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中藥材發展前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四川農業科技雜志》2014年第九期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是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出路
就木里縣的自然氣候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及土地條件來看,糧食生產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干果核桃和中藥材的規模可以做大做強。在林下藥材上下功夫,在較短的時間內增加農民收入被多數人所看好。所以按緯度、海拔劃分氣候帶,將各個氣候帶適種的中藥材品種進行合理布局就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我縣地理氣候環境獨特,海拔在1500~3000m的耕種地區,氣候差異性大,干濕季節分明,山地多平地少、土壤質地多樣的自然環境條件,在發展中藥材生產上有他的優勢。其優勢在于高中低檔的中藥材都有發展的空間,而且無污染、品質上成是效益提升的保證。但缺點也十分明顯,同一氣候帶上規范化種植難度較大,生產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受環境制約因素多。所以,利用資源優勢,找準發展方向,科學規劃布局,強化技術培訓,打通營銷渠道,積極引導發展。就能逐步擴大規模形成產業。
二、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渭源縣中藥材生產技術規范、農民積極性高、種植技術嫻熟、土壤深厚保墑能力強、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平展連片、信息暢通、交通發達是他發展的優勢。晝夜溫差較大、沙塵暴頻繁,降水量極少(年降水量30~300mm)嚴重缺水,是他的劣勢。所以在生產當中他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是增大育苗量。②增大種植量。③集中時間精細管理。據考察的經驗看,我縣中藥材適種面積大、適應種植的品種多、農民積極性高,如果能有效克服氣候干濕分明、雨季集中,信息閉塞、交通不暢、坡地多土層厚薄不均等環境制約因素,木里縣中藥材發展前景會更好。在中藥材示范基地上應做到:①選好種好育苗地。育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示范地建設的成敗。育好種苗成功一半,種好管好示范成功。②選好移栽地塊。選擇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排灌方便肥力較好的梯地、臺地進行精細整地、規范開廂種植,再適當增大種苗量(有效種植面積為450~500苗每平方米。畝基本苗4~5萬株)可保產量。③標準種植、科學管理。中藥材種植管理要按無公害農產品種植的國家標準既“GAP種植標準”進行。(土壤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用水要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GAP)才能實現產量和產值的提升。所以木里縣中藥材發展不能過快,不能求全,只能走好以下幾步:
1.育苗地建設是示范地建設成功的第一步氣候特點決定了我縣3~8月晝夜溫差大,正午高溫持續時間長,干季雨季分明,雨季集中,育苗處于高溫干燥時節,育苗技術技能難以科學運用與掌握致使農民自育苗參差不齊、困難較大。因此,采取統一育苗,分鄉移栽,科學種植、規范管理就能確保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具體做法是:有針對性地選取交通方便、土地平整、土質砂壤、土層深厚的、易排易灌的土地做育苗地進行規范性育苗———種子統一泡種、消毒、摧芽;肥料科學配制處理;土地集中成片精細整地,播種規范均勻,覆蓋厚薄一致,澆水見干見濕,追肥適時適量,揭蓋時間把握得當,除草及時不誤藥苗,“人”架通風又透光,治病除草要及時規范。建議由中藥材產業協會代表國家尋找達標育苗地,采取承租農民土地進行統一育苗或與農戶簽訂合同合作育苗。
2.技術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是示范地建設成功的第二步通過對“藥鄉”的考察,結合本地地理氣候特點,吸取先進地區可行性經驗編制“黨參育苗技術”、黨參種植管理技術“分鄉開展適用技術培訓,每鄉按發展面積10:1選取文化青年作中藥材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培訓,組成技術服務組實地指導農戶,讓藥農學習并掌握根莖類中藥材的育苗、種植和田間管理方法,提高藥農種植管理技術技能才能種好中藥材。
3.開辟營銷渠道解決后顧之憂是示范地建設成功的第三步“銷路決定出路”木里中藥材產業建設要依托于市場,沒有市場產品就沒有銷路,沒有銷路,藥農就看不到收入,產業就不能發展。所以,我們決定發展這個產業,我們就要先扶持創辦本地中藥材加工企業為農民打開銷路。創辦思路是:先由木里縣中藥材產業協會與中藏醫院、藏醫研究所合作籌辦“木里縣中藥材飲片加工廠”用以打通中藥材營銷渠道。同時,多方聯系尋找本省有資質的中藥材公司進入打通外銷渠道。
4.明確建設的主體責任是示范地建設成功的關鍵鄉鎮及藥農是建設主體。主體要落實責任。鄉鎮中藥材領導小組、技術指導組要積極服務于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工作要進行考核,藥農要按國家規劃和技術規范進行建設。“鄉鎮領導小組”在基地建設的關鍵環節(技術培訓、基地工程建設、物資調運發放等)進行督導。“鄉鎮技術指導組”要在生產的關鍵環節(育苗、移栽、灌水、除草、防病、采收、加工、儲藏等)進行實地指導、培訓、督導。同時各鄉鎮要確定專人做好建檔上報工作。
5.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提高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我縣29個鄉鎮中大部分鄉鎮農技員是非專業學校畢業的,更不是中藥材種植專家,專業文化素質低。因此需從大專院校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我縣的農技推廣隊伍中,并對現有及時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采取考察學習的方法,拉出去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從而達到能科學合理的應用一些新技術促進當地中藥材生產的發展。
6.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中藥材生長的土地條件由于我縣特殊的地理環境,80%以上的耕地均為坡耕地,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中藥材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地環境是促進我縣中藥材生產的重要途徑和首要條件。我縣自20世紀90年代的“以糧代賑”“以工代賑”以及近幾年的“工程改造土”等依托國家項目的中低產田造工作,將“三跑”地改造為“三保”地(保土、保水、白肥)并采取“山、水、田、林、路”綜合配套,使我縣大部分土地得到改造,為中藥材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7.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品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經營機制。把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轉變種植觀念,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使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可使土地利用率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過多次學習考察,讓我們增添了信心,理清了思路,找到了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的突破口。理解了一個成功的“產業”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艱辛和努力,同時還要得到地方政府和政策持續不斷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各級干部思想認識到位,工作配合一致,干群齊心協力才能做出成效。
經過多年努力,木里縣組織中藥材考察組前赴甘肅省謂源縣及省農科院等地學習考察,使木里縣中藥材發展成效顯著。利用當地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組織中藥材種植戶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種植,形成了“基地+農戶+協會”的中藥材產業模式。把國家政策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強化技術培訓,客服不利因素,抓住發展機遇,堅持走科學化生產,規范化種植,精細化管理,市場化經營的道路。把木里中藥材按GAP種植標準進行種植。使廣大群眾真正受益。
作者:楊月芬單位:四川省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