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部林業科學雜志》2015年第一期
1研究與分析方法
1.1實地調查與資料收集對貴州省核實的分布于60余縣、市的120處已建保護區進行實地調查,確認保護區主管部門,要求管理人員填寫數據調查表并提供保護區管理相關資料復件,收集的資料包括保護區批建文件、范圍及功能區劃調整批文、管理機構與人員編制批文、涉區建設項目環評批文、科考報告、總體規劃、各類宣傳資料、圖件、圖片等。
1.2管理基礎現狀評價模型與分析為方便與其他省區進行比較,本項目采用夏欣等[13]構建的全國自然保護區基礎定量評價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基于權重加權法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按不同指標所占權重進行加權,最后得出評判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現狀的綜合指數。指標體系分為客觀條件、人員機構和經費設施3大類,下設S1范圍與功能區劃、S2區內人口數、S3保護區擁有土地使用權屬證面積、S4管理機構類型、S5管理機構級別、S6人員編制、S7事業經費、S8生態保護投入資金、S9基礎設施共9個指標,各指標解釋權重分配及賦值規則詳見參考文獻[13]。根據該體系,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指數(NRI)是9個評價指標的加權求和。依此評價模型對單個自然保護區管理主體進行評價,分級參考標準見表1。最后,對于全省的總體評價,則是基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擁有的較高重要性,將國家級與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按相同比重進行NRI總和計算。3貴州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的歷史趨勢特征從保護區建立的數量發展(表2)來看,貴州自然保護區發展與全國的趨勢高度同步。根據歷史發展趨勢(圖1),從數量上看,貴州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可分為4個明顯階段,分別為起步階段(1978~1985年),年均建立1.14處,屬于緩慢起步階段;穩步增長階段(1986~1995年),年均建立2.7處,屬于穩步增長階段;快速增長階段(1996~2005年),年均建立8.1處,所建保護區占到當前總數的3/4(67.5%);潮退階段(2006年至今),年均建立0.5處。數量增長與貴州省經濟增長趨勢基本一致,反映出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得益于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而貴州與全國保護區數量發展的歷史趨勢更是極其相似(表2),均在1996~2005年間呈現出暴發式增長高潮,說明貴州保護區建設事業完全趨從于全國的大趨勢,在量的發展上并沒有落后。
2結果與分析
2.1評價指標得分根據評價指標賦值標準,各指標分值依最差至最好情況取值域為0~3分。貴州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評價模型指標平均分值統計結果見表3。表3結果表明,貴州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整體均較差。在大類指標類別平均分中,均未超過1.0,與浙江等[13]發達省份差距十分顯著。貴州與浙江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評價指標得分比較見圖2。指標第一類型為保護區建立的基礎指標,所含3個指標中關于土地權屬的得分最低,表明保護區自有權屬比例少、土地權屬糾紛等問題較突出;第二類型為管理軟件指標,所含3個指標分均低于1.0,表明貴州保護區在管理機構建立與人員配備方面管理較差,多數保護區處于無管理機構、無管理人員的真空狀態;第三類型為管理硬件指標,所含3個指標均低于0.5,最低為“生態保護投入資金”指標,表明大量保護區基本或極少有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缺乏。
2.2NRI指數得分由表4可知,全省120處保護區中,管理基礎等級達“優”者僅11處,占9.2%;達“中”者僅13處,占10.8%,其余80%的保護區均為“差”;而從分值看,國家級與省級保護區平均分值相近,但僅得到80分左右,表明為較低的“優”等水平。地市級與縣級保護區得分波動較大,但平均分值僅41.7和27.1,處于“差”等水平,與國家級及省級保護區相差極大。圖3顯示各級別保護區S1~S9指標得分分布,國家級保護區因其特殊性,歷來是建設重點,各指標得分均較高(3分),但在“S2區內人口數”及“S3保護區擁有土地使用權屬證面積”兩項指標上有低分出現。省級保護區在S1~S6指標上與國家級保護區得分相似,但在S7~S9三項屬于經費與設施類的指標上,則明顯遜于國家級保護區。地市級與縣級保護區僅在S1、S2、S3、S6和S9指標上略有得分,其他指標則多為“0”分。從第一類到第三類共9項指標上,各類保護區得分分布從相對均勻到明顯趨向于“0”和“3”值的兩端,表明在“客觀條件”管理基礎上相差不大,而在“經費與設施”管理基礎上則明顯地將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縣級保護區水平等次區分開來。
