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及影響因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21世紀,水資源是一種戰略性資源。對于當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中國來說,提升農業部門的水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通過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的基本分析,提出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因素,并且提出適當的改進措施,以期有助于提升農業灌溉用水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影響因素
就用水結構來看,農業部門是第一用水大戶,農業用水在各個國家的用水總量中占據70%左右,在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超出90%。雖然當前我國工業化及城鎮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占用農業部門的用水,雖然農業用水量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但是用水的百分比依舊偏高。所以,提升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1灌溉用水效率概述
水利部門相關專家通過調查分析,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效率進行估算,結果發現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整體偏低,平均只達0.49,并且地區性差異非常大。而且從相關研究發現,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的影響因素較多,想要提升農業灌溉用水效率,需要采用多種措施,如改變地表灌溉的方式,減少種植消耗水資源較多的農作物,提升農業水資源管理水平,提升灌溉技術等,提升灌溉用水效率[1]。
2灌溉用水效率的影響因素
2.1農民的生產經驗、農業知識對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響
自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業生產正式形成了農戶單獨管理的模式。小農經濟生產活動的出現,需要根據自身的勞動經驗來進行農業生產,而自身的生產水平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的影響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加大農業知識在廣大農村的推廣力度,提升農民的農業知識水平,讓農民掌握各種農業生產技術,積累農業生產經驗,讓農民熟知農作物的具體生產周期和生育期,利用作物不同的生產周期、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的特性,有針對性地對作物進行灌溉,從而達到減少灌溉用水,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目的[2]。
2.2農業生產模式對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規模較小,土地分散,集中灌溉難度大,不利于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需求,最終提升抗風險能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更有助于集中灌溉,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另外,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隨之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導致小農經濟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而規模化生產能提升并整合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利用規模化生產提升灌溉用水效率。2.3促進生產形式多樣化對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響在家庭生產中,部分農戶需要依靠農業生產來獲取經濟收入,因而會將自身的精力放在農業生產上。如果非農收入占據農戶收入相當大的比重,收入不局限于農業生產,經濟來源并非農業生產收入,會對灌溉用水效率帶來直接的影響,最終滿足實際用水需求。
2.4防滲襯砌節水技術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的影響
新節水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主要方法。就目前我國大部分灌區而言,已經開始全面推廣渠道防滲襯砌的節水技術,但要達到所有灌區灌溉渠道全部實現防滲襯砌的目標,尚需大量資金支持。比如,目前湖北省荊州市洈水灌區灌溉渠道主干渠的防滲襯砌率只有40%,且首期節水改造規劃資金已經全部用完。持續增加灌區節水改造資金投資力度,著力完成全國灌區渠道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過對灌區渠道的改造,可以提升輪灌的質量,進一步提升渠道輸水能力,減少滲漏損失,改善灌溉條件,進而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節約灌溉用水。
3改進措施
3.1農業規模化生產
未來我國農業發展需要農業適度規模化生產的支持,適度規模化可以提升農業資源的整合效率,可以有效整合更多的耕地資源和農業勞動力資源,要素投入的充裕及合理安排可以高效利用各種要素,確保灌溉用水可以成為提升效率的核心投入要素。
3.2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在政府部門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之后,其試點運作能夠發揮有效的效應。目前的節水技術以利用低壓管道和渠道防滲為主,但是現階段的微灌和噴灌技術不夠發達,主要是因為資金不足,再加上固定投入較大,需要政府提供資金扶持來推廣節水技術[3]。
4結語
隨著技術的進步,對于農業灌溉用水的要求在發生變化,用水效率問題成了農業灌溉中的關鍵問題。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低下會直接影響節約型社會的發展。雖然我國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是淡水資源是世界上最緊張的國家之一。所以,希望通過該文對于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能夠對農業灌溉用水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出更有效的農業灌溉策略,以滿足農業灌溉的實際要求。
參考文獻
[1]徐麗蕓,鹿翠.山東省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影響因素評價[J].山西農業科學,2016(10):1541-1545.
[2]張麗君,時述鳳,楊天禮.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編制和應用現狀[J].中國水利,2014(9):10-12.
[3]王宏.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5):253.
作者:李秀歌 單位:湖北省荊州市洈水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