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麥生產存在問題與應對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種子科技雜志》2015年第四期
1.1領導重視為小麥豐收提供了組織保障南陽市委、市政府對小麥生產高度重視,切實把小麥生產放在重要位置。特別是2014年,小麥、玉米在拔節期、抽穗期都遭遇了63年一遇的大旱,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抗旱保糧作為一切工作的重心,給各縣下達了重災地區少減產,輕災地區不減產,無災地區多增產的目標任務,同時組織13個市級抗旱保豐收督導組和13個市級技術服務隊,分包13個縣、市、區,指導小麥抗旱工作。
1.2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隨著國家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和保護價收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實施,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生產投入和田間管理逐年加強。2014年以來,全市落實種糧直補、綜合補貼11.5億元,良種補貼2.2億元,農機購置補貼7000萬元,抗旱澆麥補貼、弱苗追肥補貼6700萬元。由于惠農政策落實到位,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小麥種植面積逐年穩中有增。
1.3技術支撐是小麥增產的關鍵南陽市小麥實現十一連增,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是持續增產的關鍵。第一,根據品種的特征特性每年由南陽市政府制定并下發小麥品種應用及生產布局指導意見,加快適合南陽市生態條件的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的應用。目前半冬性、弱春性品種種植比例已調整到48∶52,布局更加合理,良種覆蓋率100%,優質強筋小麥面積占到50%以上。第二,大力推廣“六統一”供種生產模式,做到統一品種、統一包衣、統一秸稈還田、統一機械耕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重點推廣成熟的涵蓋農技、土肥、植保、農機等集成新技術的綜合運用,為小麥增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1.4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做好技術指導南陽在全市開展了“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活動,全市組織了12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在抗旱及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深入村組農戶,對農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真正把小麥抗災防災、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送到農民手中。2014年全市累計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1000多場次,培訓農民172萬人次,印發各種農業技術資料5000余萬份,推廣配方施肥面積約60萬hm2,化學除草約49萬hm2,種子包衣、藥劑拌種、土壤處理等技術也得到普及推廣。
1.5開展高產創建,提供示范引領小麥高產示范方建設,是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的載體,在南陽市小麥生產中起到了典型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目前唐河、方城趙河鎮、新野施庵鎮、宛城漢冢鄉已成為4個國家級糧食高產創建試點縣鄉,在2014年遭受持續干旱的情況下,平均產量500kg/667m2以上。市政府組織開展了全市小麥高產示范方創建觀摩現場會,進行技術交流,充分肯定了高產創建取得的成效。
2南陽市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是旱澇保收田比重小。全市94.7萬hm2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46.4萬hm2、旱澇保收田33.2萬hm2,分別占耕地面積的47%和34%,仍有55.9萬hm2中低產田,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產量低而不穩。二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完善。渠系不配套,機井缺乏維護,利用率低。三是崗丘淺山區缺乏水利設施,風調雨順增產,一遇災害天氣就嚴重減產。
2.2種植小麥效益較低農業生產資料(農藥、化肥、農膜等)價格不斷上漲,盡管實行農資綜合直補,降低了農資價格上漲對農民的壓力,但種植小麥的比較效益仍然偏低。據在唐河縣5個鄉鎮、15個行政村對300個農戶的調查,小麥平均產量為396kg/667m2。每667m2產值760元,而各項投入成本相加是437元,加上補貼收入等,凈收益僅為423元。
2.3先進技術推廣困難南陽全市農村勞動力594萬人,但綜合素質較低,據統計,全市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占20.1%,初中占61.8%,高中以上僅占到14.2%,文盲半文盲占3.9%,普遍存在老、弱在種地,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的局面。由于種田者文化素質較低,導致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普及推廣,只種不管、天旱不澆、有病不防的望天收小農思想在某些地方仍普遍存在。
2.4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南陽市的小麥生產中,風調雨順的年份較少,小麥生育期間,常常遭受旱、澇、凍害、病蟲害、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再加上基礎設施不完善、思想不重視、良種良法不配套等,導致小麥生產中抗御較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
3南陽小麥應采取的對策
3.1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一是認真落實中央、省關于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加強對農資價格的管理,嚴格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地方財政每年要拿出糧食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小麥高產創建、農技推廣等工作。同時,要積極探索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投入激活民間資金,實現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的轉變,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社會力量、農民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機制。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抗災減災提供保障要抓好水利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南陽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7萬hm2以上。首先,實施大中型灌區翻新工程,利用鴨河、引丹、宋崗、虎山、趙灣等大中型灌區,完善配套末級渠系和節水灌溉設施建設,使其全部達到設計灌溉能力。其次,實施小型灌區群星工程,抓住國家增加水利投資的機遇,實施灌區續建配套工程,推廣節水旱作技術。第三,實施崗上旱作區水源開發工程,因地制宜建立小型水源工程。第四,實施沃土工程,綜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機械深耕等農機農藝措施,改良土質,提升地力,確保耕地可持續利用。
3.3推廣先進栽培技術,提高科學種植水平在小麥的栽培管理上,要注重以下幾項技術。第一,規范播種技術,選擇優良品種。注意整地質量,播期適時,播量適當。第二,注重科學施肥與節水增效技術。提倡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平衡施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減少環境污染;推廣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加快滴灌、覆膜等節水新技術運用。第三,運用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在搞好病蟲測報的基礎上,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要突出一個早字,抓住病害發生的關鍵時期,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減少對天敵、環境和小麥品質的影響,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四,運用氣象災害的預警預防技術。地方政府應建立起災害的預警預防機制,在災害發生前采取預警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3.4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完善社會化服務水平完善縣級,健全鄉、村級農技服務網絡,加大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多渠道農業科研投入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創新。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不斷增加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逐步提高小麥生產的科技含量。
3.5著重高產示范,帶動增產效應小麥高產示范方創建,是突出技術集成,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節本增效的有效技術措施。全市計劃在唐河、方城、社旗、鎮平、新野等糧食主產縣,按照“大集合、大集中、大開發”的原則,整合農綜開發、土地治理、標準良田建設、村村通工程等項目資金,每個縣集中打造0.2萬~0.3萬hm2的小麥高標準示范方,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具備現代農業基本特征,年糧食單產達到1000kg以上的高標準良田。通過高產示范創建,充分發揮技術、物資、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提高產量,從而引導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實現“學有典型,看有樣板”。
3.6提高規?;?、集約化經營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高產示范方、農綜開發區、土地整治項目區,加快土地流轉,鼓勵土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懂技術、善經營的主體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使這些區域成為小麥生產規?;?、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的先導區。同時,引導農業企業等社會主體把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資裝備、資金等生產要素導入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的步伐,促進南陽市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楊志輝單位:南陽市種子技術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