的全程綜合防治措施,對于控制條銹病的發生和流行、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生產實踐表明,只要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步步落實,環環緊扣,在小麥從種到收的全過程中實施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完全可以控制條銹病流行成災。
1.嚴格把好“種”字關(1)加大品種更換力度逐步淘汰川麥32、綿麥31、西科麥2等生產上高感條銹的品種,因地制宜推廣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優良品種,實行以抗源多樣化為基礎的品種多樣化,避免品種單一種植。同時建立好良種繁育田,做好提純復壯工作,使其保持原有的抗銹性及其它優良農藝性狀,不致發生種性退化。在同一區域內,要做好不同抗源品種、不同抗性機制品種的合理布局,增強小麥品種的生物多樣性,減輕條銹病病菌生理小種的定向選擇壓力,延緩小麥品種抗性的衰退。(2)推廣化學藥劑拌種大量實踐證明,大力推廣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技術,提高藥劑拌種的組織化和規范化程度,對推遲條銹病發病始期,壓低菌源量,減輕秋苗發病,提高總體防效,控制小麥條銹病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拌種試驗結果表明:10%三唑酮懸浮(濃縮)種衣劑與種子比按1:40、1:50、1:60拌種,分別推遲銹病發病期82天、68天、64天。(3)推行健身栽培,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推廣小窩疏株密植,重底肥、早追肥,大力推廣優化配方施肥,后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噴施寶、硫酸鋅、沼氣液等作為根外追肥,能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其抗病能力。要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造成小麥貪青晚熟,從而加重條銹病危害。(4)搞好作物間作套種。利用生物多樣性原理,搞好小麥與大麥、豌豆、蠶豆、蔬菜、油菜等間作套種,可控制小麥條銹病危害流行。
2.嚴格把好“管”字關(1)適期播種適期早播,有利小麥生長發育及提早成熟、減輕危害;避免播種太遲,延遲小麥成熟,導致春季再侵染次數增加,加重危害。(2)合理排灌田間濕度大的麥田,要加強開溝排水,降低濕度,減輕為害;旱地小麥,適當增加灌溉水,加強保墑,可減輕損失。(3)合理施肥在中等肥力或瘠薄地塊,適當增施氮肥;施氮過多的田塊,要增施磷鉀肥,創造有利小麥生長、增強植株抗病力的條件,做到有病也能保豐收。3.嚴格把好“保”字關(1)加強測報及早準確的預報、及時科學的施藥防治、選用優質高效的專用藥劑是搞好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的關鍵。植保部門在定時搞好條銹病系統監測的同時,及時組織各鄉(鎮)測報技術人員深入田間開展大面積普查,掌握其發生特點,及時小麥條銹病發生信息和防治技術,指導農民抓住關鍵時期進行科學防治。(2)適期防治重點要抓好秋苗局部控制和春后適期噴藥這兩個環節。抓好始見病期、拔節期和孕穗抽穗期這3個關鍵時期的藥劑防治,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冬季要對條銹病常發區、易發區、重發區加強田間檢查,初見中心病株(團)的區域,應及時局部噴施25%科惠(丙環唑)乳油進行挑治;開春后,要對常年條銹病的早發區域、重發區域進行普查,并要采取“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策略,力求壓低菌源,減緩流行速度,防止擴散蔓延;重發區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孕穗末抽穗初期還要全田普防1次,以充分保證防治效果,有力控制條銹病的發展蔓延。(3)統防統治為了有效解決分散防治效果差的問題,應大力推行依靠專業化隊伍搞好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在小麥條銹病發生期,可采取多種方式組織統一防治:一是由植保部門牽頭,利用上級項目資金和政府安排的防治資金,統一組織防治;二是由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實行承包,農戶籌資進行有償統防統治。
作者:梁才單位:四川省射洪縣太乙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