3結論與討論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綜合工程,其建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保護目標的實現與公眾對自然保護事業的認識和支持,因此保護區建設事業絕不僅是量的建設,更需要質的提升[7~8]。而長期“重數量、輕質量”的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已成為保護區事業發展的詬病之一。對現有管理基礎水平進行科學評價,有利于決策部門掌握當前牽制保護區事業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管理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雖然貴州省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趨勢基本與全國同步(圖1),但管理基礎水平低下和結構失衡的情況更為嚴重。全省NRI得分僅56.1,遠低于浙江等發達省份,而數量發展的主體主要是低級別(地市級與縣級)保護區,省級及國家級保護區則相對數量較少,由高級別到低級別的數量比例為1︰0.5︰2︰11.5,低級別保護區比重過大造成貴州保護區建設管理基礎水平整體較低。目前全國已開始由數量建設轉向質量建設,一些發達省份開始先行,而貴州在數量建設上雖能緊跟全國趨勢,但質量建設則任重而道遠。自然保護區在建立之時就需確定范圍及功能分區,同時保證減少核心區與緩沖區人為活動干擾,而若保護區管理部門擁有土地使用權則更容易確標立界實施管理。但實際上缺乏土地權屬或權屬不清等是大部分保護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原因也是極其多樣而復雜的。
而從S3的得分(圖3)看,貴州大部分保護區得分為0或1(得分0者為整體土地權屬小于10%或核心區小于20%;得分1者為10%~30%及20%~40%),且大多數國家級保護區也如此。同樣地,保護區內的原住民數量與核心區移民問題也是困擾保護區管理的一大難題,這一問題原因同樣是深層的,過多的原住民人口及核心區內的原住民問題為保護區開展保護管理與社區協同發展帶來一定難度,也使得大量的保育管理成本消耗在協調處理與原住民關系上。從S2的得分可看出,大多數貴州自然保護區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存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問題。指標S1的得分則表明,界線不清及缺乏功能分區的問題主要出現在部分地市級與縣級保護區,其主要原因是這些保護區在建立時沒有規范的繪圖與確標定界,或者在成立后范圍界線因其他用途變更而沒有嚴格進行繪圖標定導致的,還有一些則是當保護區與地方經濟開發發生沖突時,地方政府保護意識不足而隨意修改邊界,導致保護區邊界出現多個版本的情況。管理機構的設置與人員的配備是保護區管理的基礎,S4~S6指標表明國家級與省級保護區擁有獨立良好的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而地市級與縣級保護區大部分無管理機構或多處于代管狀態。這類保護區多數由縣市林業局林政資源科、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林場、林業站等部門代管,但由于保護區管理業務不清、責任不明、投入不力等原因,多數情況下,“代管”變成了“不管”。其實就實際需要而言,代管形式對于低級別保護區管理更為節省管理成本,應是較好的管理形式。自然保護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人的管理,然而如何真正發揮代管職能,切實做到代管也能管到位,仍然值得進一步思考。
資金投入一直是我國保護區建設管理的瓶頸問題。S7~S9項的得分可見,貴州國家級保護區與地方級保護區存在明顯兩極分布,而在地方級中,由于部分省級保護區得到省級財政支持,得分較地市級與縣級情況稍好。作為公益性事業,自然保護區的自給能力十分有限,而利用保護區獨有資源,開展與保護方向一致的生態旅游活動及相關服務,對公眾自然保護教育與保護區自養自給均有好處[9]。但貴州120處保護區僅有15處有較為系統的生態旅游開發活動,且一旦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獲得顯著性效益,則又會淪為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利益爭搶的目標。地方級保護區自給無路,政府財政投入缺乏,又沒有國外良好的社會捐贈習慣與環境,融資渠道十分單一,只能靠政府吃飯。近年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探索,使得自然保護區資金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距離實際需求,尤其是低級別保護區的建設管理資金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傊?,利用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評價指標模型分析結果表明,貴州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處于較低水平,低級別保護區多處于“三無”(無機構、無人員、無資金)狀態,省級及國家級保護區也存在較多問題,而低級別保護區龐大的數量占比,使貴州自然保護區未來的建設管理面臨巨大壓力,因此,未來貴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重點應放在低級別保護區上,加強低級別保護區資金投入、代管能力建設及基礎性的確標定界工作。
近年來,多省開始關注和評估本區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問題,但定量系統化的評價仍十分少見[27]。從本文結果來看,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評價指標模型采用層次分析法及專家打分法確定指標權重,指標涵蓋全面易行,能夠有效評價涉及管理基礎條件水平,有針對性地指出了貴州自然保護區管理基礎水平的不足,表明模型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和應用性。但由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地方級自然保護區本身在保護性重要程度、建設重視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的固有的差別,將所有不同級別保護區置于同一賦值標準下,也可能使結果出現偏頗或者可參考性下降,有關管理部門進行決策參考時也應充分注意這一問題。
作者:粟海軍張明明單位:貴州大學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