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環境建設工作重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我們不僅要加強環境保護,在城市環境建設中,更要考慮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減少污染,強調城市環境建設的人文關懷。
關鍵字:環境建設;城市;人文關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業勞動人口大量剩余并流向城市,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給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人類活動作用于環境,環境又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作用,彼此促進,相互制約。因此,我們不僅要加強環境保護,在城市環境建設中,更要考慮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減少污染,強調城市環境建設的人文關懷。
一、城市化及其帶來的問題
1、中國城市化進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在我國經濟發達的農村,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開始轉向非農業活動。由于職業變化,經濟來源改變,加強與現有城市的聯系,產生了城市化的地域擴散。1949年以后,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和空間現象的城市化也開始了新的進程。當代中國的城市化特征表現為:城市化進程具有起伏波動的特點;鄉村城市化開始顯現;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十六大以來,國家從政府角度提出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這勢必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問題。
2、城市化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城市環境中由于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使城市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造成環境污染,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無意識的影響,即在人類活動中對環境產生的副作用;一種是為了某種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識的改變環境,在現階段,主要是第一種人們對環境的影響占絕對優勢。
城市環境中,由于工業燃料的運用,產生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等。運用制冷工業的發展,氟氯烴化合物的含量也急劇增加。這些氣體直接作用于人體,造成氣管類疾病。另外,這些氣體大部分具有溫室效應,往往城市環境中溫度較周邊郊區溫度高,形成城市熱島。排入大氣的氣體,尤其是酸性氣體:硫化物,氮化物和人為塵埃,在一定條件下會形成"酸雨",使城市環境中綠色植物,建筑物蒙受損失,使城市綠化地酸堿化。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向環境中排放生產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日益增加,它們進入環境后破壞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觀,影響人的視覺和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特別是廢塑料制品結構穩定,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并不斷累積,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生長。據統計我國一些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垃圾中,廢塑料的重量比已上升到8%―10%,但我國其回收率卻從1980年的20%下降到1994年的不到10%,其再生利用率也不斷下降。
在城市化過程中對社會問題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城市人口增加,解決住房問題是當務之急,城市市區的土地可謂"寸土寸金",每一寸土地都可以化為可以增值的財富。盡管聳入云天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由于其價格,位置等原因,人們對這些住房仍望塵莫及。往往購買地理位置較差的房子,這樣就會奔波工作與居住地之間,相應就會對交通造成不良影響,日益擁擠,塞車現象日益嚴重。在居住區內,由于人口的增加,醫療和社區服務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另外,城市環境中財富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城市大規模的改造和美化運動沒有給人帶來更多的閑暇時間。相反,城市的生活節奏和人們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卻日益俱增。另人最為憂慮的是,在經濟日益增長和環境日益更新的情況下,各種社會問題也相應地增加: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人數增加,社會道德倫理面臨危機,失業隱患幾乎籠罩了每個家庭。
人類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作用于環境,產生積極與消極雙向的影響,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的生活。
二、城市問題對人類生活的負面效應
1、城市問題對人產生的生理壓力
現代城市環境為市民提供了各種設施和公共實施,但在一些工業城市,特別是高度密集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大城市,環境給人的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使居民住區遠離工作地點,造成了城市居民的交通"疲勞",大城市居民大約有2小時左右的時間花在交通上。在中心商業區,行政機關,商店,影劇院等設施越來越集中,致使車輛增多,人群熙攘,擁擠不堪,造成空氣污染和流行疾病的蔓延。
居住環境對市民的影響更為嚴重,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時間要在居住的空間度過。因此,居住條件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居民的健康狀況,住宅日照量不足造成疾病發生;居住面積小造成家庭成員相互間的矛盾沖突。住宅公共設施缺乏造成居民缺少室外活動條件而影響健康。住宅本身的功能單一,缺乏個性化設計,也使居民產生冷漠感。
城市環境中的噪音污染也嚴重影響了人的健康狀況,近十年來,在各國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噪音都增加了10-20分貝,其中由于人口密度提高,其喧囂聲增大了二,三倍。因各種音響設備的廣泛使用于商業競爭,幾乎各商業區和商家都利用了擴音器來招攬顧客。此外,噪音是城市居民產生失眠的一個主要原因,長期的刺激使居民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腦神經系統的疾病增加。
空氣污染對居民的身體健康危害最為嚴重,隨著各類車輛的增加,所有居民住宅都無法逃脫汽車尾氣的污染,車輛來往頻繁的街道居民常感到頭痛頭暈,咳嗽,惡心,渾身無力,這些狀況在交通警察和汽車司機身上更為明顯,據世界銀行《1999年世紀發展報告》中數據:僅中國的4個城市:重慶,北京,上海,沈陽,每年有1萬人因接觸懸浮顆粒而過早死亡,空氣污染對人呼吸系統的疾病造成了高達數億個工作日的喪失,與此相關的經濟損失進數十億美元。據我國部分城市統計,市區居民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比郊區高2。4倍,肺癌發病率比郊區高7。3倍。
