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持續發展論文:農業集水灌輸的延續提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胡德士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水利局
灌溉在農業發展中的優越性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對糧食需要求亦是非常龐大的,受氣候與地域性的影響,我國有70%以上的糧食來源于灌溉農業,可以說灌溉是我國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的主要策略。因此,灌溉農業在將來的農業發展中依然是主要角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盡管總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但隨著灌溉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中國農業相應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是不可置疑的。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隨著灌溉面積的增加,總的糧食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可見,糧食產量的增加與灌溉面積發展成正比例關系,灌溉在農業生產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水資源匱乏
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相對來說并不稀少,多年平均水資源年擁有量為28,124億m3。其中,地表水為27,115億m3,其余為地下水,位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的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220m3,不足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位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09位。水資源空間分布也極不平衡,各地水資源的數量相差十分懸殊。我國的水資源大體分布為:長江流域以南的水資源占全國的70%,供給38%的耕地;長江以北的水資源占全國的30%;而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卻以9%的水資源供給42%的耕地。農業用水可以說嚴重不足,平均每公頃占有的水資源量僅為29萬m3,全國平均每年農業缺水高達300億m3,受旱面積約0.2億多公頃,缺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北方有9個省市和自治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500m3,常年干旱缺水,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不少地區出現了激烈的城鄉間、地區間的爭水矛盾。有些干旱的山區、牧區由于資源貧乏,造成飲水困難,經濟十分落后。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正面臨嚴重的水危機。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節水灌溉
節水灌溉,即合理灌溉,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從而為達到農作物高產高效而采取的技術措施。節水灌溉技術體系主要可以分為:水資源的合理調配、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業耕作栽培節水技術、節水灌溉管理技術等。
我國的農業灌溉依然以傳統的地表水灌溉技術為主,水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在一些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灌溉處處可見。灌溉渠道的管理不善導致渠道水資源的利用率僅為55%左右,農田水利灌溉利用率也只有80%左右,經計算可知,我國的灌溉水資源利用率僅僅40%~45%。而一半以上的灌溉水會在輸水、配水以及田間灌水的過程中損失掉。我國的灌溉水資源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從這也可以看出,我國的節水灌溉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如果普遍實行節水灌溉技術,那么會為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總的灌溉面積為9.28億畝,其中8.48億畝是有效灌溉面積,0.80億為非畝耕地上灌溉面積。在總的灌溉面積中有3.20億畝為節水灌溉面積,包含耕地上節水灌溉有2.95億畝,非耕地上節水灌溉有0.25億畝。
渠道防滲14,454萬畝,低壓管灌9,933萬畝,噴灌4,184萬畝,微灌932萬畝。在目前比較成熟的節水灌溉技術中,以滴灌系統為代表的微灌技術是節水效果較好,節肥和增產效果最佳的灌溉技術。該技術起源于以色列,我國上世紀80年代引進后,已廣泛用于大棚作物,及葡萄、棉花等高效經濟作物的灌溉,特別是1996年以后,政府將農業節水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開始大范圍推廣實施滴灌技術,相關產品生產技術和工程實施能力都已經比較成熟。
滴灌工程的系統組成如下圖1所示。新疆是水資源急劇匱乏地區,自2001年來,新疆開始推行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促使棉花種植行業的節水灌溉工程實施,成為國內節水滴灌行業的最主要的市場。對于新疆地區典型的棉花種植農戶,實施節水滴灌的成本包括:
(1)一次性投入建設成本約600~700元/畝;
(2)每年更換毛管的維護成本約120~150元/畝,毛管廢料出售可回收30~40元/畝。
對應收益情況可簡單測算如下:
(1)常規灌溉:籽棉產量280~350kg;
(2)地方滴灌:籽棉產量380~450kg。即棉花實施滴灌后可增產40%以上,按2009年籽棉收購價5.5~7.5元/kg計算,農戶凈增加收入550元/畝以上。由此可見,隨著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的增加,可以高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性快速發展,保證我國農業生產穩定,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節水灌溉工程的政策性建議
(1)提高對節水灌溉的深度認識,促進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我國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和季風等影響,屬干旱半干旱地區,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隨著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等的不斷進步,農業水資源灌溉在用水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保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要堅持走節水灌溉道路,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我們應加強節水灌溉管理,提高節水灌溉技術,加強節水意識,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環境。
(2)建立節水灌溉技術的內在機制,反對不合理用水現象。控制水資源利用權限,建立水資源利用政策,完善水資源使用相關政策制度,對農業水資源需求進行有效調控,削弱大量低效的用水需求,遏制水資源的無效用浪費,促進農業節約用水意識,推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節水灌溉技術應用。
(3)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要因地制宜,符合農業的實際情況。節水灌溉技術作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不但要考慮工程技術問題,還應從社會經濟等方面來考慮。
節水灌溉是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目的是要實現農民從節水灌溉中得到經濟、得到實惠,促使廣大農民群眾從根本上擁護,只有這樣才能讓節水灌溉變成一種現實,一種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手段。
(4)促進節水灌溉發展,推動節水灌溉設備產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發展很可能帶動起節水灌溉設備的產業發展,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來說,很可能成為一個亮點。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段發展進步,節水灌溉技術也會不斷的進步,而相應的節水灌溉設備制造業也可望能形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行業,成為中國加工制造業一個新的增長點,政府部門應使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和支持。
結論
水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對于我國過來說意義重大。節水灌溉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解決當前我國水資源匱乏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對節水灌溉的不斷認識,逐步改進節水管理,更好的服務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