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毛蟲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發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部林業科學雜志》2015年第一期
1分析計算方法
1.1發育歷期平均數D用下列公式得出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歷期平均數D[2]。D=(g1d1+g2d2+……+gidi)/(g1+g2+……+gi)。式中,gi為第i次的蟲個數;di為對應的發育歷期。
1.2發育起點溫度C和有效積溫常數K通過不同實驗溫度下觀測出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歷期T和計算出的發育速率V(V=1/D),代入以下公式。
2結果與分析
2.1明紋柏松毛蟲的發育歷期和發育速率通過空白對照記錄,得出室內自然變溫條件下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歷期(表1)。通過室內實驗觀察記錄,得出不同溫度條件下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歷期。根據表2數據可以計算出不同溫度下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速率。由表2~3可知,在17~33℃范圍內,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均能完成生長發育;溫度對明紋柏松毛蟲的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即明紋柏松毛蟲在不同溫度下的發育歷期為17℃>21℃>25℃>29℃>33℃,發育速率為:33℃>29℃>25℃>21℃>17℃,即溫度越高,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發育歷期越短,發育速率越快;明紋柏松毛蟲在17℃下完成整個世代需要297.8日,33℃下減少到122.3日;在相同溫度下各蟲態的發育歷期有顯著差異,幼蟲的發育歷期最長,占全世育歷期的74%左右,最短的是成蟲期,占世育歷期的4%左右。同時,實驗得知37℃時,明紋柏松毛蟲卵發生滯育,再取20頭2代幼蟲置于37℃條件下進行觀察后發現,幼蟲生理過程加快,生態活性降低,成蟲壽命變短,雌成蟲產下的卵為死卵,不發育。
2.2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規律根據公式①和②計算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的發育起點溫度C和有效積溫常數K,得出發育速率與溫度的回歸方程,根據公式③和④計算回歸標準誤差。由表4可知,所得模型在17~33℃的范圍內,相關系數顯著(p<0.05),回歸方程成立,能夠很好地模擬明紋柏松毛蟲各蟲態發育歷期、發育速率和溫度之間的關系。卵期、幼蟲期、預蛹期、蛹期、成蟲期的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7.72℃、9.11℃、9.79℃、8.63℃、8.84℃,卵期、幼蟲期、預蛹期、蛹期、成蟲期的有效積溫分別為310.85日度、2145.36日度、28.89日度、309.43日度、138.4日度,全世代的發育起點溫度為8.62℃,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積溫為2987.18日度。
3討論
作者2005年對明紋柏松毛蟲作了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的研究,但當時是在連續光照和連續黑暗的極端條件下,且僅對明紋柏松毛蟲的卵和成蟲作了研究,沒有對實驗結果進行深入探討和挖掘,數據完整性和實用性比較差。本次實驗在2005年的實驗基礎上,選取昆蟲適宜發育溫區范圍,測定了6個恒溫條件下的發育歷期,此等條件下獲得的有效積溫數值更加貼近自然變溫條件的有效積溫,實際指導作用更加明顯。比較兩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明紋柏松毛蟲在極端條件下的發育起點溫度高于本次實驗的發育起點溫度,其中連續黑暗條件下發育起點溫度高出8℃之多,連續光照條件下發育起點溫度也高出2℃左右。排除實驗誤差等因素,通過這兩次研究,可以初步認為明紋柏松毛蟲在極端條件下不適宜生長發育,特別是連續黑暗會嚴重影響明紋柏松毛蟲的發育速率。經實驗測定,明紋柏松毛蟲在自然條件下的空白對照組發育歷期全世代為179.1日,接近于室內25℃恒溫條件下的發育歷期。據此可推測,25℃或為明紋柏松毛蟲的最佳模擬觀測溫度。
通過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方程,可以推算出理論發生代數,還可以在氣候條件的基礎上預測害蟲下一發育期的出現,計算出害蟲的發生期和釋放天敵的合適時間。查詢太原市東山林場地區2003~2013年10年來平均氣溫的氣象資料,溫度超過8.5℃從4月上旬開始,到10月下旬結束,年有效積溫為3943日度,得出明紋柏松毛蟲在太原市東山林場地區的理論代數為3943/2987.18≈1.3代,與實際發生代數基本一致。通過實驗可以看出明紋柏松毛蟲的幼蟲期很長,這時候對林木危害最大,特別是越冬前的幼蟲期是防治的重點。實際操作中,可利用噴灑蟲藥、人工捕殺幼蟲等方式進行防治。通過采取有效防治方法,山西近年來的明紋柏松毛蟲害與以往相比已大大減少。
本實驗得出的所有結論是在室內恒溫條件下獲得的,與自然實際情況相比,不確定因素如濕度、氣候變化、天敵、風速、光照等更多,這些都會影響明紋柏松毛蟲的正常生長發育。通過計算推導出的發育起點溫度、害蟲發生期與實際情況有一定誤差,因此仍需要組建自然種群生命表,才能更好地掌握明紋柏松毛蟲的發生及危害規律。
作者:廉梅霞單位: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