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資源利用計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環境現狀及問題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增加日益嚴重,農村環境形勢嚴峻,地方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關鍵問題,環境問題引發的貿易爭端日益上升,溫室氣體減排面臨困難壓力。
(一)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2006我國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588.8萬噸。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我國占了16個。以2005年GDP總量計算,中國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失高達5470-12760億元;在11個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氣粉塵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數達50萬,40萬人患慢性支氣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2006年全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量為537億噸,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于中度污染,四類以下水質占60%以上。目前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億人在飲用大腸桿菌含量超標的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達42%。
(三)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呈持續增長勢頭。目前我國城市人均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440公斤。2002年全國660個建制市產生生產垃圾1.36億噸,集中處理率為54%,2004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1941萬噸,其中有3000噸的危險廢棄物未經任何處置排入環境。
(四)農村環境形勢極端嚴峻。目前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土壤污染日趨嚴重,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平均每公頃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發達國家認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國農藥年使用量約130萬噸,有機磷農藥中70%是高毒和高殘留品種,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力產生的工業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灌溉面積占全國灌溉面積的10%。
(五)海洋環境總體污染嚴重。2006年我國近海岸約25%的海域水質處于中度污染和嚴重污染狀態。其中近海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平均為11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近岸海域總面積55%。
(六)室內空氣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裝修和家具使用超標原材料,室內污染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臭氧產生的煙霧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減少農作物產量,影響森林面積增長。中國的近地面臭氧濃度居亞洲國家之首。中國作為燃煤大國,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當的份額,環境污染惡化導致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和農藥有機污染物對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實現我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行政管理體制,提高環境管理執政能力
1.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環境統一綜合治理體系。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部,通過增加預算和人員編制來加強中央政府環境執政能力,使其能充分履行在制定法規、執法、分析、監測和專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
2.調整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形成省以下治理直管體制,使國家環保總局與省級環保局建立直接行政負責關系,強化各級地方政府環境執政能力。
3.建立有效的環境問責制,將環境指標真正納入官員考核機制,必要時可采用一票否決制。針對污染損害,加強民事處罰力度,并對嚴重的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
(二)建立適宜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改革現有價格體系,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反映環境外部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使參與市場的經濟行為人自發地將環境成本內部化。
2.完善和進一步改進財稅體制,形成財稅對節能減排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出臺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稅種減少并停止對資源和環境有嚴重負面影響的財政補貼,強化對節能減排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建立財政貼息對提高資源利用率,推行循環經濟,實現清潔生產。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調節相關利益方在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分配之間的關系,并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以鼓勵環境保護的行為。
4.嚴格節能減排的微觀管理機制,為中國的企業引進環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生產標準,提高排污費標準,開展排污權交易。
(三)推動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建立環境后督察和后評估機制
1.鼓勵地方、社區和政府組織以及企業界參與公開聽證,福利訴訟以及其它自愿性的活動。
2.國家應在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機會方面進行宣傳和教育。
3.改善公眾對有關污染物排放及其造成后果方面的環境信息的獲取,以便使他們能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參與。
4.涉及環境保護和開發的重大項目申報應提前公告,為公眾更好地參與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四)推動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研究,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
1.突破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瓶頸制約,把能源、環境、農業、信息和生物等領域的重大適宜技術開發放在優先地位,重點組織開發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不斷提高單位資源消耗產出水平,從源頭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新晨
2.加快各種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地熱能、海洋能等,促進能源供給結構的多元化、逐步改變依賴石化燃料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
3.積極建立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五)加強農村地區的環境管理
1.優先保證飲用水安全,重點改善公共衛生條件。
2.立足資源化和循環利用,提高廢物的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開發并推廣沼氣池,在條件合適的地區推廣太陽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高度重視農村資源污染。探索低成本治理方式和技術。
4.研究和探索能夠吸收和固定碳的農業耕作方式,以獲得社會環境和全球化利益。
參考文獻:
[1]解振華.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領導干部讀本.環境科學出版社會,2005.
[2]齊建國,劉強.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節能環保目標與政策分析.載于陳佳貴等主編.2007中國經濟藍皮書(春季號).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