城市環境中對人健康危害較大而容易被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城市的地面及土壤的污染。由于有害物質在建筑物和樹木上沉淀堆積,以及病原微生物所造成土壤及地面污染,使城市區域內土地表層也遭到嚴重污染。而土壤的污染會按著土壤――農作物(水)――人的順序進入人的體內。在工業城市污染區,人的發病率大大高于非工業城市。
2、城市問題對人產生的心理壓力
城市環境對人有巨大的積極影響,這點可以從城市與農村人在文化程度,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體現出來。在城市環境中,人的季節性生產特點使農民一年有更多的空閑時間。而在城市中,即使休息日,各項活動也有時間性,這就是城市公共場所大大小小的鐘表日益增多,而失去個人特點。由于交通運輸,學習,電視的娛樂節目,商店的營業等都有統一的時間性特點,這些構成了城市的節奏,絕大多數城市居民要適應這種時間性,而使自己個人的時間服從于群體。第二,日益增多的腦力工作者工作特點與城市環境中時間性特征形成矛盾,腦力勞動者往往在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失去了界線。工作日的延長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勤勞,愛好和責任感。腦力勞動者常常從事于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在創造上頓悟和成果發表之前,需要有長時間的表面看來似乎是毫無成效的緊張思考,而這種勞動沒有嚴格的時間的概念和固定的節奏,往往以幾星期,幾個月,幾年為單位計算,而不適合以小時為單位計算。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經濟的發展,從事各種腦力勞動的工作者將日益增多。城市環境如何適應腦力勞動者階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仍是一個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問題。此外,由于環境給人帶來了一定的生理壓力,加上工作節奏和勞動就業競爭的增加,使人的心理壓力增大。在城市人群中,人們更多地注意生理健康的問題,而忽略了由于各種壓力及環境影響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強調人類生產,生活應以人為核心的人文思想,強調城市環境建設的人文關懷。
三、城市環境建設需要強調以人為本
城市的發展是由人的基本需要所推動。但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是人們的動機和效果發生錯位,城市環境與人的需要往往處于沖突和矛盾狀態之中。城市環境的變化不能滿足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的發展,偏離人的需要軌道。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設計和建設城市的出發點和理念一直是經濟效益至上,而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基本需要。從對世界城市化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現實狀況的認真檢察中使我們深切感到:城市環境與人的基本需要必須同步發展。現代城市環境在為人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心理的壓力和緊張,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比如住宅分布的不合理也對人產生負面影響,傳統的住宅大多分布于公路兩旁,主要是從交通方便角度考慮,但是從對人的影響來看,其結論是弊大于利,除了噪音,空氣污染對對人有嚴重影響之外,還因遠離綠地等自然環境,使人無法緩解由于工作緊張而造成的精神壓力。此外,住宅緊鄰公路,必然缺少室外活動場所。
人類健康的生存環境不僅要有物質的而且也要有精神的,而現代城市環境導致人們普遍有"心理疲勞癥",其原因是受過度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宣傳渠道的多元化和宣傳方式的公開化,給人們的求知,生活和娛樂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隨著一些不健康的報刊和錄相制品的出現,城市環境中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精神污染"源,它對人的危害絕不低于物質污染。
要使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就應以人為基本出發點,服務于人,造福于人,建設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增進人類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實現人與城市環境共生。
四、城市環境建設的人文關懷構想
為實現人與環境協調發展,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最為關鍵,不公要強調視覺美化,更要注重生態效益。城市環境建設是為人類服務的應建設舒適,美觀,有益于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有益于人類健康為宗旨。但在實際城市環境建設中,人們更多地注重了美化城市,忽視了生態效益,忽視了人與環境的共生,城市環境建設應以人為本,強調人文關懷。
1、根治城市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包括汽車尾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視覺污染等,對汽車尾氣排放問題,首先,對在用機動車嚴格報廢制度,禁止到期機動車改頭換面繼續使用,增強在用機動車年檢,季檢中環境指標的監測和管理,并加強日常抽檢力度;保證機動車尾氣達標率的實現;應通過加強維修和保養,合在用車達到尾氣排泄標準。其次,對于新生產的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應嚴格執行國家不同情況下,不同污染物的排泄指標,完善監測,監督管理措施;不斷提高單車技術水平最后積極報導,推廣使用高標號汽油,無鉛汽油,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等少污染燃料。在污水排放系統中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設備,污水處理藥劑材料等,開發研制廢水資源化設備。
2、美化城市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城市綠化要兼顧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主體綠化以喬木,灌木為主,不僅給城市居民視覺美的享受,綠化對城市環境也起到了防風,涵養水源,減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新晨
3、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小區
人的大部分時間是要在居住區內渡過的,因此在社區內要不公美化居住環境,應建立一些休閑廣場,娛樂場所,體育鍛煉設施,這是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方面。
4、加強城市交通系統及城市管網系統建設
為促進城市環境系統有序發展,建立短距離,高效率的系統,節省時間與資源,使人類生產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5、改善住宅建設結構與設計
城市的住宅環境不公要保護人體器官不受不良氣候條件的影響還應當保證住宅中人體所必需的溫度,濕度,空氣成分,并有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此外,特別是室內裝飾材料要無毒無害。
6、應用信息技術加強城市環境監測,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加強城市有形環境建設的同時注意無形環境的保護與利用,注重協調統一性,最重要的就是兼顧長遠與注重當前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構建優美的城市環境,促進人類的健康水平提高,構建一個社會關懷體系,加強人類健康的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